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童话教学的策略探索

来源 :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e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童话教学存在本末倒置、流于形式和文体错位等现状,要改变这些现状,首先应从童话的文本价值、中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三个方面认识童话教学的价值。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品析内容与形式,读出童话之美;创设情境,解放童心,读出童话之趣;透过表象悟出意蕴,读出童话之真。
  【关键词】初中语文;童话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童话的定义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寫的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在2013年进行了中国儿童阅读调查,调查报告表明:童话类图书既是儿童最喜爱阅读的书籍,也是家长们最愿意给孩子购买的书籍。然而,备受儿童与家长欢迎的童话进入课堂后却变得索然无味,陷入尴尬境地。
  一、初中语文童话教学的现状
  由于学科的重要性,语文一直承担着更多的德育责任,但教师不可过度解读,使之扭曲。就像原本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总是被过分强调其说教功用,而忽略其作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就有失偏颇。
  童话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文学体裁。作为一种面向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其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核,与小说、散文、诗歌有着明显的区别。入选教材的童话作品多是经典之作,许多学生都有相关的阅读经历,即使没有读过,也不存在阅读障碍。但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缺乏文体意识,无视童话自身的特点,每到童话教学单元便随意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实则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缺乏针对学生思维发展、审美情感培养的有效训练,既难以满足中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又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样的童话教学现状,首先要正确认识童话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二、正确认识童话教学的价值
  (一)童话具有独特的文本价值
  “它(童话)所体现出来的对纯真事物的推崇,对诗性品质和幻想品质的守卫,对自然的亲近,对儿童精神的张扬,对生命与灵魂的追问以及寓深刻于单纯的表现世界、表现自我的方式,所有这些,都曾深深打动我们的心灵,亦将永远为我们珍惜。”李红叶一语道出了童话文本的独特价值。学生喜欢阅读童话,这是从幼儿时期便已经培养出的审美趣味。在优美的童话熏陶中长大的孩子热爱幻想,亲近自然,对真善美也有着更执着的向往和信念。许多成年人也喜欢童话,因为透过童话浅显的情节、丰富的想象,看到了隐藏在故事背后更为丰富和深刻的精神与审美层面的内涵。笔者以为,童话的内容是“浅显”的,表现方式也显得“单纯”,但它决不“浅薄”。它带给读者精神层面的感受丰富多元、深刻隽永。
  (二)童话对于满足初中生的情感发展需求具有特殊意义
  从学生的发展来看,进入初中阶段的少年们在人生的发展中进入了“分裂期”。别林斯基指出:“每一个人的幼年时期是精神和外界环境不自觉地和谐一致的时期,因而是幸福的时期;幼年之后是青年时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不调和,因而也是犯罪的时期……他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也有蹉跎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也就是说,面对童话这一文体,中学生已不满足于仅停留在皆大欢喜的层面,随着视野的开阔,对生活的体验愈来愈丰富,他们迫切需要从童话中寻找到一些与真实生活联系更紧密的内涵,以解答、安抚过渡期中的种种困惑、焦虑,使情感发展更加健康。
  (三)新课标对文学类作品阅读教学的明确要求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新课标对文学类作品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些目标,离不开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而童话作为学生最亲切、最喜爱,共鸣感最强的文本类型,对实现新课标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童话时既不能因为学生“一读就懂”而随便应付,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也不能一味走向道德教育的极端,无视童话自身的文本价值,使得童话教学流于表面。
  三、初中语文童话教学的策略
  在正确认识童话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后,初中阶段应采取哪些对策改变童话教学现状呢?
  (一)品析内容与形式,读出童话之美
  刘绪源曾说:“文学(包括儿童文学)的功能首先是审美功能,其他功能都是由审美功能转化而来的。”更进一步指出:“只有在审美的体验和审美的创造中,人才能学会长久地注视自己的心灵,才能成为多情而真诚的人,才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深刻而真挚的眷恋。”笔者认为,童话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品味童话之美。童话之美,美在大胆夸张的幻想形式,美在以快乐童真为本的游戏精神,美在诗意生动的语言表达,更美在对真善美的坚守与讴歌。童话教学要从引导学生内容、形式入手,让学生读出童话之美。
  《骆驼寻宝记》是陈伯吹创作于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不算童话中的极品之作。笔者在讲授这一课时,发现学生对前半部分描写各种动物参加寻宝,而后又因各自原因退出的描写内容特别喜欢。究其原因是作者根据各种动物的特点,加以合理的想象,三言两语便把动物们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令学生们百读不厌。于是笔者指导学生反复品读,童话主旨则显得清晰明了。笔者认为,在初中童话的教学中,应多根据童话体裁的特点引导学生品语言文本,激励学生展开想象,品读童话之美。
  (二)创设情境,解放童心,读出童话之趣
  童话之所以备受孩子的喜爱,之所以在文学发展中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童话精神”,即快乐原则、幻想品格、诗意境界和游戏精神。笔者以为,童话的“精神”与儿童热爱幻想、追求快乐、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有着“天然的契合”,要让学生对童话的喜爱从课外走进课内,从浅层认知到深层领悟,首先要尊重学生对童话的个性化兴趣与体验,创设平台解放学生的童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读出童话的童真童趣。   笔者在执教《蟋蟀在时报广场》前做了深度的解读,但学生交流最喜爱的角色时却出乎笔者的意料,甚至有学生说他最喜欢哈里,因为它很善良,不吃老鼠。笔者幡然醒悟:学生读童话时是用他们单纯的内心感受童话,而教师却在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学修养来解读童话,也许教师的解读更透彻,思考更深刻,但却不是学生所感,若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学生的身上,代替学生去感受童话,必然让童话的教学失去趣味和自身价值。于是,笔者立刻调整思路,耐心聆听学生的阅读心声,适时追问、点拨,不仅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其直观感受童话的趣味,也让他们对童话的感悟在自由的交流碰撞中得以升华。
  (三)透过表象悟出意蕴,读出童话之真
  刘绪源在《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一书中将爱的母题细分为“母爱型”“父爱型”作品。认为处于向成年过渡期的青少年需要在审美的过程中“体验人世的黑暗、丑陋、罪恶,体验到人生所难免的琐碎、平庸、烦杂、疲惫”,“注意促成孩子坚忍的生活意志和不屈的追求精神”将有助于过渡期的孩子自然地成熟起来,“父爱型”作品具有一种引领学生直面现实人生的力量。笔者以为,文学作品的分类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母爱型”的作品中常会有“父爱型”作品的元素,反之亦然。而在中学语文的童话教学中关注“父爱型”——直面人生的元素,是对中学生成长需求的充分关注,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是由生情决定教学内容的依据。
  这就要求教师明确中学童话教学与小学童话教学的区别,领会编者的良苦用心,引导学生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去探寻更深层的意蕴,读出童话中所反映的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挚、人生态度的真诚。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浅显的童话,表面看它属于典型的“母爱型”作品,但是编者将其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童话单元,所为何意?笔者再三细读后,将问题抛给了学生:童话在情节上为什么要安排最后一天的“意外”呢?学生们马上陷入了沉思。细读之下发现,米妮的美德之所以能称为美德,还在于她在无人处的自律,在于经过挣扎、矛盾后的自我超越,即经得起考验的美德才能成为一种信念。当这一层深意在学生的交流中逐渐显山露水后,他们不禁感叹浅显的童话细读之下往往有“真意”,而这些“真意”正好可以解答成長中的困惑。
  参考文献
  [1]李红叶.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2]别林斯基.莎士比亚的剧本《汉姆莱脱》[M].上海:译文出版社,19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闫春梅.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5]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刘绪源.对一种传统的儿童文学观的批评[J].儿童文学研究,1988(05).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激发并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丰富的阅读涵养学生的生命;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关注学生阅读的过程,让学生贴近文本进行解读;教师要教会学生文段阅读的答题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让阅读不再是学生升学考试的“拦路虎”。文章从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加强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和重视应考阅读答题方法的指导等方面,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指导的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提倡“快乐”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让学习不再枯燥、不再是机械式的读读写写。这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让学生快乐且高效地完成语文课堂学习,实属不易。事实上,万物皆有定律,如果能抓住事物的核心规律,相信很多事情都可以化繁為简。小学生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模式更直观、简单。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遵循学
期刊
【摘 要】在“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应更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构建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课堂新模式;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实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后教策略;开发阅读环境,挖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资源;采取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多元评价。在教学中运用这一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语文;语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
期刊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对待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防御机制尚不成熟,当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时,很难从不利的境遇中恢复过来。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立足于心理活动课,摒弃以往关注“问题心理”的模式,从优势视角来培养初中生的挫折承受力。首先,明确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课程目标;其次,构建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及开展途径;最后,探讨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教师应通过正向
期刊
识字教学一直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问题。而部编版教材在编排上,更是加大了识字量,突出了低年级识字的重要性。而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游戏教学是最能适应其年龄阶段心智发展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并且乐于学习,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容易走入误区,使游戏流于形式,侧重娱乐性而忽视
期刊
摘 要:“二段五环”小学课外阅读模式主要是指:校本课程模式“读——悟——行”,建构课外阅读的课堂工程;学校主题活动模式“评——推”,建构课外阅读的学校推进阶段。课外阅读的“二段五环”课程模式的试行,进一步推动了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以读书引领行动,培养学生的优质品行。  关键词:二段五环;课外阅读;阅读模式  近年,我校形成一套关于课外阅读的“二段五环”模式。两段即:学校课程构建阶段和学校主题推进阶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教学中,应全方位地贯彻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利用“三維评价模式”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三维目标,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需要,是落实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进一
期刊
【摘 要】综合实践课程是一个包容性的学科,不仅贯通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也具有整合性的要求。利用校园具备的校本、人文、课程资源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对于教师实现学科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学生能力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利用校本资源促进活动的生成、利用人文资源丰富活动的内容、利用课程资源拓展活动的时空三方面分析了利用校园军魂育人资源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学校开展综合
期刊
【摘 要】在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发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尽如人意。如何让学生把学过的词汇、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通过缜密的思维,引经据典并流畅地表露出来,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文章结合新教材“口语交际”栏目的特点,从把握新教材教学的风向标、课文教学渗透与园地口语交际相结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训练和展示的舞台以及教师要自我提升等四大方面探讨新教材使用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