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言赋予了世界以意义并按照人类的兴趣,价值观和行为对它进行分类和组织。批评性话语分析深入的探讨了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美国的新闻报道自称为客观公正,实质却逃离不了其意识形态的影响,语言常常透露出霸权主义的意味。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分类,转换和情态几方面分析探讨了题为George Bush Denounces Capture and Calls For Hostages to be Freed“美国总统布什针对英国和伊朗‘水兵危机’”的新闻报道进而揭示美国新闻语篇中蕴涵的意识形态-美国霸权主义。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权力;意识形态;霸权主义
一、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这一概念是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自从它诞生起就带着批判性的意义,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研究了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语言学将语言看做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法更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交流流通与社会实践的各方各面,保证了社会实践的流畅进行,也以自己的方式放映着社会实践,并依靠重塑意识形态来左右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语言以各种形式传递着人们实践过程中的信息并形成特定的意识形态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语言融入于各个社会形成了一种特色文化,这种文化与社会的价值观形成了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影响着权力和宗教信仰之间潜移默化的关系。
当今,各方各面的国际事务都在被英语以语言工具传播,各界社会舆论也几乎被英语新闻所主导,直接导致世界人民的潜意识甚至思想正在被深刻的影响着。新闻报道向来就无法绝对的客观公正,在西方,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种政治及权力集团往往影响和控制新闻报道。很多英语新闻报道表面看来似乎客观公正,细而研究则会发现其隐隐暗藏着各种意识形态意味,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辛斌,2005:83)。语言学家对语言、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社会形态引导下的话语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美国的新闻报道以其客观公正而具权威,不难发现它仍受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确切的说,其语言常常隐藏着霸权主义。
本文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拟从情态、分类和转换几方面对题为George Bush Denounces Capture and Calls For Hostages to be Freed"美国总统布什针对英国和伊朗“水兵危机”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揭示美国新闻语篇中蕴涵的意识形态—美国霸权主义。语篇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看作为社会实践通过其方式对它的分析强调其产生的社会结构形态及文化语境。除了语篇的结构性组织形式之外,批评性话语分析,着重其空缺和存在的信息,重点探讨研究语篇的内容。几乎所有语篇都是言语交际明示和暗含信息的统一体,存在信息可以明了地传递出来,也可以含而不露隐藏在字里行间。预设,是传递暗含信息的途径之一,它蕴涵着发话人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信息和意味,包含了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并含而不露地将话语转化为目的信息传递给接受者。
二、理论基础
批评语言学十几年的发展其实还处于萌芽阶段,并没有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它在语篇分析中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纳百家之所长,只要能用于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并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的,都可以使用。其方法论和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批评语言学认为语篇为生成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视语篇为一种意识的利益空间,并在其中存在着两种社会实践过程: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对时间的影响及互动。语篇的构成通过话语实践在人与人交际的方式完成,语篇在这个过程中生成转播和接受,这个过程的物质条件也就是社会实践。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对相应的社会实践机器语境的分析也就是语篇分析的基础条件。
根据以上理论,费尔克劳提出的话语三维模式,在社会学、语言学和新闻学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被国内外相关论著频繁引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现代批评语言学研究中,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成了最为权威的理论基础。在韩礼德著作《功能语法导论》中其主要观点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这就是:达意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前二者与人类的经验有关,后者与语言内的因素有关。三大元功能之间互相不存在替代、衍生、包含等关系,每一个元功能下有更小的功能,形成一个语义的网络。语言的运用主要具有的功能有,信息的交换,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以及形成语篇。也就是所谓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三、美国新闻报道的语篇分析
1.分类。分类是指用语言富于外部世界以秩序。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辛斌,2005:65)。《观察者》上曾刊登有关美国总统布什针对水兵危机的一篇文章中,一个极带暗示性的词语“Hostages”放在了一个被扣的英国水兵记者的身上。这种词语是媒体从自己的角度给事件做了一个定义,是媒体将语篇中事件甚至专有名词进行分类,是大众进行判断分类的表现。读者也因此从用词的褒贬意义上形成记者的观点,即“Hostage”人质,随后媒体对其给予的评判是“innocent”无辜的,认为伊朗是非法扣押英国水兵的,英国水兵被直接摆到了受害者的位置上。整个语境通过这样的分类定义被渲染出强烈袒护的色彩,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似乎美国成了正义的化身,如若伊朗不释放被扣的“无辜”的英国水兵,美国有责任担负起解救士兵的重任,如此顺理成章的成为维护世界正义的化身。
2.转换。“转换”一词来自转换生成语法,另外,“转换”有时也指语篇中意识形态的变化过程。(辛斌,2005:79)我们必须从话语的性质,语境和目的等方面对批评语言学里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加以理解。英语语篇中的转换最常用形式是名物化(nominalization)和被动化(passivization),名物化能够创造一种非人格话的效果,删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饰过程的参加者及因果关系等是其实施的手段。被动化为掩饰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提供了方便,这与名物化具有相似的功能。美国总统布什针对英国和伊朗水兵危机的语篇新闻报道中有四句用的是被动语态,“The release of the British sailors and Royal Marines being held by Iran, what might be done, Mopes were dashed”在被动语态中,动作承受者及动作本身往往是句子的重心。报道中列举的被动语态句子清楚的表明了记者的态度偏向,也暗示伊朗应对“水兵事件”负主要责。美国将自己放在权力者的地位的语态,对别国的事件冲突进行对错责任的裁判,在这篇报道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正是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
3.情态。情态作为传导语言人际功能的方式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态度、及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二是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在英语中,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以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等都可表达情态意义。(Halliday,1985:Ch.4,Simpson,1993;Ch.3)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Halliday将情态分为两类,即情态化(modalisation)和意态(modulation)。情态化通常用来表示概率和频率。意态则用来表示义务和意愿。如果从情态的言语方式上看,情态在功能语法中有多种的体现方式,相对传统语法中只是由情态动词体现,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可表达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也都可以表达。通过对新闻语篇中情态系统的分析,可以探讨出说话者的基本立场。
在上文提到的美国总统布什针对水兵危机的报道中,记者直接引用了布什的原话“Iran must give back the hostages.”直接引语在新闻报道中出自当事人,或是权威人士之口,会对读者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直接引语的使用,语篇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增强。此句中“must”意为必须,其语气表达肯定且强硬,显示出语言中的权力地位,也从这样一词中显示出了其霸权的态度,并不是希望,而是命令伊朗方释放“人质”,其强硬的态度没有丝毫建议的意思,而是直接的命令,暗示着威胁的味道。在这句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把自己放到了统治者的角色,对他国事件按照自己的观点进行干涉甚至指挥,以一种强权的态度发表言论,其霸权色彩展露无疑。
另一方面还需注意时态在语篇中的功能。时态在英语语法功能中可说明时间,而在特定的环境下时态的运用包含着其他意义。举个过去式的例子,过去式在语篇中往往可以表达一种虚拟语气,某些时候也可以表达委婉的礼貌。
上面提到的新闻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They are innocent, they did nothing wrong.”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语篇中的现在时的运用不只是用来表明时间,也可以用来说明一种持续,习惯性甚至永恒的概念,或是大家公认的无法推翻的真理等等。这句话所用的现在时中我们可以发掘出暗含的隐意,记者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英国水兵是innocent,而现在时的运用更加体现出记者态度的绝对话。直接把责任和事件的缘由完全的推给了对方,也折射出英美帝国永远是正义的象征这样的观点,冲突的发生责任完全归咎于伊朗,作为正义的代表,他们的行为只会是正当的合法的,他们只可能是受害者,面对无理的挑拨,所要做的就是伸张正义,不会向对方有任何的妥协和让步。道理永远在他们一边,美国的干涉,也是正义的臂膀,哪有不平必然拔刀相助,换一句说就是任何美国看不顺眼或有可能对其利益不利的事情,美国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干涉,由此可见美国的霸权逻辑。
四、结语
由于在语篇中往往存在着其语言特点和一定的社会背景,作为传播信息的最流行的媒介之一,新闻报道往往会为社会具有权力的阶级服务,为其所用。批评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出现,也就是运用其理论和经验,以批判的角度去研究语篇的缺失,偏差和不真实性,找到语篇中所含有的色彩和利益偏向。美国新闻报道自吹嘘为公正客观,由于它永远无法逃离其阶级性,因此也始终受其阶级意识形态的作用。通过批评语言学的篇章探讨研究,不难发现,美国媒体新闻报道在掩盖的事实真相的背后所显现出的霸权主义色彩。
参考文献
[1]李俊.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双语学习.2007
[2]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辛斌.语言、权力J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I.现代外语.1996(1)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权力;意识形态;霸权主义
一、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这一概念是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自从它诞生起就带着批判性的意义,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研究了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语言学将语言看做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法更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交流流通与社会实践的各方各面,保证了社会实践的流畅进行,也以自己的方式放映着社会实践,并依靠重塑意识形态来左右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语言以各种形式传递着人们实践过程中的信息并形成特定的意识形态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语言融入于各个社会形成了一种特色文化,这种文化与社会的价值观形成了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影响着权力和宗教信仰之间潜移默化的关系。
当今,各方各面的国际事务都在被英语以语言工具传播,各界社会舆论也几乎被英语新闻所主导,直接导致世界人民的潜意识甚至思想正在被深刻的影响着。新闻报道向来就无法绝对的客观公正,在西方,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种政治及权力集团往往影响和控制新闻报道。很多英语新闻报道表面看来似乎客观公正,细而研究则会发现其隐隐暗藏着各种意识形态意味,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辛斌,2005:83)。语言学家对语言、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社会形态引导下的话语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美国的新闻报道以其客观公正而具权威,不难发现它仍受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确切的说,其语言常常隐藏着霸权主义。
本文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拟从情态、分类和转换几方面对题为George Bush Denounces Capture and Calls For Hostages to be Freed"美国总统布什针对英国和伊朗“水兵危机”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揭示美国新闻语篇中蕴涵的意识形态—美国霸权主义。语篇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看作为社会实践通过其方式对它的分析强调其产生的社会结构形态及文化语境。除了语篇的结构性组织形式之外,批评性话语分析,着重其空缺和存在的信息,重点探讨研究语篇的内容。几乎所有语篇都是言语交际明示和暗含信息的统一体,存在信息可以明了地传递出来,也可以含而不露隐藏在字里行间。预设,是传递暗含信息的途径之一,它蕴涵着发话人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信息和意味,包含了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并含而不露地将话语转化为目的信息传递给接受者。
二、理论基础
批评语言学十几年的发展其实还处于萌芽阶段,并没有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它在语篇分析中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纳百家之所长,只要能用于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并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的,都可以使用。其方法论和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批评语言学认为语篇为生成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视语篇为一种意识的利益空间,并在其中存在着两种社会实践过程: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对时间的影响及互动。语篇的构成通过话语实践在人与人交际的方式完成,语篇在这个过程中生成转播和接受,这个过程的物质条件也就是社会实践。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对相应的社会实践机器语境的分析也就是语篇分析的基础条件。
根据以上理论,费尔克劳提出的话语三维模式,在社会学、语言学和新闻学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被国内外相关论著频繁引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现代批评语言学研究中,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成了最为权威的理论基础。在韩礼德著作《功能语法导论》中其主要观点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这就是:达意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前二者与人类的经验有关,后者与语言内的因素有关。三大元功能之间互相不存在替代、衍生、包含等关系,每一个元功能下有更小的功能,形成一个语义的网络。语言的运用主要具有的功能有,信息的交换,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以及形成语篇。也就是所谓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三、美国新闻报道的语篇分析
1.分类。分类是指用语言富于外部世界以秩序。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辛斌,2005:65)。《观察者》上曾刊登有关美国总统布什针对水兵危机的一篇文章中,一个极带暗示性的词语“Hostages”放在了一个被扣的英国水兵记者的身上。这种词语是媒体从自己的角度给事件做了一个定义,是媒体将语篇中事件甚至专有名词进行分类,是大众进行判断分类的表现。读者也因此从用词的褒贬意义上形成记者的观点,即“Hostage”人质,随后媒体对其给予的评判是“innocent”无辜的,认为伊朗是非法扣押英国水兵的,英国水兵被直接摆到了受害者的位置上。整个语境通过这样的分类定义被渲染出强烈袒护的色彩,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似乎美国成了正义的化身,如若伊朗不释放被扣的“无辜”的英国水兵,美国有责任担负起解救士兵的重任,如此顺理成章的成为维护世界正义的化身。
2.转换。“转换”一词来自转换生成语法,另外,“转换”有时也指语篇中意识形态的变化过程。(辛斌,2005:79)我们必须从话语的性质,语境和目的等方面对批评语言学里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加以理解。英语语篇中的转换最常用形式是名物化(nominalization)和被动化(passivization),名物化能够创造一种非人格话的效果,删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饰过程的参加者及因果关系等是其实施的手段。被动化为掩饰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提供了方便,这与名物化具有相似的功能。美国总统布什针对英国和伊朗水兵危机的语篇新闻报道中有四句用的是被动语态,“The release of the British sailors and Royal Marines being held by Iran, what might be done, Mopes were dashed”在被动语态中,动作承受者及动作本身往往是句子的重心。报道中列举的被动语态句子清楚的表明了记者的态度偏向,也暗示伊朗应对“水兵事件”负主要责。美国将自己放在权力者的地位的语态,对别国的事件冲突进行对错责任的裁判,在这篇报道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正是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
3.情态。情态作为传导语言人际功能的方式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态度、及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二是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在英语中,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以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等都可表达情态意义。(Halliday,1985:Ch.4,Simpson,1993;Ch.3)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Halliday将情态分为两类,即情态化(modalisation)和意态(modulation)。情态化通常用来表示概率和频率。意态则用来表示义务和意愿。如果从情态的言语方式上看,情态在功能语法中有多种的体现方式,相对传统语法中只是由情态动词体现,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可表达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也都可以表达。通过对新闻语篇中情态系统的分析,可以探讨出说话者的基本立场。
在上文提到的美国总统布什针对水兵危机的报道中,记者直接引用了布什的原话“Iran must give back the hostages.”直接引语在新闻报道中出自当事人,或是权威人士之口,会对读者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直接引语的使用,语篇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增强。此句中“must”意为必须,其语气表达肯定且强硬,显示出语言中的权力地位,也从这样一词中显示出了其霸权的态度,并不是希望,而是命令伊朗方释放“人质”,其强硬的态度没有丝毫建议的意思,而是直接的命令,暗示着威胁的味道。在这句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把自己放到了统治者的角色,对他国事件按照自己的观点进行干涉甚至指挥,以一种强权的态度发表言论,其霸权色彩展露无疑。
另一方面还需注意时态在语篇中的功能。时态在英语语法功能中可说明时间,而在特定的环境下时态的运用包含着其他意义。举个过去式的例子,过去式在语篇中往往可以表达一种虚拟语气,某些时候也可以表达委婉的礼貌。
上面提到的新闻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They are innocent, they did nothing wrong.”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语篇中的现在时的运用不只是用来表明时间,也可以用来说明一种持续,习惯性甚至永恒的概念,或是大家公认的无法推翻的真理等等。这句话所用的现在时中我们可以发掘出暗含的隐意,记者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英国水兵是innocent,而现在时的运用更加体现出记者态度的绝对话。直接把责任和事件的缘由完全的推给了对方,也折射出英美帝国永远是正义的象征这样的观点,冲突的发生责任完全归咎于伊朗,作为正义的代表,他们的行为只会是正当的合法的,他们只可能是受害者,面对无理的挑拨,所要做的就是伸张正义,不会向对方有任何的妥协和让步。道理永远在他们一边,美国的干涉,也是正义的臂膀,哪有不平必然拔刀相助,换一句说就是任何美国看不顺眼或有可能对其利益不利的事情,美国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干涉,由此可见美国的霸权逻辑。
四、结语
由于在语篇中往往存在着其语言特点和一定的社会背景,作为传播信息的最流行的媒介之一,新闻报道往往会为社会具有权力的阶级服务,为其所用。批评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出现,也就是运用其理论和经验,以批判的角度去研究语篇的缺失,偏差和不真实性,找到语篇中所含有的色彩和利益偏向。美国新闻报道自吹嘘为公正客观,由于它永远无法逃离其阶级性,因此也始终受其阶级意识形态的作用。通过批评语言学的篇章探讨研究,不难发现,美国媒体新闻报道在掩盖的事实真相的背后所显现出的霸权主义色彩。
参考文献
[1]李俊.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双语学习.2007
[2]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辛斌.语言、权力J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I.现代外语.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