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的教材内容具有法定性与生成性的统一、事实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的统一、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等特点。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理解这些教材内容的生成性、价值性和生活性的特点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动构建而获得的,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习者的需要,可以创设以下情境。
1.创设情感式情境,激发学生乐学的积极心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是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实现知、行、情三者的有机统一。其中“情”是动力,是连接“知”与“行”的桥梁。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设法使学生愉悦地领悟知识,在“激情”(激发情感)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动之以情”,并通过“激情”(激发情感)为“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随着交响曲的跌宕起伏,多媒体画面上出现了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奋力拼搏的镜头,学生们都深受感动,有的激动地眼含泪花。这时我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这些残疾人运动员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们的情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大家纷纷发言,说得深刻而全面,从而激发了他们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奋斗的热情。
2.创设冲突式情境,促进学生累积性学习。学习是累积性的,因为新的学习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或是在某种程度上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促进累积性学习的两种方法。学习的累积性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冲突式情境的创设恰恰是要把新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到“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位老人节衣缩食13年,用省下来的数万元钱资助了40多名贫困学生。令人困惑的是,有的受助学生认为收受老人的钱是理所当然的,连一封感谢或问候的信都不写。随后,我出了这样一个辩题: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这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他们在冲突中相互交流,加深了对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的理解。
3.创设实用式情境,增强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用式情境中学习者会觉得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用处,甚至能把对某种领域的研究定为自己的任务,使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在《经济生活》中,可以说绝大部分内容都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紧密相关。例如,公民的储蓄、购买股票和商业保险等投资行为,学生的家庭消费问题,农民种粮问题,税收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劳动合同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在《经济生活》中,创设实用式情境的契机很多。当然在《哲学生活》中也可以创设许多实用式情境,因为哲学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
4.创设协作式情境,促进合作学习。建构性学习具有社会性特征,学生应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伴或更多的人相互交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多创设协作式情境,即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例如,在讲“我国的分配制度”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分组调查我国分配方式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5.创设材料式情境,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些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甚至枯燥,教材中的例子也比较陈旧,不能激起学生兴趣,不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这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式情境,就会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从而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心经济和政治生活大事。例如,教材对“财政的巨大作用”这一内容的陈述较为简单,有些教师也认为没有什么可讲的,学生往往不重视。这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以下材料式情境:
材料一 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光靠市场调节,国家财政投入巨资建设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就不可能搞起来。
材料二 国家发行建设国债,定向投资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这种投资不仅有利于加强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以上材料,既考虑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联系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财政巨大作用的理解。
南京师范大学的谢树平教授认为,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和情境的功能要求,情境设计必须注意以下要求:情境应具有蕴理、含情、社会化、形象逼真、形式新颖多样的特点;要根据认识活动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功能的情境,保持情境的关联性、连续性、递进性;情境必须与问题、活动相关联,具有互动性。
1.创设情感式情境,激发学生乐学的积极心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是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实现知、行、情三者的有机统一。其中“情”是动力,是连接“知”与“行”的桥梁。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设法使学生愉悦地领悟知识,在“激情”(激发情感)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动之以情”,并通过“激情”(激发情感)为“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随着交响曲的跌宕起伏,多媒体画面上出现了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奋力拼搏的镜头,学生们都深受感动,有的激动地眼含泪花。这时我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这些残疾人运动员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们的情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大家纷纷发言,说得深刻而全面,从而激发了他们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奋斗的热情。
2.创设冲突式情境,促进学生累积性学习。学习是累积性的,因为新的学习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或是在某种程度上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促进累积性学习的两种方法。学习的累积性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冲突式情境的创设恰恰是要把新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到“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位老人节衣缩食13年,用省下来的数万元钱资助了40多名贫困学生。令人困惑的是,有的受助学生认为收受老人的钱是理所当然的,连一封感谢或问候的信都不写。随后,我出了这样一个辩题: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这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他们在冲突中相互交流,加深了对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的理解。
3.创设实用式情境,增强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用式情境中学习者会觉得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用处,甚至能把对某种领域的研究定为自己的任务,使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在《经济生活》中,可以说绝大部分内容都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紧密相关。例如,公民的储蓄、购买股票和商业保险等投资行为,学生的家庭消费问题,农民种粮问题,税收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劳动合同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在《经济生活》中,创设实用式情境的契机很多。当然在《哲学生活》中也可以创设许多实用式情境,因为哲学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
4.创设协作式情境,促进合作学习。建构性学习具有社会性特征,学生应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伴或更多的人相互交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多创设协作式情境,即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例如,在讲“我国的分配制度”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分组调查我国分配方式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5.创设材料式情境,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些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甚至枯燥,教材中的例子也比较陈旧,不能激起学生兴趣,不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这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式情境,就会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从而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心经济和政治生活大事。例如,教材对“财政的巨大作用”这一内容的陈述较为简单,有些教师也认为没有什么可讲的,学生往往不重视。这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以下材料式情境:
材料一 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光靠市场调节,国家财政投入巨资建设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就不可能搞起来。
材料二 国家发行建设国债,定向投资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这种投资不仅有利于加强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以上材料,既考虑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联系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财政巨大作用的理解。
南京师范大学的谢树平教授认为,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和情境的功能要求,情境设计必须注意以下要求:情境应具有蕴理、含情、社会化、形象逼真、形式新颖多样的特点;要根据认识活动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功能的情境,保持情境的关联性、连续性、递进性;情境必须与问题、活动相关联,具有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