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均衡和谐、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在高校的德育阵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课堂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进行人才培养,实现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目前高等教育德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它的提出对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创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用。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必将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推动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思想指导工作和实践,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等形势,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而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笔者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边缘化。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转变,高校工作重心偏重于招生、就业和科研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边缘化,学生普遍存在“实用至上,理论无用”思想,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常在整个学校工作中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因而遭遇“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
第二、高校合力育人的有效机制尚待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应包括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它要求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然而,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学校思政工作队伍之间等缺乏系统协调,不能全面的发挥育人功能。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为普遍地存在吸引力不强的问题。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有相当部分同学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大道理多,与日常生活联系少,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不能直达学生内心;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灌输为主,说教多、实践少,学生缺乏切身体验。而且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僵化、手段落后、方法单一,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致使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难于发挥。
第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受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方面的影响,目前这三支队伍之间缺乏系统分工,存在着交叉、各自为阵和教育缺位的矛盾境地。
第五、学生自身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因素。当代大学生一般都出生于20世纪80年后期9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和班主任教育模式的转变导致很多大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后,无论生活方式、学习方法,还是人际交往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同时也会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据我长时间的观察和走访,在大学生中间普遍存理性思维相对缺乏,对深层次人生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相对不足,心理的稳定性与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差,学习态度消极,对大学生活感到茫然,甚至无所适从等方面问题。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网上交流,Email、QQ等成了许多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过度迷恋于虚拟世界,而轻视与人交流,等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成了阻碍。
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认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作为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的社会性活动,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过去,大部分高校只注重知识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尽管知识水平较高,但综合素质仍然欠缺,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地位应该得到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只有通过素质教育达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那么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的理想也将会实现。因此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以人为本,要求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要求统筹课内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筹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作用,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建设,统筹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建立起既能立足当前,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不断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讲究科学的方法 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按照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首位,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涌入国门,网络虚拟世界的不断渗透,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显著,社会进步,历史进步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难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应按照科学发展管的要求在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工夫。[2]
第一、以人为本,让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贴近生活。以人为本,就是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与核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从单一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的方向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从权威型向对话型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沟通交流中春风化雨;要实现从限制型向发展型转变,既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辨别美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育方法上,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做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启发人、引导人、塑造人。在教育手段上,要更加注重发挥现代传媒、网络技术等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注意力和吸引力。在实践中不断通过自我思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总结,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获得自尊、自信的情感体验,也才能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走进生活就是让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从过去的泛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里走出来,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全面认识社会,不仅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也要让他们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认识到社会还有很多不良现象、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这样就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一个有责任的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走进生活还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如果不能个别化,具体化,就无法进入每个学生的生活,就不能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状态,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走进生活才能增强学生行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通过严格学生日常管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论,改进学生奖惩办法等,使学生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和作用下。自觉地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人格。
第二、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校园育人功能。拥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大学校园里应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环境,例如积极组织、引导、支持各种学生社会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也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观、社会与道德观和价值观。各种社区服务、便民服务、校园文化生活、演讲会、辩论赛、会使学生在教育和被教育中不断提高道德水准。各种咨询、指导活动,既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又为学生道德问题提供了预防作用。事实证明,学生人格的形成,气质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铸造是多重因素的结果,特别是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至关重要。同时,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阵地,运用网络资源,逐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庸俗文化的影响,使学大生人格及各方面素质在校园得到提高升华。
第三、做到统筹兼顾,理顺大学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层关系。在高校建立完善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体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形成全校上下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着力建立发挥课堂主导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办实事好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张瑞芬.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综述[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
作者简介:陈晓玉(1980.7-),女,贵州遵义人,汉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它的提出对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创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用。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必将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推动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思想指导工作和实践,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等形势,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而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笔者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边缘化。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转变,高校工作重心偏重于招生、就业和科研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边缘化,学生普遍存在“实用至上,理论无用”思想,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常在整个学校工作中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因而遭遇“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
第二、高校合力育人的有效机制尚待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应包括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它要求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然而,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学校思政工作队伍之间等缺乏系统协调,不能全面的发挥育人功能。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为普遍地存在吸引力不强的问题。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有相当部分同学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大道理多,与日常生活联系少,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不能直达学生内心;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灌输为主,说教多、实践少,学生缺乏切身体验。而且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僵化、手段落后、方法单一,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致使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难于发挥。
第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受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方面的影响,目前这三支队伍之间缺乏系统分工,存在着交叉、各自为阵和教育缺位的矛盾境地。
第五、学生自身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因素。当代大学生一般都出生于20世纪80年后期9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和班主任教育模式的转变导致很多大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后,无论生活方式、学习方法,还是人际交往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同时也会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据我长时间的观察和走访,在大学生中间普遍存理性思维相对缺乏,对深层次人生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相对不足,心理的稳定性与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差,学习态度消极,对大学生活感到茫然,甚至无所适从等方面问题。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网上交流,Email、QQ等成了许多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过度迷恋于虚拟世界,而轻视与人交流,等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成了阻碍。
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认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作为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的社会性活动,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过去,大部分高校只注重知识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尽管知识水平较高,但综合素质仍然欠缺,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地位应该得到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只有通过素质教育达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那么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的理想也将会实现。因此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以人为本,要求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要求统筹课内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筹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作用,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建设,统筹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建立起既能立足当前,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不断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讲究科学的方法 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按照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首位,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涌入国门,网络虚拟世界的不断渗透,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显著,社会进步,历史进步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难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应按照科学发展管的要求在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工夫。[2]
第一、以人为本,让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贴近生活。以人为本,就是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与核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从单一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的方向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从权威型向对话型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沟通交流中春风化雨;要实现从限制型向发展型转变,既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辨别美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育方法上,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做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启发人、引导人、塑造人。在教育手段上,要更加注重发挥现代传媒、网络技术等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注意力和吸引力。在实践中不断通过自我思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总结,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获得自尊、自信的情感体验,也才能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走进生活就是让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从过去的泛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里走出来,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全面认识社会,不仅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也要让他们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认识到社会还有很多不良现象、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这样就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一个有责任的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走进生活还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如果不能个别化,具体化,就无法进入每个学生的生活,就不能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状态,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走进生活才能增强学生行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通过严格学生日常管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论,改进学生奖惩办法等,使学生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和作用下。自觉地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人格。
第二、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校园育人功能。拥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大学校园里应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环境,例如积极组织、引导、支持各种学生社会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也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观、社会与道德观和价值观。各种社区服务、便民服务、校园文化生活、演讲会、辩论赛、会使学生在教育和被教育中不断提高道德水准。各种咨询、指导活动,既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又为学生道德问题提供了预防作用。事实证明,学生人格的形成,气质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铸造是多重因素的结果,特别是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至关重要。同时,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阵地,运用网络资源,逐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庸俗文化的影响,使学大生人格及各方面素质在校园得到提高升华。
第三、做到统筹兼顾,理顺大学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层关系。在高校建立完善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体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形成全校上下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着力建立发挥课堂主导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办实事好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张瑞芬.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综述[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
作者简介:陈晓玉(1980.7-),女,贵州遵义人,汉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