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课改的到来,语文课堂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倾向,笔者就此略述一二。
关键词:语文课堂 形式化 盲从
自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一改过去的单一模式,呈现出许多可喜的、多样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笔者认为最突出的就是语文课堂的形式化倾向。
一、追赶流行
主要表现为凡是公开课,大多为多媒体,或主办方要求必须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拥而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大大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声情并茂、活泼有趣等特点深深地吸引着广大师生,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是,过度课件的运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必须时时引导学生向自己课件中预设的方向发展,否则,课件的效用必将失去,“上课是执行教案(课件)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育家叶澜教授语)这样,教师用他写好的教案、制好的课件限制着他自己,同时又限制着自己的学生,很难想象这样的课堂会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讨论成风
几乎每堂公开课都有讨论,似乎离开了讨论便不成为好课,便不足以见其新,便不足以显示其民主性,便不能表明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诚然,讨论是一种好的学习形式,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启发学生的人生感悟。但不可否认,在语文学习中,个体的主观体悟似乎更为重要也更为有效,尤其是当讨论仅仅流于一种形式、仅仅是为讨论而讨论的时候。笔者认为,讨论必须是有意义的,有目的的,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过于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讨论,需要讨论的问题应该是有异议的、个人解决不了的、有一定深度的。讨论的问题可以先要求学生课下自己思考,然后再拿到课上进行有目的的、实质性的讨论,这样才会获得真正的效果。
三、过于盲从
既指教师盲从于教参、名家解读等参考资料,也指教师盲从于学生。我们在岗的教师大多是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有些教师便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子,思维僵化,只会学,不会想,教参上说什么便是什么,名家解读什么便是什么,没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师是不会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于是,有的老师以此为依据,大力表扬学生,无论学生回答什么都说“好”,即使学生回答的不到位也会帮学生找个台阶“这个问题有点难,这名同学能回答到这里已经很不容易”,或者说“这个同学的观点很新颖”等。固然,我们的学生需要鼓励,需要教师的鼓励来帮助树立自信,但是教师的鼓励必须有事实基础,不顾事实一味说好,便是不负责任了。因而,老师必须适时、适当对学生加以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
四、走得过远
这主要是就现在语文课堂上流行的拓展延伸环节而言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学科,是一门各方面知识极为丰富的学科,但语文学科毕竟只是语文学科,而不是生活实践,更不是其他学科。固然,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为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一步,我们有必要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有必要对课文进行横向的或纵向的丰富。但是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教学规律,有其自身的教学内容与侧重点,我们必须按照它的特点与规律选取相应的内容进行重点教学。如果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面之宽广,教学理念之新颖,一味地抛开文本拓展延伸,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地理课、生活实践课,那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了,而且还不一定做得好。总之,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书本知识,学习“语文的”知识,拓展延伸只是对相应文本的一种必要补充,我们切不可喧宾夺主,反客为主。
在整个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更多的、更新的形式来不断地去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但形式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切不可为了追求形式而形式化课堂,为了迁就适应形式而忽略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我们要造就一个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
(责编 张晶晶)
关键词:语文课堂 形式化 盲从
自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一改过去的单一模式,呈现出许多可喜的、多样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笔者认为最突出的就是语文课堂的形式化倾向。
一、追赶流行
主要表现为凡是公开课,大多为多媒体,或主办方要求必须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拥而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大大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声情并茂、活泼有趣等特点深深地吸引着广大师生,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是,过度课件的运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必须时时引导学生向自己课件中预设的方向发展,否则,课件的效用必将失去,“上课是执行教案(课件)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育家叶澜教授语)这样,教师用他写好的教案、制好的课件限制着他自己,同时又限制着自己的学生,很难想象这样的课堂会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讨论成风
几乎每堂公开课都有讨论,似乎离开了讨论便不成为好课,便不足以见其新,便不足以显示其民主性,便不能表明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诚然,讨论是一种好的学习形式,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启发学生的人生感悟。但不可否认,在语文学习中,个体的主观体悟似乎更为重要也更为有效,尤其是当讨论仅仅流于一种形式、仅仅是为讨论而讨论的时候。笔者认为,讨论必须是有意义的,有目的的,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过于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讨论,需要讨论的问题应该是有异议的、个人解决不了的、有一定深度的。讨论的问题可以先要求学生课下自己思考,然后再拿到课上进行有目的的、实质性的讨论,这样才会获得真正的效果。
三、过于盲从
既指教师盲从于教参、名家解读等参考资料,也指教师盲从于学生。我们在岗的教师大多是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有些教师便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子,思维僵化,只会学,不会想,教参上说什么便是什么,名家解读什么便是什么,没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师是不会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于是,有的老师以此为依据,大力表扬学生,无论学生回答什么都说“好”,即使学生回答的不到位也会帮学生找个台阶“这个问题有点难,这名同学能回答到这里已经很不容易”,或者说“这个同学的观点很新颖”等。固然,我们的学生需要鼓励,需要教师的鼓励来帮助树立自信,但是教师的鼓励必须有事实基础,不顾事实一味说好,便是不负责任了。因而,老师必须适时、适当对学生加以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
四、走得过远
这主要是就现在语文课堂上流行的拓展延伸环节而言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学科,是一门各方面知识极为丰富的学科,但语文学科毕竟只是语文学科,而不是生活实践,更不是其他学科。固然,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为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一步,我们有必要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有必要对课文进行横向的或纵向的丰富。但是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教学规律,有其自身的教学内容与侧重点,我们必须按照它的特点与规律选取相应的内容进行重点教学。如果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面之宽广,教学理念之新颖,一味地抛开文本拓展延伸,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地理课、生活实践课,那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了,而且还不一定做得好。总之,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书本知识,学习“语文的”知识,拓展延伸只是对相应文本的一种必要补充,我们切不可喧宾夺主,反客为主。
在整个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更多的、更新的形式来不断地去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但形式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切不可为了追求形式而形式化课堂,为了迁就适应形式而忽略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我们要造就一个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
(责编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