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生命的始终。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三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课件、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以我曾上过的四年级上册《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一课为例: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
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
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
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
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我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的。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
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
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并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
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
众所周知,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本课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的。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课件、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以我曾上过的四年级上册《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一课为例: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
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
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
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
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我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的。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
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
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并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
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
众所周知,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本课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的。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