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2-000-01
摘 要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和较低的就业率,已成为制约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最根本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定位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出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与行业紧密相结合、与就业需求紧密相结合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想。
关键词 高职 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近年来,物流在中国发展的红红火火。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在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已达数十万人,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很低的就业率,对承担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有必要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培养方向模糊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地区经济特点和市场发展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但目前由于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十分宽泛,很容易形成一种批量教育,但很明显的是“万金油”式的物流管理人才是不能支撑中国物流业未来的天空的。而培养目标的大而全而空,导致学生毕业后没有十分过硬的专业的技能去为企业服务。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是将有关技术和物流方面的有关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二是书本强于实务,缺乏必要的场景教学和实训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务联系脱节。
3.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有效结合,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以上的人员是从事具体技术操作岗位的工作。物流过程包含运输、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大量的操作活动。但由于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普遍过低,导致各院校普遍缺少相应的教学设施,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无味,课堂教学也脱离了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4.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匮乏
纵观世界物流管理教育的发展,我们的物流管理教育相对而言起步较晚,目前在高职院校里从事物流教育教学的老师多是从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目前出版的一些物流书籍,很不系统,很不深入,他们掌握的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同时也缺乏物流实践经验。
纵观上述所列的情况,由于当前高职院校未能清晰地界定出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培养目标的宽泛,造成了当今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率偏低的现状。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也充满了迷茫和疑惑,无法给自己正确定位,久而久之很容易对物流管理专业失去信心和兴趣。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1.定位专业课程科学设置
物流行业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特性,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当前物流行业职业类型和人才市场的需要,鼓励和允许各高职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开办和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和课程。同时要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实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吸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讯息,从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2.定位教学设施的合理运用
在进行传统理论授课的同时,在实务教学方面要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视频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同时结合课程教学情况适当的让学生参加企业短期课程实习,增加对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此外,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建立物流实践工厂和物流实验室,进行物流模拟教学。
3.定位职业技能培养
高职物流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依托行业企业开展高职物流教育,积极推进校企进一步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发挥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聘请产业界专家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进行咨询指导,还可与企业开展培训及技术项目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多赢”合作机制。加强高职物流教育联合培养工作,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鼓励企业全程参与学校高职物流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也可以此来解决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经费投入不足的窘况。
4.定位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教师是实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且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大力开展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办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具体做法是:招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时,要求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要具有物流企业、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等方面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的教师。
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清醒地认识到:及时调整物流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为解决企业的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还可聘请相关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不仅会获得更贴近市场的教学内容和信息,而且也可以将物流企业的一些科研和改革项目带到了学校来完成。在解决物流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拓宽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
物流作为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新兴行业,故其在发展之初一定会存在着这样一些或那样一些专业培养定位的误区。随着物流发展步伐的加快,物流管理人才市场也越来越趋于细分。在充分认识物流管理人才特征与类型的基础上,高职高专院校应抓住最新的就业契机,实现人才定向培养与物流市场需求的有机衔接,从而推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物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海琼,侯廷娴.我国物流发展与物流教育现状的分析.商业经济文萃.2004(10).
[2]翁新刚.物流管理基础.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摘 要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和较低的就业率,已成为制约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最根本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定位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出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与行业紧密相结合、与就业需求紧密相结合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想。
关键词 高职 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近年来,物流在中国发展的红红火火。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在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已达数十万人,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很低的就业率,对承担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有必要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培养方向模糊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地区经济特点和市场发展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但目前由于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十分宽泛,很容易形成一种批量教育,但很明显的是“万金油”式的物流管理人才是不能支撑中国物流业未来的天空的。而培养目标的大而全而空,导致学生毕业后没有十分过硬的专业的技能去为企业服务。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是将有关技术和物流方面的有关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二是书本强于实务,缺乏必要的场景教学和实训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务联系脱节。
3.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有效结合,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以上的人员是从事具体技术操作岗位的工作。物流过程包含运输、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大量的操作活动。但由于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普遍过低,导致各院校普遍缺少相应的教学设施,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无味,课堂教学也脱离了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4.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匮乏
纵观世界物流管理教育的发展,我们的物流管理教育相对而言起步较晚,目前在高职院校里从事物流教育教学的老师多是从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目前出版的一些物流书籍,很不系统,很不深入,他们掌握的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同时也缺乏物流实践经验。
纵观上述所列的情况,由于当前高职院校未能清晰地界定出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培养目标的宽泛,造成了当今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率偏低的现状。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也充满了迷茫和疑惑,无法给自己正确定位,久而久之很容易对物流管理专业失去信心和兴趣。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1.定位专业课程科学设置
物流行业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特性,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当前物流行业职业类型和人才市场的需要,鼓励和允许各高职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开办和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和课程。同时要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实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吸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讯息,从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2.定位教学设施的合理运用
在进行传统理论授课的同时,在实务教学方面要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视频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同时结合课程教学情况适当的让学生参加企业短期课程实习,增加对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此外,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建立物流实践工厂和物流实验室,进行物流模拟教学。
3.定位职业技能培养
高职物流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依托行业企业开展高职物流教育,积极推进校企进一步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发挥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聘请产业界专家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进行咨询指导,还可与企业开展培训及技术项目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多赢”合作机制。加强高职物流教育联合培养工作,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鼓励企业全程参与学校高职物流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也可以此来解决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经费投入不足的窘况。
4.定位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教师是实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且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大力开展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办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具体做法是:招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时,要求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要具有物流企业、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等方面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的教师。
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清醒地认识到:及时调整物流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为解决企业的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还可聘请相关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不仅会获得更贴近市场的教学内容和信息,而且也可以将物流企业的一些科研和改革项目带到了学校来完成。在解决物流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拓宽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
物流作为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新兴行业,故其在发展之初一定会存在着这样一些或那样一些专业培养定位的误区。随着物流发展步伐的加快,物流管理人才市场也越来越趋于细分。在充分认识物流管理人才特征与类型的基础上,高职高专院校应抓住最新的就业契机,实现人才定向培养与物流市场需求的有机衔接,从而推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物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海琼,侯廷娴.我国物流发展与物流教育现状的分析.商业经济文萃.2004(10).
[2]翁新刚.物流管理基础.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