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法小传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en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国法, 1927年7月生于河南省原阳县福宁集乡东寨村。他的幼年生活在民国时期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庭里。当时,他的父亲虽是农民,但属于中产阶级,家里有100多亩土地,还开有油坊,经济相对富足。董国法8岁开始在村上民国的新学堂念书,读到小学四年级时(1938年),日本人大举侵略中国,学校解散,没有了书读。当时,董国法年龄尚小,无法出去做事,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亲还想让他读书。于是,他就跟着祖父读起了私塾,又读两年私塾,已经16岁了。此时,日本人侵略中国,已经到了黄河北岸,到处拉丁抓夫,修工事。父亲怕儿子董国法被日本人抓去修工事,想让他到外地读书,借以躲避。董国法自己也不想荒废学业,于是,他和本村的五六个伙伴,一起到郑州考学,但郑州的学校不知去向。抱着求学的愿望,他们又到洛阳考学,考上后没等到开学,学校又不知搬到哪里去了。同去的伙伴有的回到家乡,而董国法与另外两个伙伴,怀揣着少年的梦想,决心不回家,在外面闯一闯,来到西安找工作。当时兵荒马乱,安定的工作到哪里去寻找呢?找不到工作,又花光了盘缠,怎么办?无奈之时,他和一位老乡的弟弟一起到陕西韩城参加了国民党的部队。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军队生涯。
  由于他读过书,人又比较聪明,在部队当上了通讯兵。他曾随部队转战南北。1944年,他随部队到灵宝、潼关,在那里打阻击战,阻止日军进入潼关。战斗打响后,战斗整整一天,最后日军没有突破潼关。身为通讯兵的他,在战争的几天,确保了通信畅通,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的表彰。潼关阻击战结束之后,他所在的部队调防到南方驻守贵阳,之后又到广西柳州。到柳州后,部队的车辆越来越多,选调驾驶员迫在眉睫。他由于有文化,各项工作完成得比较出色,又被选中。此时,已经到了1945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董国法也和其他人一样,高兴万分,和战友们一起开心地谈论、欢呼。紧接着,他所在的国民党13军54师,又接到命令,到广州接受日本人的投降。接受日本人的投降之后,部队又相继调防到东北承德、隆化、长春、本溪湖、沈阳……之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刚刚赶走了日本鬼子,又与共产党的部队打内战,战士们的情绪较低,都感到心堵,但也没有办法,只有参战。
  当时,战争的形势,急转直下。他和他的战友本无心打这场内战,是被逼着上了战场的,怎能不败?所以,战斗一打响,他所在的部队就垮了,士兵放下枪四处逃跑。当时,他也随着大家一起跑,实在跑不动时,就躺在地上睡,但一觉醒来,睁眼一看,到处是解放军。当初,他害怕极了,想着这次准没命了。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共产党的军队不但没有杀他,反而给他饭吃,并给他讲,可走可留,走的发路费,不走可留下来参加解放军。他第一次看到了仁义之师,心里想着,这样的军队,以后的天下,肯定是他们的。因此,他最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当时,他被分配到第四野战军42军125师373团5连。
  1948年,平津战役打响,董国法所在连队的任务是攻打北京南苑机场。经过短暂、激烈的战斗,他们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机场。在这次战斗中他表现得机智勇敢,倍受赞扬。之后,部队南下,解放安阳。由于驻守安阳的国民党军负隅顽抗,战斗十分惨烈。当时,他被选调到尖刀班,担任爆破任务。当解放军攻破敌人的第一道防线时,向前推进遇到了顽强抵抗,敌人凭借在路口垒砌的工事,拼命用机枪扫射,不少人倒在敌人的机枪下。此刻,连长命令尖刀班,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摧毁这个横在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于是,尖刀班爆破手陈炳银,首先抱起炸药包,就向前冲,结果倒在敌人的机枪下。此刻,董国法没有多想,抱起炸药包,奋不顾身地快速冲上去,在后边的火力掩护下,终于冲到了敌人的坚固工事前。结果一声巨响,敌人的工事飞上了天,机枪也哑巴了。后边的部队乘机发起冲锋,大约15分钟时间,就拿下了整个安阳城,将红旗插到了安阳市中心的钟鼓楼上。战争结束后,董国法荣立了三等功。
  安阳战役后,已是1949年5月,中原地区已经基本全部解放,其他部队南下,董国法所在的师留了下来,任务是在伏牛山剿匪。1949年6月,部队接到命令,连夜开拔到伊川县五里川镇,剿灭号称十大连的土匪头子李腾蛟。当时,董国法所在的部队还在卢氏县驻防,接到命令后,一夜急行军,徒步100多里,天刚蒙蒙亮,董国法和他战友就到达了伊川县五里川镇,将土匪包围。此时,土匪才刚刚起床,部队抓住战机,迅速出击,还没有等土匪明白过来,就已经成了俘虏。此次战斗共消灭、活捉土匪300多人。当时,还有一少部分土匪逃脱,逃到盘踞在栾川的土匪头子李腾蛟那里。董国法和战友们一起迅速追击,边追边打,一直打到栾川,将土匪头子李腾蛟逮住,基本全部歼灭了土匪的残余势力。
  1949年10月1日,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董国法随部队北上,到哈尔滨北大营开荒种地,大约半年。1950年,董国法又随部队到了辽宁通化,整训学习,之后参加抗美援朝。由于他有开车技术,在朝鲜他被分配到汽车连,为部队运输物资。1953年6月,他们连接到要为部队运送汽油的任务。由于敌机轰炸频繁,白天不敢运输,只有夜晚行动,夜晚行动又怕敌人的侦察机发现目标。所以,上级命令,所有司机必须关闭汽车大灯前进。在拉到汽油之后,返回途中,虽然没有开灯,但还是被敌机发现了,一阵狂轰乱炸,一片火海,不少汽车被炸飞,汽油熊熊燃烧。此时,董国法所在车子的驾驶室里,也被敌机的机关枪俯冲扫射时中弹,其中有一发子弹把董国法的帽子都打掉了,还有一发子弹打穿了汽车坐垫,情况非常危急。董国法凭着自己车技的熟练和敏锐机智,硬是冲出了敌机的扫射轰炸圈,得以安全返回,成功的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上级的表彰,并荣立了三等功。
  1953年7月,董国法在广东湛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董国法调入军部小车班开车,任小车班班长。1955年,他在广东惠阳复员。
  复原返回家乡后,他被组织安排到河南省新乡运输公司,当了一名驾驶员,工作兢兢业业,受到领导的多次表彰。1957年,他又被调到焦作运输中心站工作,被评为二级驾驶员。由于他开车安全、多拉、快跑,别人都送他个外号,叫“董三快”。所谓“董三快”,就是开车跑得快,技术高修车快,由于车拉得多跑得快,汽车坏得也快。同事们给他取的这个外号有一定的调侃意味,但还是反映了他的工作积极性,他也乐意接受这个外号。
  1968年,他又被调到原阳县汽车配件厂工作。
  他一生正直无私,2011年,他所在的村上选举干部,一些人为了拉选票,挨家挨户送钱拉票。由于他的组织关系在村上,所以,他也接到了100元的拉票钱。他不但不收,反而坚决退给送钱人,并说,按照条件,该选谁我心里清楚,符合条件的我肯定会选举,如果不符合条件,送的钱再多,我也不会接受,更不会投票。最后,他还是将钱退回送钱拉票的人,届时自己出席,按照自己的意愿,投上了自己心目中所选人的神圣的一票。
  他经常教育孩子们说:为人要讲诚信、讲仁义、讲道德,不要和别人攀比吃穿,要学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人要忠厚老实,要知足。他总是说,现在我们一家有吃有穿,不是很好吗,还求什么呢?想想过去,看看现在,该知足了。过去,兵荒马乱的,要吃没吃,要穿没穿,不定什么时候就没命了,就是当兵也整天是提心吊胆的,当时想着整天就是一个死人顶着一个活人头,不知什么时候就没了头。现在,国家安宁,百姓都过上了太平日子,多好啊!现在我已经80多岁了,虽然过去几次死里逃生,但总算熬过来了,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时候,想想过去那么多已去的战友,他们一天幸福生活也没有过,我现在安宁地生活着,已经很幸运了。他的这些话虽然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他那朴实无华的语言,不仅仅是对他的几个孩子说的,也是对每一个后来人说的,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编者: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史志内容,用根亲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用孝文化记述追慕先贤功德,反映一个时代孝文化的历史足迹,传承祖辈先贤的良好家风,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时代报告杂志社、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联合编撰《百姓史志》大型系列丛书。
  《百姓史志》主要记载两方面人物:为有成就的已故老人树碑立传,便于子孙后代了解、追念先辈;为60岁以上有成就的老人立传,以彰显其一生功德、业绩。
  本期,本刊继续精选《百姓史志》人物小传刊发,以激励、鞭策、启迪后人。同时,本刊向全社会发出号召,欢迎社会各界提供可入选《百姓史志》的人物线索。
其他文献
亚述帝国时期,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叙利亚—阿拉伯沙漠中,因反抗亚述的侵略扩张而走出沙漠,逐渐分散到地中海东岸,乃至两河流域腹地,但沙漠中的绿洲仍是其最终的归宿。阿拉伯
2016年12月11日,冀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艺术馆与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绘画艺术委员会迎来了李青萍画展。李青萍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徐悲鸿曾为她的画集作序,为她画肖像;齐白石站在她的画作前赞叹不已;刘海粟更是感概地对她说:“能成为画坛先驱的唯有你我。”  她的人生,经历了起起伏伏,落入过最深的低谷。但不论是一代名媛,还是街头捡垃圾的老妪,她都没有丢掉手中的画笔。她用自己的热情和坚持,等待着生命
由于下雪,我去隔壁街上扫雪打工,此时恰好路过一位先生。他四十岁上下,人很精神,刚刚看完母亲准备开车回家。这里得澄清一点国人误区——西方人并非不孝敬长辈,至少在德国要是不尽义务看望父母,将会受到起诉,并支付罚款。  在了解我的留学经历后,他与我聊起了核电。  近年,核电存废一直是德国各政党搞运动的动力。最终,核电被彻底否决。然而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或者学生,没有核电站就意味着连科学实验都做不到。很多人只
2016年12月13日上午,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分会在浙江省联谊中心举行《纪念刘发清同志百年诞辰座谈会》。  刘发清1916年2月出生于浙江温州瑞安陶山镇,1934年1月在江西吉安参加红军,跟随刘英、粟裕转战于江南数省坚持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10月加入中國共产党。历任新四军副营长、解放军支队长、游击纵队副司令员等职。1981年9月离休。2001年3月在杭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