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决定其各方面的适应力不够,而这一阶段又是其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点之一。所以如何让学生尽快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小朋友过渡为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不仅能积极地影响孩子一生学习,还能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做人的自信。
一、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差异
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目标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决定的。
第一,课程内容的不同。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保教结合。幼儿园强调每日的活动都多姿多彩,适合幼龄孩子的特点;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开设规定的课程。
第二,授课形式的不同。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希望孩子在玩耍中增长知识。而小学教学的基本形式就是上课,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第三,学习诱因的不同。幼儿园课程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他们正确地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进行学习。小学是进行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以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
还有一些并非与课程设置有直接关系却对学生学习起着不可忽视作用的其他方面差异。如学习时间的不同,学习环境的不同,甚至于师生关系的变化。两者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来适应,这种适应的调整就是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幼小衔接不当会造成孩子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很大影响。
二、课程的设置
1.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提高学习适应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园教育内容进行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具体划分。根据这五大领域我们可以相应设置学科常规课,学科课有部分小学课程的特点,但在内容上要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某一学科的思维品质,同时强调学习习惯的培养。课程的设置实施上要有意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另外在课程内容上尽可能多给孩子接触新事物,让他们多思考多积累,同时多对孩子的作品提问题,培养质疑精神的同时也能激发想象力。当然其他诸如广泛阅读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等,也都要在学科常规课中加以多方面的发展。
2.通过调整教学形式提高学习适应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同时又要求:“五大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凸显了幼儿教育的整体观,即教育目的是:“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完整的成长。”所以在教学形式上要突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融合贯通的主题课。所选主题应当是幼儿所熟知并喜欢的,也是利于各个学科做相关拓展内容的。主题课可以是多个老师就不同学科共同上的主题汇总课,也可以是某一位老师自己上的主题融合课,关键看主题设定的大小与可行性。
小学的课程系统逻辑性较强,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合,幼小衔接的主题课也有相似的特点,同时为了能让幼儿所学的知识更加扎实,在幼小衔接课程教学形式上运用循环法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保证“温故知新”,为孩子自己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创造条件。总之,是通过调整各个教学形式,来促进幼小两个阶段教育的整体化和连贯化。
3.设置特色衔接课提高学习适应力
如果是幼儿园的特色幼小衔接课程则需要与就近小学携手共同完成,如果是对应直升小学所开办的幼小衔接课则更有天然的大背景能更好地帮孩子尽快融入新环境。如可以开设校园资源课,让孩子感受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开设小学体验课,让孩子参观一年级的生活学习视频,与小学生结成一帮一互助小组;也可以直接观摩一年级课堂,参与一年级组织的活动,据此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学习的情况;也可以请几位小学老师进入幼小衔接课堂,拉近幼儿与小学老师的陌生感;还可以开设“我眼中的小学”主题课,产生对小学的向往之情。这类特色衔接课更多实施在学期末,即将上小学之前,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幼小两个学段的过渡衔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校适应力。
三、幼小衔接课程设置的误区
1.小学化倾向严重
许多幼小衔接课程设置增加小学课程学习内容,诸如英语拼读、拼音、写字、大量的识字背诵、珠心算、20以外加减法等教学内容,认为这是在知识上与小学銜接,孩子们学会了这些知识,上小学一年级会轻松些。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幼小衔接,而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偏离了正确的办学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
2.与小学完全脱节
名为幼小衔接课程,必然性要与小学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有时为了避免小学化倾向严重,课程的设置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与小学脱节,走上所谓与国际化接轨的道路,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但却没有过多考虑孩子的心理接受和知识储备能力,尤其不太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确实可以释放孩子的天性,但却忽视了教育本身是需要有教育者来引导的。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作为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接受合适的衔接课程对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小衔接课程不等于小学课程进入幼儿园,也不是单纯提高幼儿园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而是以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多重考虑幼儿园与小学课程的衔接融合点而设置的。
一、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差异
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目标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决定的。
第一,课程内容的不同。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保教结合。幼儿园强调每日的活动都多姿多彩,适合幼龄孩子的特点;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开设规定的课程。
第二,授课形式的不同。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希望孩子在玩耍中增长知识。而小学教学的基本形式就是上课,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第三,学习诱因的不同。幼儿园课程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他们正确地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进行学习。小学是进行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以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
还有一些并非与课程设置有直接关系却对学生学习起着不可忽视作用的其他方面差异。如学习时间的不同,学习环境的不同,甚至于师生关系的变化。两者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来适应,这种适应的调整就是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幼小衔接不当会造成孩子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很大影响。
二、课程的设置
1.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提高学习适应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园教育内容进行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具体划分。根据这五大领域我们可以相应设置学科常规课,学科课有部分小学课程的特点,但在内容上要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某一学科的思维品质,同时强调学习习惯的培养。课程的设置实施上要有意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另外在课程内容上尽可能多给孩子接触新事物,让他们多思考多积累,同时多对孩子的作品提问题,培养质疑精神的同时也能激发想象力。当然其他诸如广泛阅读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等,也都要在学科常规课中加以多方面的发展。
2.通过调整教学形式提高学习适应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同时又要求:“五大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凸显了幼儿教育的整体观,即教育目的是:“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完整的成长。”所以在教学形式上要突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融合贯通的主题课。所选主题应当是幼儿所熟知并喜欢的,也是利于各个学科做相关拓展内容的。主题课可以是多个老师就不同学科共同上的主题汇总课,也可以是某一位老师自己上的主题融合课,关键看主题设定的大小与可行性。
小学的课程系统逻辑性较强,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合,幼小衔接的主题课也有相似的特点,同时为了能让幼儿所学的知识更加扎实,在幼小衔接课程教学形式上运用循环法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保证“温故知新”,为孩子自己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创造条件。总之,是通过调整各个教学形式,来促进幼小两个阶段教育的整体化和连贯化。
3.设置特色衔接课提高学习适应力
如果是幼儿园的特色幼小衔接课程则需要与就近小学携手共同完成,如果是对应直升小学所开办的幼小衔接课则更有天然的大背景能更好地帮孩子尽快融入新环境。如可以开设校园资源课,让孩子感受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开设小学体验课,让孩子参观一年级的生活学习视频,与小学生结成一帮一互助小组;也可以直接观摩一年级课堂,参与一年级组织的活动,据此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学习的情况;也可以请几位小学老师进入幼小衔接课堂,拉近幼儿与小学老师的陌生感;还可以开设“我眼中的小学”主题课,产生对小学的向往之情。这类特色衔接课更多实施在学期末,即将上小学之前,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幼小两个学段的过渡衔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校适应力。
三、幼小衔接课程设置的误区
1.小学化倾向严重
许多幼小衔接课程设置增加小学课程学习内容,诸如英语拼读、拼音、写字、大量的识字背诵、珠心算、20以外加减法等教学内容,认为这是在知识上与小学銜接,孩子们学会了这些知识,上小学一年级会轻松些。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幼小衔接,而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偏离了正确的办学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
2.与小学完全脱节
名为幼小衔接课程,必然性要与小学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有时为了避免小学化倾向严重,课程的设置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与小学脱节,走上所谓与国际化接轨的道路,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但却没有过多考虑孩子的心理接受和知识储备能力,尤其不太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确实可以释放孩子的天性,但却忽视了教育本身是需要有教育者来引导的。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作为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接受合适的衔接课程对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小衔接课程不等于小学课程进入幼儿园,也不是单纯提高幼儿园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而是以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多重考虑幼儿园与小学课程的衔接融合点而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