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成为教育界热议的主打词,学者和一线教师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了45分钟的课堂上,然而有效的课外学习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我们一线的班主任如何来激发学生的课外学习动机呢?
一、理论篇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必须明确学习动机的概念。教育心理学将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那么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呢?作为高中班主任,应当如何来激发学生的课外学习动机呢?
二、实践反思篇
案例一
袁老师担任高中班主任5年,她任教文科班。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有大量的记忆工作:模棱两可的字音与字形、不按中文常理出牌的英语语法、味同嚼蜡的空涩理论、无休止的远古因果分析、气候与资源频繁的张冠李戴,这些足以将学生初始的满腔激情消耗殆尽。
针对这种情况,袁老师给全班同学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1)每天一篇班级日记(记录每天班级中发生的趣事,中英文对照版)。(2)每个历史单元整合成一篇“百家讲坛”文稿(每周一篇,文稿要囊括本单元所有的知识要点)。(3)真实事例哲理分析(每周一篇,事例可以取材自班事、校事、国事、天下事)。
班级在每周一都要对上周全班同学的所有作品进行评选,选出优秀作品收录班级资源库。在学期末的时候,袁老师所教班级的资源库中充盈着累累硕果,有不少资源已经在校级、市级中学生才艺竞赛中获奖,班级的总体成绩也由年级中游迅速列入年级前茅。
反思: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和最实际的因素,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掌握技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最根本的前提条件。袁老师以兴趣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切入点,通过巧妙的作业设计,将原来单调乏味的学习任务整合、包装为富有挑战性和人情味的丰盛晚宴,谁还会不去享用呢?
案例二
张老师担任高中班主任15年,他在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中采取的是这样的策略:一是高效学习周活动,学期内每个月都要选择一周作为班级的高效学习周,这个周班级有统一的任务,在下周一的时候对上周所布置的内容进行全员测试,看谁记得扎实,评出班级的前三甲,班级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二是课外作业反馈活动,班主任在上周所有的课外作业的内容范围内自拟考试题目,以作业为基础的开放性延伸,每道题的答案中必须要有详细的解题思路分析,根据测试成绩,评选出每周班级的课外学习之星。
反思:没有对手,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竞争都是亘古不变的核心法则,在学习中,竞争意识更是激发学习动力的催化剂。张老师把两个策略的砝码压在了学生本能的竞争意识上,高效学习周和课外作业反馈主要的开展形式是测试,有测试必然伴有象征优劣的结果,这是每个学生本能意识中都很在乎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出现在表扬栏里,况且这种表扬只需课余时间多流几滴汗水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呢?
三、升华篇
(一)聘请动机的启蒙老师——兴趣
1.巧设悬梯,为兴趣引航。这里的“悬梯”指的是课后作业的设置,同样的作业内容,呈现的方式不同,收到的效果会相差甚远。比如前面案例中提到我们学校袁老师那份课后作业的设置,如果袁老师这样来布置作业,假如您是一名学生?您会更喜欢哪一份作业设置呢?也就是说哪一份最容易激起你的学习欲望呢?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2.寻求捷径,让兴趣生彩。这里的“捷径”指的是课外学习的方法,笔者认为班主任还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学习方法。比如今天的课外作业是整理数学易错题,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教师,把错题集当作黑板,在错题集上呈现出此题的解题思路、突破点、考查知识点,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探寻动机的持续性源泉——目标和竞争
1.靶心明确,箭头才会有方向。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明确、具体的课外学习目标,这里的目标主要指短期的学习目标,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某个阶段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也可以是通过某个阶段的学习要达到的学习水平。目标最好由学生自己来定,因为学生学习中呼吁的是“我要”,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要我”。
2.互相竞争,促使成绩提高。作为一种催生学习动力的手段——竞争可以用竞赛来取代,班主任在指导班级的课外学习中采用开展竞赛的激励机制,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学习动力与责任感的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
作为一名班主任,或许不能“傲立杏坛”,但不会忘记肩头的使命。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引领思想,点燃激情。
一、理论篇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必须明确学习动机的概念。教育心理学将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那么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呢?作为高中班主任,应当如何来激发学生的课外学习动机呢?
二、实践反思篇
案例一
袁老师担任高中班主任5年,她任教文科班。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有大量的记忆工作:模棱两可的字音与字形、不按中文常理出牌的英语语法、味同嚼蜡的空涩理论、无休止的远古因果分析、气候与资源频繁的张冠李戴,这些足以将学生初始的满腔激情消耗殆尽。
针对这种情况,袁老师给全班同学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1)每天一篇班级日记(记录每天班级中发生的趣事,中英文对照版)。(2)每个历史单元整合成一篇“百家讲坛”文稿(每周一篇,文稿要囊括本单元所有的知识要点)。(3)真实事例哲理分析(每周一篇,事例可以取材自班事、校事、国事、天下事)。
班级在每周一都要对上周全班同学的所有作品进行评选,选出优秀作品收录班级资源库。在学期末的时候,袁老师所教班级的资源库中充盈着累累硕果,有不少资源已经在校级、市级中学生才艺竞赛中获奖,班级的总体成绩也由年级中游迅速列入年级前茅。
反思: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和最实际的因素,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掌握技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最根本的前提条件。袁老师以兴趣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切入点,通过巧妙的作业设计,将原来单调乏味的学习任务整合、包装为富有挑战性和人情味的丰盛晚宴,谁还会不去享用呢?
案例二
张老师担任高中班主任15年,他在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中采取的是这样的策略:一是高效学习周活动,学期内每个月都要选择一周作为班级的高效学习周,这个周班级有统一的任务,在下周一的时候对上周所布置的内容进行全员测试,看谁记得扎实,评出班级的前三甲,班级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二是课外作业反馈活动,班主任在上周所有的课外作业的内容范围内自拟考试题目,以作业为基础的开放性延伸,每道题的答案中必须要有详细的解题思路分析,根据测试成绩,评选出每周班级的课外学习之星。
反思:没有对手,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竞争都是亘古不变的核心法则,在学习中,竞争意识更是激发学习动力的催化剂。张老师把两个策略的砝码压在了学生本能的竞争意识上,高效学习周和课外作业反馈主要的开展形式是测试,有测试必然伴有象征优劣的结果,这是每个学生本能意识中都很在乎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出现在表扬栏里,况且这种表扬只需课余时间多流几滴汗水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呢?
三、升华篇
(一)聘请动机的启蒙老师——兴趣
1.巧设悬梯,为兴趣引航。这里的“悬梯”指的是课后作业的设置,同样的作业内容,呈现的方式不同,收到的效果会相差甚远。比如前面案例中提到我们学校袁老师那份课后作业的设置,如果袁老师这样来布置作业,假如您是一名学生?您会更喜欢哪一份作业设置呢?也就是说哪一份最容易激起你的学习欲望呢?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2.寻求捷径,让兴趣生彩。这里的“捷径”指的是课外学习的方法,笔者认为班主任还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学习方法。比如今天的课外作业是整理数学易错题,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教师,把错题集当作黑板,在错题集上呈现出此题的解题思路、突破点、考查知识点,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探寻动机的持续性源泉——目标和竞争
1.靶心明确,箭头才会有方向。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明确、具体的课外学习目标,这里的目标主要指短期的学习目标,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某个阶段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也可以是通过某个阶段的学习要达到的学习水平。目标最好由学生自己来定,因为学生学习中呼吁的是“我要”,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要我”。
2.互相竞争,促使成绩提高。作为一种催生学习动力的手段——竞争可以用竞赛来取代,班主任在指导班级的课外学习中采用开展竞赛的激励机制,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学习动力与责任感的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
作为一名班主任,或许不能“傲立杏坛”,但不会忘记肩头的使命。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引领思想,点燃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