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但是在很多调查中表明,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城市还是农村,音乐课大多都开了,教材都订了,师资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学生在识谱方面却令人瞠目:农村学生识谱能力很低,县城中学的也仅占4%。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在我们这所中小学合并的学校,音乐课都是安排在课表中的,初中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小学就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但在课堂上教材是放在书包里,基本不用;小学教学大纲束之高阁,基本不顾;小学学生成绩随意给分,基本无要求。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办学方向偏斜,音乐课时不足。②经费本就羞涩,音乐设施更差。③专职教师不够,素质下降,音乐教学举步维艰。④培养步入误区,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作为专职的音乐教师要明白学校的音乐教育,面对日益发展的流行音乐的猛烈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新的头脑,明确学校担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战略重任。因此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原则,达到育人的目的,而流行音乐重在娱乐,其主要表现在人的思想内涵较少,不利于青少年正常发育的东西较多,因此不应该纳入课堂作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教学手段和教具,学生的欣赏视觉会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声音,在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上激起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如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唤起了学生们许多形象记忆。“我们好象看见渔舟击水扬帆摇橹如飞,浪花四溅,流水声、渔歌声此起彼伏,相互交织,呈现出的是一片欢畅、热闹的场面。”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现代初中生要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艺术素质,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華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并整体提高学生艺术素质。
审美要有修养,既要有文化修养,更要具有音乐知识,音乐知识越丰富,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就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要提高整体学生的艺术素质就必须要抓好音乐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陈旧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法更灵活,创新空间更广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学习音乐更轻松。现将在音乐新课标下,教改方面的尝试作以下探讨。
一、兴趣是学习音乐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特长。让唱歌好的学生演唱自己最拿手的歌曲;让器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演奏个人最出色的乐曲,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之间产生交流,激发他们相互学习音乐的热情,也使部分不热爱音乐的学生融入欢乐、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中,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用“听”去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要把“听”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聆听音乐作品是感受音乐之美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情感之美的过程。教师通过到位地范唱或范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充分聆听,并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找出作品中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地方,然后用肢体动作、表情、语言文字表达出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加深“听”的感受在心理上的印象。
三、提高音乐鉴赏水平。整体艺术的提高是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最终达到学生整体艺术的提高。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用音乐作品加强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以审美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动觉等感官的参与。引导学生欣赏美、表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还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渗透不同的文化知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鼓励同学们尝试音乐的创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作新人,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和个人品德的修养。
作为专职的音乐教师要明白学校的音乐教育,面对日益发展的流行音乐的猛烈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新的头脑,明确学校担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战略重任。因此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原则,达到育人的目的,而流行音乐重在娱乐,其主要表现在人的思想内涵较少,不利于青少年正常发育的东西较多,因此不应该纳入课堂作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教学手段和教具,学生的欣赏视觉会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声音,在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上激起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如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唤起了学生们许多形象记忆。“我们好象看见渔舟击水扬帆摇橹如飞,浪花四溅,流水声、渔歌声此起彼伏,相互交织,呈现出的是一片欢畅、热闹的场面。”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现代初中生要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艺术素质,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華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并整体提高学生艺术素质。
审美要有修养,既要有文化修养,更要具有音乐知识,音乐知识越丰富,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就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要提高整体学生的艺术素质就必须要抓好音乐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陈旧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法更灵活,创新空间更广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学习音乐更轻松。现将在音乐新课标下,教改方面的尝试作以下探讨。
一、兴趣是学习音乐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特长。让唱歌好的学生演唱自己最拿手的歌曲;让器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演奏个人最出色的乐曲,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之间产生交流,激发他们相互学习音乐的热情,也使部分不热爱音乐的学生融入欢乐、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中,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用“听”去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要把“听”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聆听音乐作品是感受音乐之美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情感之美的过程。教师通过到位地范唱或范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充分聆听,并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找出作品中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地方,然后用肢体动作、表情、语言文字表达出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加深“听”的感受在心理上的印象。
三、提高音乐鉴赏水平。整体艺术的提高是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最终达到学生整体艺术的提高。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用音乐作品加强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以审美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动觉等感官的参与。引导学生欣赏美、表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还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渗透不同的文化知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鼓励同学们尝试音乐的创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作新人,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和个人品德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