从“三重人格”看《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心理特征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q1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摘要: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人格结构的最基本层次是“本我”,它处于心灵的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带有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只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在人格结构的最上面的一层是“超我”,它是能进行“自我批评”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的自我。处在中间一层的是“自我”,它是连接“本我”和“超我”的桥梁,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它遵循唯实原则,既要时刻服从“超我”的监督又要满足“本我”的需求,因此就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善与恶,对与错,爱与恨等等。故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揭露人性中“本我”与“超我”的斗争,以此来分析《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凡和德米特里的人物心理特征。
  【关键词】:弗洛伊德;三重人格;卡拉马佐夫兄弟;心理特征
  一、伊凡——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大多具有三重人格,既是情欲与恶欲的奴隶又不乏善良的天性,正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说的:“魔鬼和上帝在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1]他笔下的很多人物都受到本能冲动的支配,当他们需要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协调关系时,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走向人格的分裂。 “超我”与“本我”的对抗正是人们内心中“善”与“恶”的对抗,这也最终促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三重人格的诞生。
  伊凡是思想上的矛盾者,代表了“欧化”的倾向,追求真理而又不相信上帝的真理。在他看来,无论是上帝还是魔鬼,实际上都是人创造的。在他的“既然没有上帝,那么什么都可以做”的理论的鼓动下,斯麦尔佳科夫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伊凡因为自责而精神错乱,他在幻觉中看到了对面的沙发上坐着将近五十岁的绅士,对于绅士这一形象的描写,作者除了要增强形象的真实性外,更重要的是向我们透露这一形象其实是伊凡担心自己未来没落时的样子。由此我们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日记》中的一段话:“我确实有时候得以在我的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中揭露某些自认为健康的人,并且证明他们的确是有病的,他们迫切需要去就医。”[2]
  在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把握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分身所想过的东西往往是本人从未想过的,分身具有独立的思维空间。伊凡是个虚无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但在他的身上却存在着皈依民间信仰,走入教堂,点上蜡烛的愿望。伊凡在幻觉中与魔鬼绅士的对话实际上是他自己的内心独白,幻影绅士的话语实质是为伊凡走上虚无主义道路而辩解,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并非合乎理智,上帝的存在也并未得到证明。
  从深层意义上讲,伊凡是有罪的,他的良心是要受到谴责的。所以,当伊凡意识到自己在弑父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时,他所渴望的信仰立即浮现在他的意识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伊凡的心中,善与恶总是在不断地交织,由此促成了他的多重性格:一方面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同情人间的苦难,否定不平等的社会,极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他又缺乏生活信念,不分是非善恶,摒弃道德理念,鼓吹“为所欲为”,有着和他哥哥一样的弑父心理。在他的身上,善与恶并驾齐驱,他的精神人格已分裂为崇高与低劣的多重组合。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伊凡形象的塑造,揭示出仅仅依靠理性而缺乏美德的心理生活的话,人们往往更容易被无意识中的欲望左右自己的行动,从而泯灭良知,甚至是参与犯罪,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二、德米特里——内心向善的恶魔
  德米特里虽然放纵邪恶的情欲,但又不乏良知的发现。他不希望卡捷琳娜为了表示对自己的感谢而委身于他,因为他知道伊凡才是她最好的选择。文中写到;“而为什么一个女孩子为了表示感谢,想要强制自己的生活与命运!这是荒谬的!”[3]这些话表明德米特里虽然谴责自己是“邪恶的昆虫”,但是他却处处从伦理的角度看问题,他不愿意接受卡捷琳娜的自我牺牲。为了能见到心中的挚爱格鲁什卡最后一面,他坐上马车奔往二十俄里外的小城,作者对他此时的心情做了及细致的描绘:好嫉妒的德米特里对那个军官没有一丝嫉妒心,他觉得这是无可争辩的,这是他们两个人的权利;这本来就是她的初恋,她五年来从未忘记过这段恋情,这也意味着这五年来她只爱他一个人。后来他因为杀父而被拘捕,尽管他并不是真正的凶手。在牢狱中,在上帝的漠然注视下,他突然感到了受苦的伟大。他对阿廖沙说:“兄弟,我在最近两个月里感到自己身上产生了一个新人。一个新人在我身上复活了!他原来在我心里,假如没有这次这一声晴天霹靂,他是永远不会出现的……我没有杀死父亲,但是我应该去,我甘愿接受。”[4]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善的因素,他经过了苦难的净化,接受了爱的洗礼,除去了心中邪恶的魔鬼,使善的因素得到升华,达到了“超我”的境界,体现了道德完善、人格完善。
  “超我”与“本我”的对抗正是人们内心中善与恶的对抗,这也正式促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三重人格的诞生。德米特里的弑父行为受到潜意识层面(本我)的支配,它是一种被压抑的性本能即“力比多”的释放,而他最后的幡然醒悟并甘愿接受上帝的惩罚则体现了他在意识层面的能动作用,“超我”有效地限制了“本我”的欲望,“自我”有效地发挥了调节作用,使他的行为符合了道德的准则。陀氏被誉为人类心灵的观察者,如果说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文学作品则体现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结语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的不为人知的一面发掘出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功地揭示了人的内心的种种矛盾性、复杂性,善与恶永远在交战,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正如鲁迅所说:“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环境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洁白来。”[5]
  注释:
  [1]何云波:《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86
  [2]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138
  [3][4]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荣如德译:《卡拉马佐夫兄弟》,译文出版社,2004:159,302
  [5]鲁迅:鲁迅散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58
  参考文献:
  [1] 彭克巽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奥)弗洛伊德著,张焕民,陈伟奇译,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3]颜井春.罪与救赎——由卡拉马佐夫兄弟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经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9)
  [4]王洪琛.卡拉马佐夫兄弟:在理性与信仰之间[J].外语教学.2008(06)
其他文献
【摘要】:在宋词发展史上,柳永是一位有重要艺术贡献的词人。本文重点研究他最具代表性的羁旅行役词,通过具体分析描写真景物、真感情的词句,总结归纳其意境的特点。  【关键词】:羁旅行役词;意境;真景物;真感情;  意境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契合交融而达到的艺术境界。而意境又是古典文论中的一个术语,用它来评价诗词古已有之,如从秦汉魏晋的“诗言志”“诗缘情”,从陆机《文赋》到唐代的“思与境谐”“景与意兼”
期刊
【摘要】:“诸子略·小说家”在《汉书·艺文志》中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学术概念,并不是非常成熟的文学理论亦或学术意义;本文将从“小说家出于稗官”这一说法以及小说家的作者等等相关方面进行着重分析。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稗官  《汉书艺文志》中明确写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小说家”一词首次出现于《汉书·艺文志》一书“诸子略”中,是以刘歆、班固为代表的汉代的文学家们从学术角度对部分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研究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点进行:一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概念界定、理论渊源、发展过程等方面;二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基本内容的研究,主要包括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方面;三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现实意义的研究。
期刊
【摘要】:井盖涂鸦艺术是指在井盖上进行绘画的艺术创作,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日本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均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井盖涂鸦艺术,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能够映射出一个学校的综合素质水平,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是学校发展的基础要素。现如今很多大學生喜欢在墙壁、井盖等平面空间进行涂鸦,通过研究高校涂鸦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带来的影响,探索井盖涂鸦艺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期刊
【摘要】:卡里尔,菲利普斯(Caryl Phillips, 1958-), 出身于加勒比,是当代英国黑人移民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非洲离散族群以及其生存状况给与了持久的关注。作品《渡河》通过对几位主人公家庭关系的描绘,探讨了奴隶贸易下流散族群无根的漂泊状态,流散族群身份和家园的追寻。  【关键词】: 卡里尔·菲利普斯;身份;杂糅;跨文化性  一、引言  卡里尔·菲利普是当代英国文坛举足轻重的
期刊
【摘要】:摘要:艾青,这位因《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诗歌论坛上引起轰动,并且奠定了举足轻重的诗坛地位的诗人,他的感情经历也是非常丰富的。一段父母包办的婚姻,两个互不相爱的人凑在一起注定是无法幸福的;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一对恩爱有加的夫妻却以离婚结尾;一段浪漫又平实的感情,携手相伴的两人冲破重重困难,迎来安定幸福的生活。  【关键词】:感情基础;性格差异;现实考验  一、包办婚姻,注定失败  1
期刊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结构特点鲜明的作品,本文尝试叙用事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学的原理对文本进行解读,进一步探究作品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结构主义;叙事学;主题序列;托多罗夫  《穆斯林的葬礼》是由回族女作家霍达所创作的并于1988年发行的,主要讲述了北京一个回族家庭六十年的兴衰史,三代人的命运的沉浮。发生在两个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小说的结构
期刊
【摘要】:《埃及游戏》讲述的是在一个废弃的院子里,艾普月和麦莲娜共同对古老的埃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正在和另外两个孩子营造埃及国土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故事。这是一本以对话和内心独白为主的儿童小说,这自然给翻译带来一定难度。本文将以闫泰友先生的译本为主,和作者自己的译文进行比较,从而进行翻译的批评与赏析,得出一些关于儿童小说中对话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埃及游戏》;翻译;儿童小说  引言  在大
期刊
【摘要】:“醉的文。悦碎了;整体语言结构碎了;文化碎了。这般文是反常的,它们溢出于一切可想象的终极性。”孙甘露的小说《我是少年酒坛子》作为一部典型的先锋派文学作品,就带有强烈的“醉的文”特征。  【关键词】:“醉的文”;反常;迷失;求新  罗兰·巴特在其代表作《文之悦》中提出了“文之悦”与“文之醉”的概念:“悦的文,欣快得以满足、充注、引发的文;源自文化而不是与之背离的文,和阅读的适意经验密不可分
期刊
你清澈的眼睛  像一弯小溪般宁静  甜甜的美梦总让你在嘴角露出笑意  是哭闹 是欢喜  是酣睡 是初醒  当你睁开朦胧的双眼  当你那可爱的小手不停挥舞  当一切的一切围绕着你  生命是如此让人欣喜  世界将为一个小生命而喝彩  而激动不已  我,静静地看着你  时间凝固  爱有时真的无声  在久久的凝视中悄悄来临  不管你未来是成功,是失败  是伟大或平凡  这一切都不重要  重要的只是你平平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