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于监测机构、人员扩充、仪器设备、办公条件改善等硬件建设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增强了投资力度,使环境监测硬件条件和监测能力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在环境监测软件建设方面却重视不够。比如对监测体系本身构成的研究,对监测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监测人员技术能力的培训提高、对监测质量的保证、对监测体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对监测体系发挥作用和正常运行的外部保障条件等问题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因此,即使监测硬件条件改善了,但由于没有相应完善的软件条件的支撑,环境监测仍然不能全面适应当前环境保护的需要。因此,环境监测正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
关键词: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面临问题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1 环境监测的意义
1.1 环境监测概念。环境监测的定义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它是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监视、测定,以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和判明环境质量的好坏。[1]
1.2 环境监测按监测内容。①研究性监测:研究确定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受体的运动过程,鉴定环境中需要注意的污染物。这类监测需要化学分析、物理测量、生物和生理生化检验技术,并涉及大气化学、大气物理、水化学、水文学、生物学、流行病学、毒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如果监测数据表明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时,则必须确定污染物对人、生物和其他物体的影响。②监视性监测:监测环境中已知有害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判斷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得的进展,建立各种监测网,如大气污染监测网、水体污染监测网,累积监测数据,据此确定一个城市、省、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的污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③事故性监测:对事故性污染,如石油溢出事故所造成的海洋污染,核动力厂发生事故时放射性微尘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等进行监测,包括用监测车或监测船的流动监测、空中监测、遥测、遥感等,确定污染范围及其严重程度,以便采取措施。[2]按监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等。
2 国内环境监测报告存在的问题
2.1 加强监测数据综合运用,改革监测报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已经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监测报告还是停留在监测数据的罗列、汇总和简单的评价上,起不到在"最终环节"对决策管理部门的技术支持作用。因此,以提高监测报告质量为核心,加强监测数据的综合作用,改革监测报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
2.2 应急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目前,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针对突发污染事故,已有的标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较高。环境监测系统所配置的应急仪器、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且应急仪器使用方法很多,许多监测数据只能作定性或半定量使用。加上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某些边远地区交通很不方便,各地监测部门只能根据现有条件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3 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管,必须首先实现环境监测的统一监管,理顺环境监测体制、搞活环境监测机制、明确环境监测发展方向。创新环境监测体制与机制,是建立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核心。
3.1 强化监测行政监管。履行环境监测的政府职能,强化环境监测的行政管理。推行环境监测工作目标管理,建立环境监测报告制度;进一步明确监测机构的性质与职责,加强全社会的环境监测管理,通过质量考核、资质认定等手段,规范社会环境监测行为;逐步形成以环保部门牵头,水利、气象部门及科研院所配合的良性工作格局,强化环境信息统一发布职责。
3.2 扩展监测技术监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设立了几个区域环境监测分中心,通过开展巡视性、监督性、稽查性与评价性监测工作,全面掌握大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达标排放情况、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工作概况,强化和延伸了各级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职能;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质量检查、考核,规范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提高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的正确性。同时,严格实施环保系统内外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等办法,增强质量意识,强化了环保部门对社会环境监测质量的统一监管职能;已达到树立环境监测的技术权威,扩大环境监测的社会影响。
3.3 加强监测市场监管。排污单位法定自测义务的日益明晰,环境维权需求的不断增加,环境执法对科学、合法监测数据的广泛需求,共同催生了环境监测市场,大力培育、规范管理环境监测市场,合理配置社会监测资源势在必行。完善环境监测服务收费办法,体现监测成本,实现略有赢余,有效地吸引了社会资本投入环境监测,调动了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环境监测。
3.4 建立即时动态的监测功能来改变目前环境监测频次低,定时反应企业的排污状况,使污染源的排放状况随时处于环境监测系统的掌控之中。同时,环境监测不仅要反映排污现状,同时要能根据现状反应污染发展趋势和对污染事故风险进行预警,以便于采取防范措施,防止环境污染继续加重或污染事故的发生。
3.5 建立监测信息具有远程的传递、分析、反馈和调控管理功能能对环境监测信息通过信息传输技术以文字、音像或其他的形式进行远程传递,能进行信息的管理、分析、归纳、判断、反馈,并能根据监测信息通过监控中心对监测对象进行调整控制和管理,使其生产设施或环保设施回到正常运行状态。
3.6 建立具有全面、快速、准确的信息反应功能。要求监测系统对涉及水、气、声、固体等领域的资源因子都必须能全面地反应其信息,既要快速,又要准确,使信息及时可靠,并能根据监测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提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3.7 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建设环境监测信息化体系,据目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建设现状,今后继续完善 LIMS 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各类监测数据信息的共享。[3]系统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实现系统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这是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必要技术条件,也是环境监测今后发展的总体方向。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现状与此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在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才能实现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
4 结语
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考虑、统筹实施、探索前进,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才能扎实推进,逐步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可以先从区域环境预警做起,逐步做大做强跨区域的环境预警监测工作。[4]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为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环境质量信息及变化趋势,为有关部门在监督污染物排放、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以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来系统的进行环境科研和服务方面的监测,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为社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秦丽平.浅谈环境预警监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3(3):23-25
[2]陈以礼.浅议环境预警监测常态化建设[J].污染防治技术,2011,25(1):45-46
[3]邰菁菁.论上海市郊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以嘉定区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7):116-117
[4]付朝阳.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框架研究[J].环境科学,2008,29(7)
关键词: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面临问题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1 环境监测的意义
1.1 环境监测概念。环境监测的定义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它是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监视、测定,以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和判明环境质量的好坏。[1]
1.2 环境监测按监测内容。①研究性监测:研究确定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受体的运动过程,鉴定环境中需要注意的污染物。这类监测需要化学分析、物理测量、生物和生理生化检验技术,并涉及大气化学、大气物理、水化学、水文学、生物学、流行病学、毒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如果监测数据表明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时,则必须确定污染物对人、生物和其他物体的影响。②监视性监测:监测环境中已知有害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判斷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得的进展,建立各种监测网,如大气污染监测网、水体污染监测网,累积监测数据,据此确定一个城市、省、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的污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③事故性监测:对事故性污染,如石油溢出事故所造成的海洋污染,核动力厂发生事故时放射性微尘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等进行监测,包括用监测车或监测船的流动监测、空中监测、遥测、遥感等,确定污染范围及其严重程度,以便采取措施。[2]按监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等。
2 国内环境监测报告存在的问题
2.1 加强监测数据综合运用,改革监测报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已经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监测报告还是停留在监测数据的罗列、汇总和简单的评价上,起不到在"最终环节"对决策管理部门的技术支持作用。因此,以提高监测报告质量为核心,加强监测数据的综合作用,改革监测报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
2.2 应急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目前,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针对突发污染事故,已有的标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较高。环境监测系统所配置的应急仪器、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且应急仪器使用方法很多,许多监测数据只能作定性或半定量使用。加上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某些边远地区交通很不方便,各地监测部门只能根据现有条件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3 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管,必须首先实现环境监测的统一监管,理顺环境监测体制、搞活环境监测机制、明确环境监测发展方向。创新环境监测体制与机制,是建立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核心。
3.1 强化监测行政监管。履行环境监测的政府职能,强化环境监测的行政管理。推行环境监测工作目标管理,建立环境监测报告制度;进一步明确监测机构的性质与职责,加强全社会的环境监测管理,通过质量考核、资质认定等手段,规范社会环境监测行为;逐步形成以环保部门牵头,水利、气象部门及科研院所配合的良性工作格局,强化环境信息统一发布职责。
3.2 扩展监测技术监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设立了几个区域环境监测分中心,通过开展巡视性、监督性、稽查性与评价性监测工作,全面掌握大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达标排放情况、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工作概况,强化和延伸了各级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职能;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质量检查、考核,规范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提高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的正确性。同时,严格实施环保系统内外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等办法,增强质量意识,强化了环保部门对社会环境监测质量的统一监管职能;已达到树立环境监测的技术权威,扩大环境监测的社会影响。
3.3 加强监测市场监管。排污单位法定自测义务的日益明晰,环境维权需求的不断增加,环境执法对科学、合法监测数据的广泛需求,共同催生了环境监测市场,大力培育、规范管理环境监测市场,合理配置社会监测资源势在必行。完善环境监测服务收费办法,体现监测成本,实现略有赢余,有效地吸引了社会资本投入环境监测,调动了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环境监测。
3.4 建立即时动态的监测功能来改变目前环境监测频次低,定时反应企业的排污状况,使污染源的排放状况随时处于环境监测系统的掌控之中。同时,环境监测不仅要反映排污现状,同时要能根据现状反应污染发展趋势和对污染事故风险进行预警,以便于采取防范措施,防止环境污染继续加重或污染事故的发生。
3.5 建立监测信息具有远程的传递、分析、反馈和调控管理功能能对环境监测信息通过信息传输技术以文字、音像或其他的形式进行远程传递,能进行信息的管理、分析、归纳、判断、反馈,并能根据监测信息通过监控中心对监测对象进行调整控制和管理,使其生产设施或环保设施回到正常运行状态。
3.6 建立具有全面、快速、准确的信息反应功能。要求监测系统对涉及水、气、声、固体等领域的资源因子都必须能全面地反应其信息,既要快速,又要准确,使信息及时可靠,并能根据监测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提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3.7 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建设环境监测信息化体系,据目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建设现状,今后继续完善 LIMS 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各类监测数据信息的共享。[3]系统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实现系统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这是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必要技术条件,也是环境监测今后发展的总体方向。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现状与此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在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才能实现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
4 结语
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考虑、统筹实施、探索前进,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才能扎实推进,逐步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可以先从区域环境预警做起,逐步做大做强跨区域的环境预警监测工作。[4]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为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环境质量信息及变化趋势,为有关部门在监督污染物排放、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以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来系统的进行环境科研和服务方面的监测,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为社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秦丽平.浅谈环境预警监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3(3):23-25
[2]陈以礼.浅议环境预警监测常态化建设[J].污染防治技术,2011,25(1):45-46
[3]邰菁菁.论上海市郊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以嘉定区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7):116-117
[4]付朝阳.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框架研究[J].环境科学,200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