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语文教学不再单纯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1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变教师“教教材”为“用教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发综合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通过课标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运用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学应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开发利用广阔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有更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教材为载体,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给学生以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只局限于语文教材、语文课堂,而应该有更广泛的空间。但现在教师还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语言上:“请大家把书翻开,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知道书上是怎样说的”,请大家把这句话的含义写在书上。通过教师这样的语言可以看出教师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之中。在使用新的教材时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2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2.1 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重视方法和体验。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指导学生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运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得出结论。让学生走进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自己体验生活。把自己得出的结论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成长起来。
2.2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重视参与过程。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语文标准》中把“过程”也纳入其体系目标,要求在课程实施中,不仅只关注“达成度”、关注结果。其实,关注过程就是关注隐性目标、关注长远目标。阅读与写作等学习版块都
需要关注过程,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关注过程,就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保证。
2.3 教师重视对学生结论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而评价时要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结合,主要针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价:参与是否积极;是否注意合作;是否取得成果;能否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3 语文课堂中应重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合作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但教师在组织运用时往往偏重于形式,没有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致使合作学习误入歧途。比如,一位教师讲析《我的叔叔于勒》,在课上老师两次运用合作学习,第一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当即叽叽喳喳,课堂煞是热闹,一分钟后学生差不多异口同声地报出了答案,老师甚为满意。第二次在总结课文时,老师布置:“于勒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复杂性,该怎么认识呢?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研究一下。”话音刚落,教室里人声鼎沸,读书声、争辩声、应答声此起彼伏,同学们个个很兴奋地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对方。面对学生流利的回答,老师露出满意的微笑。
实际上,这样的合作学习值得商榷。这样的场面,有些是属于走过场,摆摆“合作”的架式。这样的合作交流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成为教学中的一种负担,影响了教和学的进程。因而合作学习应考虑问题的“含金量”。合作讨论学习应有一个缓冲期,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让学生独立的思考,待学生心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符合实际、实在有效的,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变教师“教教材”为“用教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发综合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通过课标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运用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学应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开发利用广阔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有更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教材为载体,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给学生以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只局限于语文教材、语文课堂,而应该有更广泛的空间。但现在教师还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语言上:“请大家把书翻开,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知道书上是怎样说的”,请大家把这句话的含义写在书上。通过教师这样的语言可以看出教师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之中。在使用新的教材时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2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2.1 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重视方法和体验。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指导学生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运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得出结论。让学生走进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自己体验生活。把自己得出的结论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成长起来。
2.2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重视参与过程。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语文标准》中把“过程”也纳入其体系目标,要求在课程实施中,不仅只关注“达成度”、关注结果。其实,关注过程就是关注隐性目标、关注长远目标。阅读与写作等学习版块都
需要关注过程,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关注过程,就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保证。
2.3 教师重视对学生结论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而评价时要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结合,主要针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价:参与是否积极;是否注意合作;是否取得成果;能否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3 语文课堂中应重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合作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但教师在组织运用时往往偏重于形式,没有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致使合作学习误入歧途。比如,一位教师讲析《我的叔叔于勒》,在课上老师两次运用合作学习,第一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当即叽叽喳喳,课堂煞是热闹,一分钟后学生差不多异口同声地报出了答案,老师甚为满意。第二次在总结课文时,老师布置:“于勒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复杂性,该怎么认识呢?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研究一下。”话音刚落,教室里人声鼎沸,读书声、争辩声、应答声此起彼伏,同学们个个很兴奋地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对方。面对学生流利的回答,老师露出满意的微笑。
实际上,这样的合作学习值得商榷。这样的场面,有些是属于走过场,摆摆“合作”的架式。这样的合作交流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成为教学中的一种负担,影响了教和学的进程。因而合作学习应考虑问题的“含金量”。合作讨论学习应有一个缓冲期,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让学生独立的思考,待学生心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符合实际、实在有效的,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