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目标自改革以来就褒贬不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大改革即教材的重新编写以及传统教学形式的转变。本文笔者主要以教学实际为基础,浅论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的优势与弊端,同时对于新教学模式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小组合作”和“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提出质疑,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材,小组合作,多媒体
新课程改革标准自颁布以来,一直褒贬声不一,之所以评价两级,与其目标指向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名初中英语的一线教师,依照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就自己在实际课堂所遇到的问题,对课改中的利与弊做一个简要分析,其中尤以教材编写与教学形式为重点分析。
不得不说,在一片叫骂声中依然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纵然有千般不是,能如此成为趋势,必然有其值得发扬和遵循的理念。首先,新课改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譬如就七年级下前三个单元为例,第一单元Can you play the guitar? 第二单元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第三单元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全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需要谈论及了解的内容,谈论做某事的能力,询问时间,谈论距离方式等,因此就教材设置方面,具体的任务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给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提供了前提。材料选择与实际生活的接轨,为初中学生学习语言赋予了实际意义,有助于激发兴趣。
另外,课改后的教材对于围绕语言学习之四大元素听说读写,也有明确的呈现。仍就新目标为例,每个单元分为section A 和section B两个部分,每部分的第一堂课都是以听力和口语练习引入话题,随后进行相应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同时阅读文章是都是以听力为基础,写作又以阅读为基础,相辅相成展开,任务之间联系密切,由最基本的简单字词引入到短语和句子,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递进和层次型。由简入难,给学生一定的缓冲,达到了课改要求的科学教学标准。
虽然教材在编写上重情境重运用重知识,符合新课程的教材有效性原则,然而对于小升初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教材内容难度还是很难满足大流,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学习非常吃力。虽然现在小学已经普及英语教学,但是很多学校英语作为必修学科只是简单的挂名,从我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看,班上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在小学是没有真正学习英语,只是认读基本的字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六年小学毕业,词汇量还不到100,更别提基本的遣词造句能力。然而新教材单就词汇量的要求就远远超过了很多学生的能力范围,一学期12个单元的庞大容量,就单词背诵就在400以上,再加上一学期通常19周到22周的学时,老师们在真正教学的时候,通常是1周多一点就不得不结束一个单元,学生除了记忆一个单元40左右的单词量外,还要加上熟悉短语和重点句型,庞大的记忆量和短促的消化理解时间,很多知识并没有真正过手,相当一部分学生,上个单元的词汇还没有记忆清楚,又匆忙过渡到下个单元,再加上初中其他学科的压力,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光在单词记忆一方面就已经力不从心,更不用提其他更高要求。对于刚进入初中,身心发展都还比较幼稚的学生身上,面对如此庞大的学习压力和任务,就算有心学好,但是能坚持下来,排除畏难情绪,确实达到课程目标的学生毕竟少数,因此,新课程改革中教材难度的提升,变相加速了学生的两级分化。
另外,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由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引出的“小组合作”模式教学无疑也是最受争议的代表之一。小组合作模式教学最早起源于欧美,由于教育改革的时代化国际化要求,中国不少中小学校也迫不及待的踏入了小組合作的教学形式。同时,小组合作也有一个极为光鲜的外表,即看似所有学生都在七嘴八舌的参与讨论,课堂氛围非常热烈,学生情绪高涨。也因为这一特点,现在全国很多的公开课或者赛课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场面规则且漂亮,上镜又热闹,很容易博得青睐。然而就中国国情而言,其实小组合作模式并非是一个很理想的自主学习模式。首先,中国中小学庞大的人口基数已经远超欧美,我们普通中小学的人数大多在50左右,而欧美只有30左右,很多教室桌子拉好,学生坐散之后,教师就没法在教室随意走动,只能困在讲台上,达不到很好的互动效果。其次,在真实课堂上,很多学生看似讨论,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谈论的内容有时候并没完全跟学习主题相关。最重要的是,就算在积极参与讨论的小组,主导话题的成员几乎都是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中等或以下的学生,很多只是被动的作为倾听者,由于年龄段偏小,学习自主性有限,能够真正被带动,而参与谈论的学生并不多,所谓“合作学习”其实只是流于形式或多带作秀成分。
再来,课改要求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再加上教学硬件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采用大批量的多媒体教学,当下尤以幻灯片教学为趋势。然而应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带来的感观刺激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五颜六色的闪动图片,的确很吸引学生眼球,挑起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就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当知识点与五颜六色的图片融合在一起之后,学生在兴奋之余,对知识的印象存有多少也还有待考证。而且多媒体上课的风格大多非常类似,都是以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相对而言传统授课更考验一个教师的上课水平,可以展现多方面的风格和才能。因此在追求时效的新课堂里,多媒体使用的“度”也是个值得斟酌的问题。
当然,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转变思想,追求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都是必须进行的突破,但是现今的以考试结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育制度,令很多改革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很赞同一些教育家的观点:课堂教育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应是让学生拥有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不懈的追求!虽然课改困难重重,但相信通过不断的验证,取缔,改进,课改的核心和精髓将得到更大层次的展现。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材,小组合作,多媒体
新课程改革标准自颁布以来,一直褒贬声不一,之所以评价两级,与其目标指向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名初中英语的一线教师,依照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就自己在实际课堂所遇到的问题,对课改中的利与弊做一个简要分析,其中尤以教材编写与教学形式为重点分析。
不得不说,在一片叫骂声中依然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纵然有千般不是,能如此成为趋势,必然有其值得发扬和遵循的理念。首先,新课改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譬如就七年级下前三个单元为例,第一单元Can you play the guitar? 第二单元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第三单元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全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需要谈论及了解的内容,谈论做某事的能力,询问时间,谈论距离方式等,因此就教材设置方面,具体的任务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给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提供了前提。材料选择与实际生活的接轨,为初中学生学习语言赋予了实际意义,有助于激发兴趣。
另外,课改后的教材对于围绕语言学习之四大元素听说读写,也有明确的呈现。仍就新目标为例,每个单元分为section A 和section B两个部分,每部分的第一堂课都是以听力和口语练习引入话题,随后进行相应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同时阅读文章是都是以听力为基础,写作又以阅读为基础,相辅相成展开,任务之间联系密切,由最基本的简单字词引入到短语和句子,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递进和层次型。由简入难,给学生一定的缓冲,达到了课改要求的科学教学标准。
虽然教材在编写上重情境重运用重知识,符合新课程的教材有效性原则,然而对于小升初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教材内容难度还是很难满足大流,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学习非常吃力。虽然现在小学已经普及英语教学,但是很多学校英语作为必修学科只是简单的挂名,从我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看,班上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在小学是没有真正学习英语,只是认读基本的字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六年小学毕业,词汇量还不到100,更别提基本的遣词造句能力。然而新教材单就词汇量的要求就远远超过了很多学生的能力范围,一学期12个单元的庞大容量,就单词背诵就在400以上,再加上一学期通常19周到22周的学时,老师们在真正教学的时候,通常是1周多一点就不得不结束一个单元,学生除了记忆一个单元40左右的单词量外,还要加上熟悉短语和重点句型,庞大的记忆量和短促的消化理解时间,很多知识并没有真正过手,相当一部分学生,上个单元的词汇还没有记忆清楚,又匆忙过渡到下个单元,再加上初中其他学科的压力,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光在单词记忆一方面就已经力不从心,更不用提其他更高要求。对于刚进入初中,身心发展都还比较幼稚的学生身上,面对如此庞大的学习压力和任务,就算有心学好,但是能坚持下来,排除畏难情绪,确实达到课程目标的学生毕竟少数,因此,新课程改革中教材难度的提升,变相加速了学生的两级分化。
另外,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由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引出的“小组合作”模式教学无疑也是最受争议的代表之一。小组合作模式教学最早起源于欧美,由于教育改革的时代化国际化要求,中国不少中小学校也迫不及待的踏入了小組合作的教学形式。同时,小组合作也有一个极为光鲜的外表,即看似所有学生都在七嘴八舌的参与讨论,课堂氛围非常热烈,学生情绪高涨。也因为这一特点,现在全国很多的公开课或者赛课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场面规则且漂亮,上镜又热闹,很容易博得青睐。然而就中国国情而言,其实小组合作模式并非是一个很理想的自主学习模式。首先,中国中小学庞大的人口基数已经远超欧美,我们普通中小学的人数大多在50左右,而欧美只有30左右,很多教室桌子拉好,学生坐散之后,教师就没法在教室随意走动,只能困在讲台上,达不到很好的互动效果。其次,在真实课堂上,很多学生看似讨论,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谈论的内容有时候并没完全跟学习主题相关。最重要的是,就算在积极参与讨论的小组,主导话题的成员几乎都是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中等或以下的学生,很多只是被动的作为倾听者,由于年龄段偏小,学习自主性有限,能够真正被带动,而参与谈论的学生并不多,所谓“合作学习”其实只是流于形式或多带作秀成分。
再来,课改要求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再加上教学硬件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采用大批量的多媒体教学,当下尤以幻灯片教学为趋势。然而应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带来的感观刺激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五颜六色的闪动图片,的确很吸引学生眼球,挑起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就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当知识点与五颜六色的图片融合在一起之后,学生在兴奋之余,对知识的印象存有多少也还有待考证。而且多媒体上课的风格大多非常类似,都是以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相对而言传统授课更考验一个教师的上课水平,可以展现多方面的风格和才能。因此在追求时效的新课堂里,多媒体使用的“度”也是个值得斟酌的问题。
当然,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转变思想,追求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都是必须进行的突破,但是现今的以考试结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育制度,令很多改革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很赞同一些教育家的观点:课堂教育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应是让学生拥有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不懈的追求!虽然课改困难重重,但相信通过不断的验证,取缔,改进,课改的核心和精髓将得到更大层次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