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进程中,安岳气田是一个“狠”角色。从2011年7月12日高石1井测试日产百万立方米开始,安岳气田大场面呼之欲出。到今天,安岳气田的探明储量已经达到1.04万亿立方米,不仅是四川盆地第一个探明储量达到万亿级的大型整装气田,还坐稳了“中国最大海相碳酸盐岩整装特大型气田”的宝座。
从2020年第一季度来看,安岳气田产气37.3亿立方米,约占川渝地区一季度产量的30%,全国一季度产量的8%。截至2020年3月底,安岳气田累计产气560多亿立方米。这是什么概念?可以替代川渝地区用煤6800万吨;按中国家庭数量达4.3亿户计算,可供全国使用130多天。
在高石1井拉开安岳气田的帷幕之前,四川盆地内上一个比较成气候的震旦系-寒武系整装气田还是1964年发现的威远气田。二者相隔47年,这47年,天然气工业在曲折中前行,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时至今日,魏国齐始终觉得他只是这一代代耕耘者中最普通的一员,所以常说自己是个“没有故事的人”,但他也很难忘记在四川盆地度过的那些日日月月,毕竟,就算再谦逊,他也是安岳特大型气田的重要发现者之一。
漂亮的一仗
——“超前”研究,锁定四川
“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古老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是21世纪前15年世界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的最辉煌成就之一,必将彪炳史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A·E·康托洛维奇评价说。
踏进四川盆地之前,魏国齐从没想过他们能够做出这样惊人的成绩。在他眼中,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由于多期构造演化和多期油气成藏,呈现出多层系、多类型储集层的特点——这成就了四川盆地油气藏的多样性,但也使其勘探变得更复杂。“四川盆地是我国天然气生产的主力地区”,一直以来,这样的观点都得到业内的公认。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在这里开展油气勘探。1964年9月,我国第一个海相整装大气田——威远气田横空出世,探明地质储量400亿方。之后的40多年,我国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寒武系持续部署探井21口,获工业气流井4口。但像威远气田这样的大突破,再也没有出现过。
地质认识、资料准备、勘探技术、装备能力等,都有可能是制约勘探大突破的因素,但勘探从未停止过。“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被认为具有万亿立方米以上的油气地质储量。但过去我们的认识和勘探程度比较低。而且古隆起上油气藏形成后又遭受不同地质作用,需要对成藏过程和成藏特征进行深入剖析。”魏国齐说。
进入21世纪,魏国齐就带领团队扎根四川盆地,重新认识这一地区地质构造格局。传统观点认为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控制油气分布,魏国齐却认为,还存在更早的古隆起。他判断四川盆地属于“冷壳冷幔”型盆地,是叠加在前震旦纪双重基底之上,由震旦纪—中三叠世克拉通盆地和晚三叠世—第四纪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在重新厘定四川盆地结构之后,他将盆地内部划分为5个一级构造单元和10个二级构造单元,并提出了“高石梯-磨溪古隆起”的新概念。他建立了古老碳酸盐岩特大型油藏“原位”裂解形成特大型气田成藏新模式,提出安岳气田是由二叠纪-中三叠世高石梯-磨溪古隆起上形成的大型油藏,经晚三叠世-白垩纪原油“原位”裂解而形成;并揭示了古老克拉通高演化海相烃源岩成藏规律。魏国齐指出,这是四川盆地深层构造相对最为稳定的一个地区,能够控制震旦系台地边缘及内部丘滩体和龙王庙组颗粒滩大面积储层展布,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地层圈闭,长期为油气运聚的指向区。
“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概念的提出,让勘探找油找气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2011年7月12日,魏国齐等人评价提出的高石1风险探井开始第一段——震旦系灯影组二段试油作业,测试日产气量超过100万立方米,实现了勘探重大突破。随后部署了包括磨溪8井在内的7口探井,6个钻井队、3个物探队组成的三维地震勘探(物探)联队、4个钻前工程队陆续开进高石梯—磨溪地区,安岳气田大发现的序曲正式开始。
事实证明,中国石油对安岳气田的期望没有错付。到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万亿方,三级储量近1.4万亿方,已建成年天然气生产能力150亿方,占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产量的半壁江山。
魏国齐和团队开创性的工作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型古隆起高效气田成藏理论与勘探技术”重大专项研究圆满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2016年,該项目分获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魏国齐是第三完成人。2018年,魏国齐以第一作者出版了《四川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业界认为这本书是近年来有关四川盆地构造与控油气作用研究较全面、深入的一部专著,对发展我国复杂含油气盆地构造理论有重要价值,对复杂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找到一个安岳气田不是终极目标,“下一个安岳气田在哪里”?在许多人看来,一旦一个地区有了油气大发现,勘探就应该转移方向,但基于安岳气田,魏国齐对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有他独到的见解。争议声中,他始终坚持,尽管找到了特大型气田,“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所在的大川中地区仍是下一步拓展震旦-寒武系勘探、寻找第二个安岳气田的最有利地区。
为此,魏国齐带领团队持续多年开展这一地区的地质综合研究工作,在整体大斜坡背景缺乏构造圈闭的地质条件下,他建立了裂陷两侧台缘带台缘丘滩体、裂陷内灯二段孤立岩溶丘滩体、川中台内受南华系垒堑结构控制上覆高能丘滩体3种构造-岩性成藏模式,提出了3个有利勘探新领域,并与团队一起在工作站上解释地震资料,评价出蓬探1、角探(金探)1等多个钻探目标。从2014年到2018年,历经多次论证,他的观点终于得到了认定。
2020年5月4日,西南油气田蓬探1风险探井灯二段孤立岩溶丘滩体测试获日产121.98万方高产工业气流。“角探1目前侧钻,灯四段台缘带发现了好的油气显示,这两口井都证实了百米以上的气层。实现了安岳特大型气田外围构造-岩性气藏重大勘探突破。”魏国齐说。下一个安岳气田已现端倪。 经常有人称赞魏国齐的工作“超前”,对他来说做一件事就要做得漂漂亮亮的。此前,他带着团队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特征,控制震旦系、寒武系生烃中心及资源分布,发现烃源岩厚度、生气强度是裂陷外的2~3倍,而控制震旦系台地边缘的丘滩体存在大面积储层展布。
而后,他们又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震旦纪万源—达州裂陷克拉通内裂陷。“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川东北这里也是古隆起”,魏国齐的“裂陷说”一出就引起了瞩目,钻探结果证实,他是对的。这让一个新的勘探领域——川东北裂陷边缘台缘带,破茧而出,突破了上扬子克拉通深层天然气资源总量规模小和无规模优质储层的传统认识。
“这是我这辈子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魏国齐回忆道:“当时,我们团队有近20多人参加四川盆地的工作。问题肯定有,但搞勘探本身就风险大,所以也不觉得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尽快锁定目标,这才是最大的压力。”
在油气勘探领域沉浸多年,对魏国齐来说,最坏的结果无非是“预测是一回事,井打出来却南辕北辙”,但总不能因噎废食。他和团队面前,是中国油气事业的未来。只要想到他们的努力能够为油气勘探提供借鉴,只要看到油气勘探结果印证了他们的预测,心里就“美滋滋的”,至于之前遇到过的问题都算不上什么了。
缘起塔里木
——脚踏实地,崭露头角
1988年11月,塔里木轮南2井喷出原油,拉开了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会战的序幕。一个月后,一份《关于加快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的报告》呈报到党中央、国务院。1989年4月,塔里木石油会战正式打响,勘探大军的“战士”们来自全国各地。25岁的魏国齐也在其中。
“我对地质和构造地质的研究是从塔里木起步的。”现在已经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的魏国齐,在江汉石油学院(现长江大学)读书时学习的是地球物理专业,参加塔里木石油会战时,毕业还不到3年。在那里,他遇到了在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历任副总地质师、总地质师、副指挥的贾承造(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室内到野外,从理论到实践,魏国齐在贾承造的身边耳濡目染,一点点迈进了地质学的大门。面对大跨度的专业转变,他只能挤出时间边学边干,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国家“八五”“九五”规划期间,贾承造都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担任主要负责人。从“八五”时期一直在贾承造身边工作学习的一名地质新兵,到“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时,魏国齐已经成长为专项下属专题“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史”的负责人。期间,他将塔里木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划分为六个构造演化阶段,发现塔里木盆地南部志留—泥盆纪、三叠纪和北部石炭—二叠纪三个古逆冲带;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古隆起划分为三种类型、五个古隆起构造及九个斜坡构造;并研究了晚第三纪—第四纪库车、塔西南再生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时间和构造变形样式。这些发现发展和丰富了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理论,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了指导。这一研究也令魏国齐崭露头角,“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后来被授予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时,魏国齐的名字赫然列在第二位。
这段研究经历,奠定了魏国齐后来做研究、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跟贾承造工作学习的那些年,他获益匪浅,以至于日后在四川盆地项目中所采用的思考方式等都受其影響。也是在那时,他还在戴金星(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的“八五-102”天然气专项中“兼职”。没有荒凉的沙漠,只有荒凉的人生。对年轻的魏国齐来说,塔里木岁月里,他就像一块海绵,努力吸收着养分。而在贾承造院士和戴金星院士眼里,这个年轻人极具可塑性。经过数年的锤炼之后,“十五”时期魏国齐已经开始负责前陆盆地构造研究课题,提出了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两期四类”的前陆盆地分类方案,即中生代早期前陆盆地和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叠加型、改造型、早衰型和新生型前陆盆地。
这项工作后来为“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及油气重大发现”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认为填补了我国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研究的空白,推动了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理论的发展,指导了中西部前陆盆地勘探。当该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时,魏国齐也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迎来了他科研生涯中第二个国家奖。2008年,《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特征研究》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这一次,魏国齐是第一作者。同一年,在“十一五”国家天然气重大专项中,魏国齐正式担纲起“项目长”的重任。此后的12年里,他的名字与“天然气地质”“大气田”等关键词紧密连接在一起。
向往的生活
——国泰民安,人才辈出
这30余年,魏国齐一直忙忙碌碌。他心里一直绷着一根弦——“我们的油气资源不够用”。从2000年到2019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暴涨12倍,但产量只翻了6倍。魏国齐希望能够把天然气探究得更清楚,为其勘探做好准备工作。
“十一五”到“十三五”,作为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7“中国大型气田形成条件、富集规律和目标评价(一)、(二)期”“大气田富集规律和勘探关键技术”的负责人,魏国齐在古老碳酸盐岩、致密砂岩、台缘礁滩等领域天然气地质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通过这些工作,他带领团队揭示了天然气多阶多源生成演化规律,发展了天然气生成与成因鉴别理论。明确了三类有机质的生气下限,生气能力增加20%以上;原油裂解生气的温度范围由160~190℃提高到了190~230℃;生物气的生成下限由75℃提高到了85℃,三个“延伸”为深层天然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三类有机质类型烃源岩的排烃效率及滞留烃定量模型、腐泥型有机质全过程生烃模式、聚集型原油裂解气与分散型原油裂解气的鉴别指标和图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业界认为大气田主要分布在生气强度大于20×108m3/km2区域,但魏国齐创新发展的致密气成藏地质理论,认为非浮力作用下,小于10亿方/km2的生气强度也可以形成大气田。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有效支撑了苏里格大气田向东、向南、向西不断扩展,有力推动了苏里格、川中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11538亿方,三级储量规模超6万亿方。
“十五”期间,他将前人在川东地区提出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开江-梁平”海槽,扩大至整个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确定了海槽两侧边界及台缘带展布规律,建立了长兴组-飞仙关组“槽台”沉积模式,评价提出了龙岗等有利勘探区带,推动了龙岗1井勘探发现。
这些成果,两次得以入选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成果”(2009、2014年),“大型气田天然气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研究”获2011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4年,以魏国齐为第一作者的《中国陆上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魏国齐深以为然。“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对清洁能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天然气在我国现阶段,也算是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但受限于产量问题,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也很高。”魏国齐说。根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9年,从国外进口的天然气已经从0增加到1349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高达44%。“长远说,这是国家安全问题。从眼前来看,天然气多了该如何储存才能不至浪费,少了遇到极端天气怎么办,在用气高峰阶段又该怎么办。调峰这件事儿,必须要做好。这时候储气库就很重要了。”
但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建造储气库并不容易。西方国家在20世纪初就开始尝试地下储气库建设,而我国直到1999年才修建成国内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调峰储气库。国外的700多座储气库中,80%埋深在2000米以内,而我国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建库对象以复杂断块为主,普遍埋深在2500米以下。但对油气勘探人来说,困难是用来克服的。复杂断块储气库选址有“禁区”?魏国齐就提出了“储气地质体”的概念,初步建立了以复杂断块储气库断层和盖层动态密封性评价为核心的储气库地质理论,构建了以盖层和断层动态密封性6项量化指标为核心的选址评价方法。在这一套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58个库址目标被优选出来,调峰潜力达千亿立方米。在此基础上,有22座气藏型储气库建设成功,调峰能力高达111亿方。这些工作结束了我国“有气无库”的历史,填补了我国天然气工业“产、供、储、销”产业链中储气库的空白,形成我国地下储气库新型产业,推动了一批枯竭油气田改建储氣库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后肯定会出现更清洁的非化石能源,但真的取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常规油气的勘探依然有很大潜力,还是要加强。”为了这份“加强”,魏国齐已经习惯了加班加点,2019年一年,他坚持在塔里木现场工作180多天。“现场很重要,否则空谈理论只能是‘自娱自乐’。”人们很难从他口中听到这其中的种种艰辛,每当问及于此,他只会说一句:“这没什么特别的,哪个行业不苦,哪个行业不累呢?踏踏实实做事总会出成果。但我觉得我们这个专业真的挺有意思。”
但他心里的压力还是很大,尤其对“人才断档”充满忧虑,“我还有四年半就要退休了,眼下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年轻人”。怎样让这个他觉得“挺有意思的专业”吸引更多年轻人,是魏国齐当前最想解决的命题。“要有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不断成长起来,我们的油气勘探事业才能真正发达”。
专家简介
魏国齐,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生于1964年9月,河北省乐亭县人。历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原廊坊分院总地质师、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等职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1986年毕业于原江汉石油学院地球物理专业,200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获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
在天然气地质、含油气盆地构造、储气库地质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任国家“十一五-十三五”重大专项07天然气项目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天然气科技攻关项目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十三五”储气库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长。发表论文200余篇,F5000论文6篇,百篇优秀论文1篇。第一作者出版专著4部,参与出版专著10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奖、一等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