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qlfal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政治课理论说教枯燥、乏味、空洞,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民主讨论氛围不浓烈、普遍厌学的局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实施教学改革,寓教于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本人认为可采用下面几种主要方法:
  
  一、设置教学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与政治课理论性较强、不能吸引学生有莫大关系。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案例。教师在上课时如果能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教学,不但能极大地吸引学生,而且能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如讲“正当防卫”这个问题时,可设置这样一个案例:女教师李某傍晚在湖边散步,中途遇到抢劫。李某奋力与歹徒抗争,后被歹徒刺伤左手并被推倒在地。倒地的李某看到地上有半截砖块,于是拿起砖块用力向刚转身要离开的歹徒扔去,砖块砸在歹徒头上,歹徒晕死过去。这时,李某便再次拿起砖块向晕倒在地的歹徒头部狠砸几下,致使歹徒死亡。那么,李某的行为是不是正当防卫?用不用负刑事责任?学生有的说是正当防卫,有的说不是,并且各有各的理由。这时,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让学生根据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去分析和判断,并请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谈他们判断的依据和理由。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李某的行为已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是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但可减轻或免受处罚。让学生当“小法官”,使他们主动参与了富有挑战性的整个过程,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了,印象深了,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二、结合时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一上政治课就无精打采,下课后谈起《反分裂国家法》的实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却津津乐道。这是由于教师过于注重课内理论传授,忽视了以时事新闻的生动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原因。时事是与思想政治密切联系的。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广泛,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上课时教师如果能结合时事讲政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这一知识点时,我们除了可用大量事例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还可把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一重大时事联系起来,把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渝先后访问大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联系起来,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话题多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不但印象深刻、领会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创设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是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也是修订后《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它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加深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青少年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对呆板的说教具有逆反性,他们都极希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可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从身边的变化谈改革开放”这内容时,就可把学生分成几个竞赛小组让他们各自去走访、了解本地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变化,搜集资料、图片等。然后组织班上交流、讨论,看哪一组做得最好。这个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四、创设“疑”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能有所进取。教师应针对教材内容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国际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时,可先问学生怎样理解这句话,接着可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什么?综合国力的较量是以什么为基础的?怎样才能取得科技上的进步?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置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中。一问一答,讨论交流,教师可引导学生作总结: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技,而科技进步必须靠创新,创新必须依靠人才,形成了这样的链条: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人才。这样层层设疑、层层解疑,既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教师在教学时选择灵活多样、切会实际的方法,就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望异常强烈,学习也没有心理压力,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课堂效果的好坏来源于一个重要的东西——兴趣。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使每一位学生对计算机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鼓励学生动手,设置个性化作业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
期刊
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它作为诗歌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应该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的始终。就一篇陌生的现代诗歌而言,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诗歌,即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感受节奏,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之上,会逐渐对诗歌产生学习兴趣。  在诗歌的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重视以下三点:  第一,指导朗诵,训练语感。好的诗歌,我们必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在诵读中达
期刊
我们学校是一所全日制的农村高中,学生来自方圆30公里的农村,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要寄宿学校。宿舍管理,就成了教学工作之余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一项繁杂、琐碎的棘手的工作,在宿舍学生财物的保管方面,尤为突出。最让人头疼的是宿舍里经常丢东西,香皂、洗衣粉、洗脸盆、牙刷、鞋、热水瓶,因为没有任何标记,时常是东家落西家,混乱搞不清,然后就找不见了。我经常烦躁地说,以后这些事情自己处理,找不到就自己再买一个,
期刊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一生发展大有裨益。下面结合我的经验谈谈怎样指导阅读:    一、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
期刊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体育活动形式。为确保学生每天达到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把课间操扩展为一门系统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以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一门新生的体育活动课程。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工作复杂,涉及面广,实施起来相对较困难。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才能保证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一、领导重视,加强管理。我校大课间之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艰辛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并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下面对探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要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
期刊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从字面来看,“学会”与“会学”只一字之颠,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在以往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只关注了孩子有没有学会,而忽视了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学能力是学生所有能力中的基本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其它能力的发展有促进和加速作
期刊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能力与思想。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更感到
期刊
良好、适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有意义地理解数学”大有裨益。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过于平庸或过于绚丽的无价值的情境充斥着小学数学课堂:有的教师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一味地追求数学的生活味,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既脱离教学内容又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的情境;有的教师为了出奇制胜,过分追求情境的标新立异,忽略了情境的挑战性;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忽略了情境的负面干扰,影响了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对思想品德课愿学和乐学。    一、巧妙导入,引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激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