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蕾丝?德斯盖鲁》中两位女性角色的性格对比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INGFNE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苔蕾丝与安娜是莫里亚克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中的两位女性角色,两人出身相同阶层,但性格差异巨大。苔蕾丝个性复杂,颇具头脑和独立性,安娜单纯软弱,缺乏智慧。本文从两人的成长经历入手,分析她们性格的不同。
  关键词:苔蕾丝;安娜;性格;对比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1
  《苔蕾丝·德斯盖鲁》写于1927年,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初法国最佳小说之一,小说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却个性鲜明。莫里亚克很擅长描写女性的心理和性格,在这部小说中,苔蕾丝和安娜是最主要的两个女性角色,她们都生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还曾经是好友,但人生轨迹却截然不同:安娜的生活平淡而安宁,苔蕾丝却对丈夫下毒,虽免于起诉,但最终被家庭抛弃,只身在外流浪。可以说两人的性格是其不同经历的主要原因。人的性格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分析性格应首先看看她们的成长经历。
  1. 二人的成长经历
  苔蕾丝自小失去母亲,冷漠的父亲除了财产和社会地位,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在他的心里没有温情,对苔蕾丝也没有父爱。在父亲心目中苔蕾丝是个包袱,养大她是为了和合适的家族联姻,稳固他的财产和地位,让她受教育也只是希望她能卖个好价钱。姑姑虽然疼爱苔蕾丝,可是她年迈而又耳聋,无法与苔蕾丝交流,只能给她生活上的照料,而无法进入她的精神世界。苔蕾丝的家族不信教,她也没法从宗教中找到精神安慰。
  与苔蕾丝不同,安娜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小说中很少提到她的父亲,但我们可以从只言片语中推测出他是个轻浮肤浅的人,与安娜的母亲结婚多半是为了财产,与继子也无法相处,所以安娜是他最疼爱的人。安娜的家庭是信教的,她在修道院里长大,对于险恶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圣心院的女士们用成千幅面纱把她们的小姑娘和现实隔开”,她的童年是简单幸福的。完整的家庭,富足的生活,她几乎没什么可忧虑的,也从不需考虑什么深层次的问题,她的一切都是家庭安排好的。
  2.苔蕾丝的复杂性格
  因为孤独,苔蕾丝从小就十分独立,有自己的观点。受家庭的影响,她对社会有很清楚的认识,比一般的女孩子要成熟和现实。她喜欢读书,喜欢安静,见多识广,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些都使她善于思考,是个“喜欢把事情复杂化的人”。她很有头脑,任何幸福的假象都瞒不过她的眼睛,她总能看清深层的丑恶本质。不信教也使她不同于一般女性:无法从上帝那里寻求安慰。即使在少女时代,她也不是个喜爱浪漫幻想的人。
  她是富裕资产阶级家庭的独女,没有感受过母爱,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她的性格也具有偏向男性化的一面。她像大兵一样抽烟,性格坚强而倔强,在饭后喜欢和男人们呆在一起听他们谈论有关财产的问题。而优越的家境和活跃的头脑使她自觉高人一等,因此她的性格中又有高傲的一面。她从不轻信别人的话,只依靠自己的判断。这让她不甘于做别人的附属品,想要追求独立的自我。
  苔蕾丝的性格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她是现实的人,懂得如何伪装自己,也懂得戴着面具生活的必要性。事实上,她一开始也正是这样做的,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为可以在习惯中变得麻木。然而她思想活跃,内心深处也很诚挚,这种矛盾让她渐渐不能忍受勉强的虚伪生活。另一方面,她是冷静的人,表面上冷冰冰的,对自己的女儿也漠不关心,可是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其实她有颗热情的心,渴望爱情,希望能遇到理解自己的人,冷与热的矛盾又加剧了她的痛苦。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她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合格女人,也从一开始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3.单纯的安娜
  相对来说,安娜要简单得多。她是个生活在完整家庭的普通女孩,修道院的生活让她对真实的社会一无所知,讨厌读书,却和哥哥一样对打猎有兴趣,喜欢一些表面上的庸俗乐趣。安娜从小受的教育都是教她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和母亲,而她自己对此也并不排斥,“只喜欢缝纫和闲聊说笑”。
  生活在闭塞的环境中,又不爱看书,无法充实自己的头脑,也没有苔蕾丝那么聪明,这导致了安娜的思想贫乏。她不善于思考,做事没有主见,听凭别人的安排。而单纯天真和宗教信仰又让她容易沉湎于幼稚的幻想,连天上的乌云都能引起她的想象:“暴风雨的乌云向她们展现了飘动的形象,安娜看到天空中一位长着翅膀的女人,可是苔蕾丝还来不及看出这个形象来,姑娘就说女人已经变成了一头躺卧着的怪兽”,这种小姑娘的浪漫幻想是不可能出现在苔蕾丝头脑里的。
  安娜是纯真简单的,苔蕾丝结婚的时候,她丝毫没有意识到好友的不幸,反而露出了孩子似的喜悦。苔蕾丝的想法她是无法理解的,她没有那样的智慧去看透现实和本质,也无法看清人的内心。
  安娜个性软弱,虽然也有过反抗,可一点压力就让她放弃了,正如她的初恋情人所说:“她的心灵十分简单,不太倔强,而且很快就会屈服”。她被苔蕾丝“出卖”了以后,有一段时间不再理睬她,可是在小玛丽出生以后,她为了看孩子又很快与苔蕾丝和解。
  总之,安娜是个平庸的女人,容易满足简单的生活,所以她感受不到苔蕾丝的痛苦,只是在无知中幸福生活。可是满足于受人支配的幸福本身也是一种悲剧。
  4.结语
  两人其实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两类女性,苔蕾丝是叛逆者,安娜则与大多数女性一样,服从家庭的责任,可以说是“好女人”的代表。安娜虽然没有苔蕾丝那样强的悲剧性,但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是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的,要不就像安娜一样在家庭生活中淹没了自己,要不就像苔蕾丝在失败的自拔经历中痛苦。只有当整个社会都发生变革,她们才能真正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莫里亚克著:《苔蕾丝·德斯盖鲁》,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6年8月版.
其他文献
下寺湾油田雨岔区长8致密油层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含油层系.本次研究从岩心样品分析入手,对长8致密储层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储层孔隙组合类型以粒间孔-溶
摘 要: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法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将短篇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这篇文章主要分析总结了莫泊桑小说的艺术技巧,包括客观的叙事态度、强烈的对比手法、超凡的观察能力、巧妙的构思和布局,莫泊桑小说的题材以及其作品的缺陷。  关键词:莫泊桑;小说;艺术技巧;缺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
摘 要:《写在身体上》因其性别模糊的主人公兼叙述者,曾在评论界引起巨大争议,本文试图利用酷儿理论学家巴特勒的性别解构理论来分析该小说中性别模糊的主人公,根据巴特勒,性别是流动的和操演性的,固化的男女的二元性别系统阻碍了性别的多种可能性。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对异性恋婚姻的批判,主人公性别表现的不协调性,以及小说文本对社会性别规范的忽视,本文试图证明该小说彻底解构了固化的男女二元性别系统,给酷儿们提供
摘 要: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他独特的美学观让他成为同时代日本作家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人。笔者通过对作品《真夏之死》的分析,发现了隐藏在作品中的三岛的死亡观。本文先通过三岛对朝子和胜遗忘悲剧的研究入手,分析三岛对人们因享乐和自利遗忘悲剧的不满和批判,再通过三岛投影在朝子内心对死亡的渴望入手,分析出三岛内心对死亡的憧憬,最后再分析三岛死亡观的成因和对他之后的影响。  关键词:三岛由纪夫;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 罗伯特·沃伦诗歌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G092。  摘 要:罗伯特·沃伦的早期作品《比利·波滋之歌》打破传统的诗歌结构,以括号插入的方式将叙述者的议论与叙事歌谣并置,尽管在诗歌韵律,语言,风格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叙事歌谣和冥思议论部分在主题上却呈现出内在的一致性和逻辑上的发展关系。叙事歌谣讲述因否认过去而造成的身份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CDSN DMC) 根据美国地震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IRIS DMC) 发布的 2019 年 1—2 月全球地震动态,通过修订给出以
期刊
摘 要:宫本辉是当代日本文坛的代表性作家。其小说《避暑地的猫》以别墅长工儿子修平的视角,描写了别墅长工和别墅主人两个家庭间的爱恨情仇。该小说含有悬疑推理的成分,又超越了推理小说,其主旨不在于解开谜团,而在于解释人的复杂性。推理小说式的展开方法引人入胜,使读者体会到解密的快感。限知的叙述视角使故事可以拥有无限种所谓的“事实”,至于“事实”到底如何全凭读者的理解和判断。  关键词:宫本辉;《避暑地的猫
当前阶段,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小学教育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其中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摘 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享誉世界,至今有许多不同的中文译本,这些中文译本时间跨度大,彼此之间的差别也大。从翻译的角度看,这些差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这一点出发,对不同的《简·爱》汉译本做出深入的比较研究,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简·爱》;时代性;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
摘 要:文学的轻与重即文学与现实的近与远。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对文学的重量有一些论证,文学过重,人类将失去精神寄托;文学过轻,将失去内涵而浮于形式。因此,文学创作应该与现实反映之间有一个合适的距离。  关键词:文学;轻与重;卡尔维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1  文学与现实相互反映又相互反哺,文学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