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水+墨:从新海派到当代”展览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幕。“水+墨”是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年的一项长期的学术品牌展览。每年,展览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
今年的“水+墨”展览以“新海派与当代”为主题,聚焦11位上海的新海派艺术家和对中国水墨进行实验的国外艺术家,集中展出了他们近几年来最新创作的水墨作品。“水+墨”策展人马琳介绍,2012年“水+墨”以课题研究被启动,持续6年间,“水+墨”通过展览加论坛的模式,使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被激活,也使宝山区新文化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
在展览开幕当天,还举办了“水+墨:公共文化与美术馆创新”论坛,论坛由独立策展人、艺术家王南溟主持,邀请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教授李超;文汇报文化中心主编张立行;新民晚报高级记者林明杰;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水+墨”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共同围绕“水+墨”展览的学术性和可持续性、公共文化的公共性、在地性等特征,讨论公共文化文化政策与美术馆的关系以及美术馆在新的语境下如何转向和创新的问题。正如这次论坛主持王南溟所说,此次论坛是对美术馆以及对公共文化的最新讨论,从新海派到当代,文化的公共性如何通过美术馆的创新来带动,这些答案毫无疑问都在上海。参与论坛的专家们都各自提出了对于美术馆如何建设、美术馆与公共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建构等问题的独到见解。
策展人马琳在总结专家观点时表示:为了避免美术馆同质化的现象,宝山民间艺术博览馆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状况,以课题带动展览,通过一个点每年持续深入地做课题,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該馆通过美术馆创新来和现代的公共文化政策相配合,在这六年所发生的变化,正是以展览带动美术馆创新的实例。
当年的海派绘画作为当时的一个创新画派,对中国书法和水墨画的发展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1980年代以后,上海的艺术家对于水墨的发展也做了很多思考和探索,他们在水墨材料范围内进行试验和创新,并把水墨纳入到当代艺术的领域。本次展览邀请的7位新海派艺术家年龄跨度比较大,既有出生于1940年代、1950年代与1960年代的成熟艺术家,也有70和80年代的年轻艺术家,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比如抽象的角度、书写的角度、与影像、科技结合的角度等来呈现新海派当代水墨的发展。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中,有4位是来自国际的当代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除了对水墨这种材料本身感兴趣之外,他们对于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学习。尤其是作品中对于书法线条和墨色的运用,在他们的作品中有不同的体现。
因此,本次的“水+墨”展览是从新海派到当代艺术,再次将上海的地域概念作为突破点来讨论东西方艺术家在进一步交流中的结果。在展览开幕前还邀请了芝加哥艺术学院教授詹姆斯·艾尔金斯(James Elkins)进行了《艺术判断难题的五个原因》专题讲座并与参展艺术家进行了交流,这种交流方法不仅使中国学者和艺术家了解了艾尔金斯的艺术理论与批评方法,也使艾尔金斯带着对中国当代水墨创作和理论的发展来重构西方的理论,使得在将来的批评理论版图上不再是故意制造地域差异,而是寻找到全球化的地域生长点。这与上海作为一个创新城市的节拍也是符合的,从而也使得本届的“水+墨”展览落实到创新文化这一关键点上。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8月30日。
今年的“水+墨”展览以“新海派与当代”为主题,聚焦11位上海的新海派艺术家和对中国水墨进行实验的国外艺术家,集中展出了他们近几年来最新创作的水墨作品。“水+墨”策展人马琳介绍,2012年“水+墨”以课题研究被启动,持续6年间,“水+墨”通过展览加论坛的模式,使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被激活,也使宝山区新文化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
在展览开幕当天,还举办了“水+墨:公共文化与美术馆创新”论坛,论坛由独立策展人、艺术家王南溟主持,邀请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教授李超;文汇报文化中心主编张立行;新民晚报高级记者林明杰;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水+墨”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共同围绕“水+墨”展览的学术性和可持续性、公共文化的公共性、在地性等特征,讨论公共文化文化政策与美术馆的关系以及美术馆在新的语境下如何转向和创新的问题。正如这次论坛主持王南溟所说,此次论坛是对美术馆以及对公共文化的最新讨论,从新海派到当代,文化的公共性如何通过美术馆的创新来带动,这些答案毫无疑问都在上海。参与论坛的专家们都各自提出了对于美术馆如何建设、美术馆与公共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建构等问题的独到见解。
策展人马琳在总结专家观点时表示:为了避免美术馆同质化的现象,宝山民间艺术博览馆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状况,以课题带动展览,通过一个点每年持续深入地做课题,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該馆通过美术馆创新来和现代的公共文化政策相配合,在这六年所发生的变化,正是以展览带动美术馆创新的实例。
当年的海派绘画作为当时的一个创新画派,对中国书法和水墨画的发展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1980年代以后,上海的艺术家对于水墨的发展也做了很多思考和探索,他们在水墨材料范围内进行试验和创新,并把水墨纳入到当代艺术的领域。本次展览邀请的7位新海派艺术家年龄跨度比较大,既有出生于1940年代、1950年代与1960年代的成熟艺术家,也有70和80年代的年轻艺术家,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比如抽象的角度、书写的角度、与影像、科技结合的角度等来呈现新海派当代水墨的发展。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中,有4位是来自国际的当代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除了对水墨这种材料本身感兴趣之外,他们对于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学习。尤其是作品中对于书法线条和墨色的运用,在他们的作品中有不同的体现。
因此,本次的“水+墨”展览是从新海派到当代艺术,再次将上海的地域概念作为突破点来讨论东西方艺术家在进一步交流中的结果。在展览开幕前还邀请了芝加哥艺术学院教授詹姆斯·艾尔金斯(James Elkins)进行了《艺术判断难题的五个原因》专题讲座并与参展艺术家进行了交流,这种交流方法不仅使中国学者和艺术家了解了艾尔金斯的艺术理论与批评方法,也使艾尔金斯带着对中国当代水墨创作和理论的发展来重构西方的理论,使得在将来的批评理论版图上不再是故意制造地域差异,而是寻找到全球化的地域生长点。这与上海作为一个创新城市的节拍也是符合的,从而也使得本届的“水+墨”展览落实到创新文化这一关键点上。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