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冯小刚的影片《1942》中,美国记者白修德深入河南灾区是故事的一条主线。提到白修德,很多人会想起那个时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一大批美国人。当时,美国记者、冒险家、传教士以及学者纷纷来华,记者就有100多名,白修德、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伊罗生、拉铁摩尔等是其中最负盛名者。他们将中国介绍给世界,中国也成为他们一生中最深刻的经历之一,这些使他们成为人们口中的“中国通”,也使他们在1949年后成为美国国内反共氛围下,“谁丢失了中国?”这一指责的替罪羊。
白修德:从赞蒋到反蒋
1915年5月6日,白修德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一个犹太人家庭。l939年初,从哈佛大学毕业的白修德来到中国。他先在重庆国民党中宣部主管对外宣传的国际新闻处任职,负责审阅和整理即将在美国发布的新闻。他的上司就是情报头子、宣传部副部长陈立夫。这个工作他干了9个月。其间,白修德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特派记者。
抗战期间,白修德深入日占区发回大量有价值的报道,作品登上《时代》的头版。l943年,白修德一篇题为《等待收成》的新闻稿刊登在《时代》周刊上,让河南的饥荒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令蒋介石颜面扫地。
事实上,在中国待的最初几年,尽管看到了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白修德仍极力赞美蒋介石。他曾在刊发的稿件中称蒋是中国“团结的象征,人民的偶像”,欢呼蒋总司令是中国的英雄。他认为这样做有助于打败中美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但私底下,白修德疑虑重重,他曾在写给导师费正清的信中说:“一个人在中国待的时间越久,他会变得越迷茫……他会在善良和英勇的背后看到腐化、贪污、隐瞒、政府的愚蠢以及官员的怯懦和贪婪。”
凭借《时代》的声望和对中国的了解,白修德频繁出入中美高层圈子。据《新闻与幻象——白修德传》一书记载,白修德和许多中国高级官员的交情到了直呼其名的地步,他还跟美国驻华大使高思在很多问题上意见一致,此外他是美国驻中缅印战区总指挥史迪威将军的知交。1943年,正是在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帮助下,白修德才得以面见蒋介石,向他直陈河南的灾情。
但随着白修德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满越来越大,他同蒋的坚定支持者、《时代》出版商卢斯的矛盾也在加深。最终,白修德于1946年离开了《时代》。此前的1944年,白修德回美国休整时,开始同另一名《时代》驻华记者联手创作一部名为《中国惊雷》的作品。书中描写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以及共产党影响力的上升,呼吁美国人“接受这个现实”。该书出版后成为畅销书,《时代》的专栏则多次称白修德为“左倾分子”。1948年,白修德整理发表了与蒋介石不睦的史迪威的日记,再次被扣上左翼分子的帽子。此后白修德基本与中国绝缘,直到1972年作为尼克松的随行记者访华,再次见到老朋友周恩来。
项美丽:撰写《宋氏三姐妹》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报道中国的美国记者中,项美丽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她是一个特别不愿被规矩束缚的女性。
1928年,项美丽被《纽约客》杂志聘为特约撰稿人,1935年来到上海。不久,项美丽成为英国贵族兼实业家维克多·萨森爵士的情妇。此后她又认识了新月派诗人邵洵美,两人开始公开同居。“项美丽”这个中文名字就是邵洵美帮她取的。通过邵洵美,项美丽结识了包括钱钟书、林语堂、蔡元培、鲁迅、胡适、郑振铎等在内的中国文坛精英。
在上海,项美丽和邵洵美合作出版了几份进步刊物,如中英文双语的《声色》画报、抗日月刊《自由潭》和英文月刊《直言评论》等。两人还合作翻译了沈从文的《边城》。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一文后,项美丽帮助进行了该文的英文翻译工作。在上海期间,项美丽拜访过宋庆龄,后者向她提供了不少珍贵资料和照片,这为她日后撰写《宋氏三姐妹》提供了重要素材。项美丽是宋氏三姐妹的第一位传记作者,也是唯一一位对这三姐妹都作过近距离采访的作家。《宋氏三姐妹》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出版后好评如潮,项美丽也借此出了名。
后来项美丽与邵洵美分手,来到香港。在这里她又爱上了已婚的英国军官查尔斯·鲍克瑟少校。此人是英国驻远东情报机构的负责人。项美丽给他生下一个女儿。香港沦陷后,鲍克瑟被关进“敌侨集中营”。迫于生计,项美丽曾给日本官员当英文老师。在此期间她曾抽过日本情报机关头子一个耳光。1943年12月美日交换侨民时项美丽被遣返美国。临行前一天,挨过打的日本人登门拜访,还了她一耳光。
回到美国后,项美丽定居纽约,1997年去世。《纽约客》评价她是“被人遗忘的美国文学才女”。她写过52本书,“在将中国介绍给西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伦·斯诺:采访红军军政要人
许多人都知道《西行漫记》的作者、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其实就报道中国而言,他的妻子海伦做得一点不比他少。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曾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当时斯诺夫妇的家堪称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些进步学生的“据点”。“一二·九运动”前,地下党和学生领袖在斯诺夫妇家制定了行动方案。他俩还把《平津10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连夜译成英文,送给驻北平的外国记者。
1936年,斯诺潜入陕北,成功采访了一批中共领袖和红军指挥员,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朱德等人。这个遗憾很快由海伦弥补了。1937年,她历尽艰险到达延安。在接下来的近5个月时间里,她采访了包括朱德在内的65位有名有姓的人物,并为其中34人写了小传。她同毛泽东进行了多次长谈,谈论中国国内斗争、抗战前途等。她的采访材料充实了斯诺撰写修订的《西行漫记》,还帮助她完成了包括《西行漫记》姊妹篇《红色中国内幕》在内的3本书。1937年11月,海伦夫妇还与路易·艾黎等美国记者发起成立中国工业合作社组织,支持中国抗战。
海伦一生著作不下50部,其中一半是关于中国的。1997年,海伦辞世,享年90岁。她曾留下遗愿——“我愿在墓中面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摘自《环球时报》2012.12.13)B③
白修德:从赞蒋到反蒋
1915年5月6日,白修德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一个犹太人家庭。l939年初,从哈佛大学毕业的白修德来到中国。他先在重庆国民党中宣部主管对外宣传的国际新闻处任职,负责审阅和整理即将在美国发布的新闻。他的上司就是情报头子、宣传部副部长陈立夫。这个工作他干了9个月。其间,白修德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特派记者。
抗战期间,白修德深入日占区发回大量有价值的报道,作品登上《时代》的头版。l943年,白修德一篇题为《等待收成》的新闻稿刊登在《时代》周刊上,让河南的饥荒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令蒋介石颜面扫地。
事实上,在中国待的最初几年,尽管看到了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白修德仍极力赞美蒋介石。他曾在刊发的稿件中称蒋是中国“团结的象征,人民的偶像”,欢呼蒋总司令是中国的英雄。他认为这样做有助于打败中美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但私底下,白修德疑虑重重,他曾在写给导师费正清的信中说:“一个人在中国待的时间越久,他会变得越迷茫……他会在善良和英勇的背后看到腐化、贪污、隐瞒、政府的愚蠢以及官员的怯懦和贪婪。”
凭借《时代》的声望和对中国的了解,白修德频繁出入中美高层圈子。据《新闻与幻象——白修德传》一书记载,白修德和许多中国高级官员的交情到了直呼其名的地步,他还跟美国驻华大使高思在很多问题上意见一致,此外他是美国驻中缅印战区总指挥史迪威将军的知交。1943年,正是在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帮助下,白修德才得以面见蒋介石,向他直陈河南的灾情。
但随着白修德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满越来越大,他同蒋的坚定支持者、《时代》出版商卢斯的矛盾也在加深。最终,白修德于1946年离开了《时代》。此前的1944年,白修德回美国休整时,开始同另一名《时代》驻华记者联手创作一部名为《中国惊雷》的作品。书中描写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以及共产党影响力的上升,呼吁美国人“接受这个现实”。该书出版后成为畅销书,《时代》的专栏则多次称白修德为“左倾分子”。1948年,白修德整理发表了与蒋介石不睦的史迪威的日记,再次被扣上左翼分子的帽子。此后白修德基本与中国绝缘,直到1972年作为尼克松的随行记者访华,再次见到老朋友周恩来。
项美丽:撰写《宋氏三姐妹》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报道中国的美国记者中,项美丽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她是一个特别不愿被规矩束缚的女性。
1928年,项美丽被《纽约客》杂志聘为特约撰稿人,1935年来到上海。不久,项美丽成为英国贵族兼实业家维克多·萨森爵士的情妇。此后她又认识了新月派诗人邵洵美,两人开始公开同居。“项美丽”这个中文名字就是邵洵美帮她取的。通过邵洵美,项美丽结识了包括钱钟书、林语堂、蔡元培、鲁迅、胡适、郑振铎等在内的中国文坛精英。
在上海,项美丽和邵洵美合作出版了几份进步刊物,如中英文双语的《声色》画报、抗日月刊《自由潭》和英文月刊《直言评论》等。两人还合作翻译了沈从文的《边城》。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一文后,项美丽帮助进行了该文的英文翻译工作。在上海期间,项美丽拜访过宋庆龄,后者向她提供了不少珍贵资料和照片,这为她日后撰写《宋氏三姐妹》提供了重要素材。项美丽是宋氏三姐妹的第一位传记作者,也是唯一一位对这三姐妹都作过近距离采访的作家。《宋氏三姐妹》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出版后好评如潮,项美丽也借此出了名。
后来项美丽与邵洵美分手,来到香港。在这里她又爱上了已婚的英国军官查尔斯·鲍克瑟少校。此人是英国驻远东情报机构的负责人。项美丽给他生下一个女儿。香港沦陷后,鲍克瑟被关进“敌侨集中营”。迫于生计,项美丽曾给日本官员当英文老师。在此期间她曾抽过日本情报机关头子一个耳光。1943年12月美日交换侨民时项美丽被遣返美国。临行前一天,挨过打的日本人登门拜访,还了她一耳光。
回到美国后,项美丽定居纽约,1997年去世。《纽约客》评价她是“被人遗忘的美国文学才女”。她写过52本书,“在将中国介绍给西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伦·斯诺:采访红军军政要人
许多人都知道《西行漫记》的作者、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其实就报道中国而言,他的妻子海伦做得一点不比他少。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曾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当时斯诺夫妇的家堪称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些进步学生的“据点”。“一二·九运动”前,地下党和学生领袖在斯诺夫妇家制定了行动方案。他俩还把《平津10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连夜译成英文,送给驻北平的外国记者。
1936年,斯诺潜入陕北,成功采访了一批中共领袖和红军指挥员,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朱德等人。这个遗憾很快由海伦弥补了。1937年,她历尽艰险到达延安。在接下来的近5个月时间里,她采访了包括朱德在内的65位有名有姓的人物,并为其中34人写了小传。她同毛泽东进行了多次长谈,谈论中国国内斗争、抗战前途等。她的采访材料充实了斯诺撰写修订的《西行漫记》,还帮助她完成了包括《西行漫记》姊妹篇《红色中国内幕》在内的3本书。1937年11月,海伦夫妇还与路易·艾黎等美国记者发起成立中国工业合作社组织,支持中国抗战。
海伦一生著作不下50部,其中一半是关于中国的。1997年,海伦辞世,享年90岁。她曾留下遗愿——“我愿在墓中面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摘自《环球时报》2012.12.13)B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