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ic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历来是难点。如何有效把握文本,透过文本形象理解作者情感体悟人生哲理,对于年龄尚小、阅历尚浅、积累不多的高中生来说,的确有相当的难度。架构“教”与“学”的平衡,提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散文阅读;文本互涉;生活对接;知人论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散文作品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和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纵观福建省高考近八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散文作品占了八成以上。阅读散文,如何把握文本所叙之事缘情探理,读出文本语言文字背后所潜藏的“情”与“理”,是高中散文阅读的目的与根本。然而,选入教材选入考卷的散文,其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与年纪尚小、阅历尚浅、积累不多的学生有着很大差距,有些差距甚至难以逾越。那么,散文教学中,如何在“教”与“学”之间达到平衡,如何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对文本进行比较准确而有效的意义构建?笔者尝试对此做几点探析。
  一、寻找关注同类文本的关联进行探析
  “每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因此,寻找关注同类文本的关联进行探析,可以由此及彼,创设充分的阅读情境,唤醒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实现对文本更深入一层的对话。
  例如:2013年福建高考散文阅读考查作品《瓦》。学生对此文本茫茫然不知所云的不少。对文本作者王剑冰不熟悉;对文本寄情描写的中心对象“瓦”,相当陌生;而文本内容上通篇围绕“怀想”,展开对瓦的作用,对与瓦有关的时光、欢乐与痛苦的描写,全文没有一个清晰集中的情感指向。基于此,学生很难把握。笔者尝试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即将学习的“这一篇”散文在“情”“理”方面与我们阅读过的文本是否“有着密切的联系或某种相似性”?比如,在已经考过的散文文本中,2010全国卷的《灯火》与2012年山东卷的《柴禾》,都是借助对传统生活中不可或缺,给人带来心理情感上的温暖依赖的物件,表达对一种逝去的生活的怀念和因为失去不可再来而生出的伤感之情。这些积累文本在标题、物象怀想、情感抒发方式等方面都与《瓦》有着相似的呈现。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快找到了贯穿在形散中的情感线索,从而解读出本篇的主旨。
  二、对接生活文本进行探析
  笔者认为,在所有文学体裁中,散文的本质是最接近生活的。从生活文本的角度来观照目标文本可以让散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不仅学到存在于书本文学中的知识,也能启发和关涉他们思考领悟当下乃至今后的人生意义。
  例如:2010北京高考散文《海棠花》,写的是作者在德国看到海棠花,由海棠花触发了浓烈的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思乡思国这样的情感主旨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因为处在“异域”而生发的特殊的对于距离的体验,以及由此而来的“浓烈”感受,学生常常是浅尝辄止的。而这,恰恰阻碍了对文本情感更深入更准确的有效把握。笔者尝试让学生探究“作者对于距离的体验”,结合自己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来谈感受。在此基础上,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距离有神奇的感受:有些人,虽然近在咫尺 ,但因为彼此不了解而心中觉得陌生,咫尺若天涯;而心灵相通的朋友,虽然隔了遥远的时间和空间,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天涯似近邻。时空的距离不等同于心理的距離。相反,时空的距离常常构成心理情感距离的“催化剂”,越是久远越是情深不已,正如古诗“只是当时已惘然”。恰如许多同学从母校毕业后,常会想起母校中陪伴成长的事物而潸然泪下。如此,生活文本与目标文本实现了对接,学生通过自身的独特体验加深了对文本情感的领悟;反过来,从文本中积累到的生活经验也会关照到他们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创造他们的生活。二者都得到了有效的升华。
  三、关注“知人论世”进行探析
  文学阅读是读者、作品、生活、作者互相对话互相解释与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关联网链中,要对作品有更深入的、本质的、全面的认识就要关注作者,把握作者情感倾向,“知人论世”的去解读,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
  例如:2012北京卷《心灵的篝火》中考查“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的意义”。“绝顶”,顾名思义就是“最高峰”,可以是现实的最高山峰,也可以指精神层面的高度。小说作者张海迪本身就是一位在人生历程上战胜残疾,不断攀登精神最高峰的代表人物,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内容上,文本中对主人公攀登绝顶的描写也象征了一种超越极限,不懈追求的精神意义。了解了作者其人,我们对作品的精神内涵会有更清晰的理解。此外,著名诗人余光中有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里面写到“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一句,在对冷雨的痴迷中,作者的感受由“凄凉”而“凄清”,至“凄楚”终至“凄迷”,实则宣泄的是作者深切的怀乡之痛。这如果联系到作者是一位著名的“乡愁诗人”,作品中一贯的主题是表现“乡愁”,那么“听听、看看、嗅嗅闻闻、舔舔冷雨”这样的表达便不足为奇了。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谈到“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这无疑为笔者的上述探析提供了有力的“生”情支撑和明朗的前进目标。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如何能有效契合新课程的精神,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笔者将思考不辍。
  参考文献
  [1]闵云童.文本的影响与对话——当代互文性理论的理论层次分析[J].兰州学刊,2007(9).
  [2]李文玲.文本互涉理论与阅读教学的创新[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3(11).
  (编辑:钟园)
其他文献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之博大精深贯穿于语言文字之内,语言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科目,我们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传递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学生们自能记事以来就有丰富的
<正>茂麓厂冶铜遗址,位于东川区舍块乡茂麓村,地处东川境内西端,北隔金沙江与四川会东县相望,该村名得来源于地处山脚,森林茂密,又因该地历史上因产铜闻名,尤为清雍正乾隆年
近年来,我国处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时期,员工持股制度再次成为改革的重点关注内容。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经历了长时间、多形式的沿革变化,以往的员工持股改革,存在股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