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课程化、全程化、建立全员参与的环境、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层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对策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结合自身情况以及所处的环境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生涯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实践和行动方案。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时期,对于当前处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我国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顺利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塑造成功人生的重要法宝。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能力结构,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对自我和职业及其关系进行评估。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环境,扬长避短,确立适当的职业目标,并适时进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从而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并以此不断地鞭策自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进而获得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鉴于此,我们对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5000余人,本次调查对全院四个年级的三十几个专业随机抽取了800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进行施测,共收回有效问卷719分,有效回收率为90%。其中男生379人,女生340人。
二、结果与分析
1.自我认识能力薄弱,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的认识不够清晰
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是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调查中发现,45.48%的同学了解自己的兴趣、59.25%的同学了解自己的性格、仅有25.45%的同学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对自己兴趣、性格、能力没有正确的定位,这将会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表现出盲目性,不能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不高,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5.87%的同学了解自己的专业、31.85%的同学了解自己最喜欢的职业;21.97%的同学清楚自己适合的职业去向、19.7%的同学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17.52%的同学清楚自己将来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清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比较模糊,这必将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个人的职业规划,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挫败感。
3.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不多,规划意识模糊
职业规划意识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的依据。只有充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而有效的安排。在调查当中发现,只有19.19%的同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53.82%的同学愿意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13.49%的同学了解职业测评;对于未来的人生发展,有61.89%的同学感到缺乏指引、没有方向。从以上数据来看,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不多,规划意识淡薄,再加上动力不足,自然就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
4.大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知识获取渠道较窄
调查当中发现,有71.21%的同学认为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但在回答“学校有提供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吗?”却有71.91%的同学回答“没有”。当被问之“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您会选吗?”有81.22%的同学选择“会”,这表示大学生非常渴望得到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由此可见,一方面,就业形势的现实促使学生在认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的同时,积极去了解、确立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渴望得到有关方面的指导;但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来说,有理论、技能和经验的教师很少,缺乏专业的教材,缺乏高水平的指导人员,教育方式和途径也亟待改变。
三、措施与建议
1.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课程纳入学生培养体系,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化
调查当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但却没有得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说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普及性有待提高。而高校教育的主场是课堂。所以,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课程化,是推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部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让职业生涯规划走进课堂,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鉴别和评价自己的兴趣、技能、价值观和偏好的生活方式;熟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方法;了解职业资源、开发职业抉择的技能;学习基本的求职技巧,开始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参与进程。高校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2.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
调查结果显示,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的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愿意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题目中,答“是”率明显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可见,大学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目前的薄弱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目标的实现绝非一日之功,所以它需要我们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职业发展理论揭示的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大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大学生成长的基本历程,可以将大学生全程职业生涯辅导分为四个阶段:对一年级新生应侧重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帮助他们树立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二年级的学生则应指导他们做自我分析,了解职业社会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三年级的学生应着重使其认识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要指导学生把目标集中在提高职业技能上,掌握求职策略和技巧;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使其认清就业形势,调适不良心理,参加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建立全员参与的职业生涯规划环境
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知识获取渠道较窄。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成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学校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学生、家长、教师、校友等,建立一种全员参与的职业生涯规划环境。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可以以协会的方式或者专业教师助理的方式,在校园宣传、修改简历、提供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组织模拟面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家长是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把家长也邀请加入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行列,一方面让家长和学校一起共同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另一方面让家长参加学校的职业生涯活动和各类指导,他们的求职经历和其他职业生涯相关的问题,都是大学生非常想获得的重要资料;学校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专业咨询、参加研讨会、为学生写推荐信等;校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提供自己工作领域的行业信息、参加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兼职岗位等等。
4.培养专业化队伍,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层次
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有很高的要求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所以高校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不断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另外,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内容要从浅层次向深层次转变,不仅在于分析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帮助学生进行短期、中期、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5.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薄弱、专业认知程度不高,因此,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在确定了职业目标后,行动成为关键环节。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要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进一步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同时开展校内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内的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指导课程”、“各种心理及就业讲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模拟性的职业实践等活动;校外的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毕业设计实习单位”、“校友交流会”等,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验,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未来职业发展,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9).
[2] 兰亚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3] 杨凤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4] 龚咏梅.简论对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5] 韩宝庆.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6] 汪晓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对策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结合自身情况以及所处的环境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生涯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实践和行动方案。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时期,对于当前处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我国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顺利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塑造成功人生的重要法宝。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能力结构,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对自我和职业及其关系进行评估。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环境,扬长避短,确立适当的职业目标,并适时进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从而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并以此不断地鞭策自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进而获得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鉴于此,我们对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5000余人,本次调查对全院四个年级的三十几个专业随机抽取了800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进行施测,共收回有效问卷719分,有效回收率为90%。其中男生379人,女生340人。
二、结果与分析
1.自我认识能力薄弱,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的认识不够清晰
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是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调查中发现,45.48%的同学了解自己的兴趣、59.25%的同学了解自己的性格、仅有25.45%的同学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对自己兴趣、性格、能力没有正确的定位,这将会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表现出盲目性,不能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不高,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5.87%的同学了解自己的专业、31.85%的同学了解自己最喜欢的职业;21.97%的同学清楚自己适合的职业去向、19.7%的同学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17.52%的同学清楚自己将来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清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比较模糊,这必将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个人的职业规划,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挫败感。
3.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不多,规划意识模糊
职业规划意识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的依据。只有充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而有效的安排。在调查当中发现,只有19.19%的同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53.82%的同学愿意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13.49%的同学了解职业测评;对于未来的人生发展,有61.89%的同学感到缺乏指引、没有方向。从以上数据来看,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不多,规划意识淡薄,再加上动力不足,自然就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
4.大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知识获取渠道较窄
调查当中发现,有71.21%的同学认为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但在回答“学校有提供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吗?”却有71.91%的同学回答“没有”。当被问之“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您会选吗?”有81.22%的同学选择“会”,这表示大学生非常渴望得到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由此可见,一方面,就业形势的现实促使学生在认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的同时,积极去了解、确立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渴望得到有关方面的指导;但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来说,有理论、技能和经验的教师很少,缺乏专业的教材,缺乏高水平的指导人员,教育方式和途径也亟待改变。
三、措施与建议
1.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课程纳入学生培养体系,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化
调查当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但却没有得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说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普及性有待提高。而高校教育的主场是课堂。所以,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课程化,是推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部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让职业生涯规划走进课堂,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鉴别和评价自己的兴趣、技能、价值观和偏好的生活方式;熟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方法;了解职业资源、开发职业抉择的技能;学习基本的求职技巧,开始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参与进程。高校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2.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
调查结果显示,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的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愿意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题目中,答“是”率明显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可见,大学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目前的薄弱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目标的实现绝非一日之功,所以它需要我们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职业发展理论揭示的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大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大学生成长的基本历程,可以将大学生全程职业生涯辅导分为四个阶段:对一年级新生应侧重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帮助他们树立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二年级的学生则应指导他们做自我分析,了解职业社会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三年级的学生应着重使其认识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要指导学生把目标集中在提高职业技能上,掌握求职策略和技巧;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使其认清就业形势,调适不良心理,参加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建立全员参与的职业生涯规划环境
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知识获取渠道较窄。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成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学校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学生、家长、教师、校友等,建立一种全员参与的职业生涯规划环境。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可以以协会的方式或者专业教师助理的方式,在校园宣传、修改简历、提供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组织模拟面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家长是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把家长也邀请加入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行列,一方面让家长和学校一起共同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另一方面让家长参加学校的职业生涯活动和各类指导,他们的求职经历和其他职业生涯相关的问题,都是大学生非常想获得的重要资料;学校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专业咨询、参加研讨会、为学生写推荐信等;校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提供自己工作领域的行业信息、参加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兼职岗位等等。
4.培养专业化队伍,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层次
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有很高的要求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所以高校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不断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另外,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内容要从浅层次向深层次转变,不仅在于分析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帮助学生进行短期、中期、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5.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薄弱、专业认知程度不高,因此,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在确定了职业目标后,行动成为关键环节。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要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进一步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同时开展校内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内的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指导课程”、“各种心理及就业讲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模拟性的职业实践等活动;校外的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毕业设计实习单位”、“校友交流会”等,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验,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未来职业发展,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9).
[2] 兰亚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3] 杨凤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4] 龚咏梅.简论对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5] 韩宝庆.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6] 汪晓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