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我站讲台已九年有余,深感教育之博大精深,非穷其一生不可探得缕缕微光。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想之光,理所当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
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句空话,但对于我,真是这样的,教育就是我的生存方式,是我生命意义的体现。于漪老师说过:“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我本人是一个比较愚钝的人,可当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我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宿感;当我思考到班级管理和教学的问题时,内心强大的创造力自然地被激发出来。爱,是教育的前提;由爱升华为责任,是教育的真谛。
尽管高中的教学过程,应试的痕迹重了一些,但是不影响一名教师教学思想的驰骋。其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不可容和的冲突,难的是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曲径通幽处。
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决定高考胜负的首先取决于理综(文综)、数学、英语,最后才是语文。把语文科排到最后原因之一可能是大家看到一般语文成绩拉不开距离,也影响不到高考的总成绩。再加上语文是个长线工程,不能及时见效,而高考迫在眉睫,没人愿意去精雕细刻。语文老师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也只好收起自己的种种改革梦想,暂时扑到题海战术中,似乎对高考考点的详尽总结和对习题的全方位训练是保证学生的成绩的权宜之计。事实也证明,大量的做题也不是一无是处,可是做来做去,让老师和学生无意间走进了一种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当中,由此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语文课堂上,精神萎靡不振的大有人在,偷偷地做其他科的作业的时有发生,甚至学生有集体忽略语文课的倾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极大的挫伤。本来应该是充满灵性和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确承载了师生的几多无奈与感伤。
针对以上问题,我做了一些尝试,意图走进学生的内心,发掘学生的潜质,帮助其找回学习语文的自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三升学的压力使很多学生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备考的紧张使他们几乎无暇去整理自己纷乱的思绪,而实际上他们是很需要倾诉、沟通和交流的。此时,我总是首先向学生袒露心声,这样赢得了学生很多的共鸣和信任。
一、常挂嘴边的几句话。一些日常的话语常挂嘴边,让学生明白老师的内心所想。当有学生因为成绩一直停止不前而苦恼时,我会说:“同学们,不要着急,请你相信,任何学科的老师都有耐心等待着你转变,所以请你不要放弃。”当我看到学生因复习的深入而疲惫不堪时,我会说:“亲爱的同学,你们这么累,老师怎么做才能减轻你们的负担呢?”当我看到学生对于我讲的问题半天反应不过来时,我会说:“同学们,没听懂不要紧,我再讲一遍。”当学生积极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时,我会说:“感谢大家的积极配合,要不然我完不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当学生很安静地上完自习要回家时,我会说:“谢谢大家的高度自觉,让我也度过了一个高效的夜自习。”当师生一起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还有剩余时间时,我会说:“同学们,还有几分钟的时间,大家可以放松放松,说说笑笑,休息休息。”
二、每当我讲这些话的时候,我总是真诚地扫视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让那些话从我的心底里自然流淌出来。当我说完的时候,我觉得学生集体静下心来,老师的心跳似乎也和学生保持了一致,一种暖暖的意蕴弥漫全班。我每每被这样的时刻感动。学生也每每记住这样的感动,课下总会给我一个礼貌的微笑或真诚的问候。我很享受学生和我亲切地打招呼的感觉。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大街上意外碰到了我,上去一把抓住我的手说:“老师,你逛街呀!”我也激动地回应他,这师生的相遇好像是久违了一样,而实际上上午我刚在他班里上过课。
三、找学生谈谈心。我有意地在课堂上流露出我的教育梦想以及我在追梦过程中的困惑,有时候,甚至不知不觉讲了一节课。我会告诉同学们我多么想当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想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我想我的学生将来是什么样子;我会告诉同学们我的努力,比如我在看哪些书,我在向谁学习,我在做什么实验;我会告诉同学们我对他们的希望,比如我希望他们怎么听课做笔记,怎么考试,怎么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怎么定位自己的人生。我就是那么随心地和大家聊,就好像是和一个老朋友促膝长谈一样。一节课没讲正课,不知不觉闲话着过去了。同学们静静地听着,我也没有打草稿,就是讲到哪儿算哪儿,但讲的都是自己心底里的话。学生好像被感动了,亲其师信其道,当我再讲正课的时候,学生安静了很多,听得也很投入。我觉得这样的课上的值。
按理说,高三备考这么紧张,这样的课在有的人看来就是浪费时间,并且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不愿意把自己教学以外的生活拿来和学生说,尤其是在讲台上。但我觉得我的生活就是教育,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想自己的生活如何配合教育,因此我的主要思考对象就是学生。我不是感性地向学生诉苦,而是让自己的精神自然而然地流溢,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现身说法,学生能够像我一样去主动反思自己的生活,激发梦想,振作精神,从而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当然,真正能够吸引学生的还应该是知识的魅力,简单的说教不能给学生永久的振作,更不能时不时地说,那更会使得真心变成无心。
四、 讲台是大家的,发言是必须的。这句话已经作为我开学寄语中的重要一条而每年必讲。课堂上,我从不会为了赶课,不管学生是否听懂,只管讲完了事。首先,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并对回答问题的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普通话、声音洪亮、对错不计。其次,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取,需要反驳要站起来,不允许在下面小声议论。最后声明我们的课堂交流的理念是:你可以不同意他说的话,但你必须用生命捍卫他说话的权利。
其实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缺乏活力,就是因为学生不理会老师,老师也不多理会学生,课堂的交流很少很少。看似很深沉很成熟的课堂,其实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高中生是长大了成熟了很多,但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对生活的激情不能变,老师需要做的是激发他们这方面的潜能,从而引导到更合适的认识领域里去。 每次接住一个新班级我都会在这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到最后,讲台成了学生可以自由大胆、畅所欲言的地方,甚至有时学生还和我抢占讲台,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也逐渐变成了师生共同攀登知识高峰的殿堂。大家在长期的磨合中形成了很多的默契和心灵的共鸣,时不时地会生成很多新的境界和认识,我和我的学生都很享受这样的时刻。即使有人搞怪,我们也能很自如地重新回到我们的课堂主线上来。
当然,关于课堂发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也不是说只要上课发言就万事大吉了。可是我可以让只知埋头做题来备考的同学明白积极配合老师也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也可以收获知识以外的更多的东西,比如如何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增强自己表达的自信心,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迁移到生活中去,等等。总之,我觉得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以上几点已融入我的教学理念当中,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创造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出来。高三的备考时间紧、任务重,语文科又是不太受重视的一科。很多老师会因为学生敷衍作业而苦恼,而我每次布置的作业,学生都可以保质保量完成,听课可以做到全神贯注,笔记可以记得很工整和完整。我想是我无意间发现、挖掘了学生的潜质,促成了其自信、自尊,从而使其生命得以生长。主动积极地配合老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最后的高考成绩也在同类班级中名列前茅,这或许就是对我们辛勤一年的小小的馈赠,当然,其中也有很多的遗憾。因为有太多的工作需要继续做,坚持做,才能不断走向胜利。每一届高三学生毕业时,我都抑制不住内心的眷恋之情。我真的很感激我的每一届高三学生,因为是他们陪我度过了一个个教学改革的艰难时期,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比如,师生齐背课文高潮的掀起、晨读一诗的开发、应试作文训练模式的初具规模、学生讲诗歌的教学方式的探讨,这一项一项的教学实践都是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其间流淌着浓浓的师生情,催我时时地奋起,不知疲倦地走在追梦的路上。
担当的品质,浪漫的情怀。有人说,你累不累,每天就是学生学生,教育教育的。说不累,那是假的,但是我心甘情愿。生命短暂,聚焦重点。能够找到自己生命的立脚点,真是我最大的生活动力。当我看了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知自己做的是那么少;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我明白一个老师精神的本源何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知道外国人在教育探索的路上走的是那样坚实。
德国著名诗人赫尔曼·黑塞诗云:“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教育就是我的义务,我的幸福。我愿意诗意地栖居在自己教育梦想的王国里,乐此不疲。
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句空话,但对于我,真是这样的,教育就是我的生存方式,是我生命意义的体现。于漪老师说过:“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我本人是一个比较愚钝的人,可当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我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宿感;当我思考到班级管理和教学的问题时,内心强大的创造力自然地被激发出来。爱,是教育的前提;由爱升华为责任,是教育的真谛。
尽管高中的教学过程,应试的痕迹重了一些,但是不影响一名教师教学思想的驰骋。其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不可容和的冲突,难的是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曲径通幽处。
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决定高考胜负的首先取决于理综(文综)、数学、英语,最后才是语文。把语文科排到最后原因之一可能是大家看到一般语文成绩拉不开距离,也影响不到高考的总成绩。再加上语文是个长线工程,不能及时见效,而高考迫在眉睫,没人愿意去精雕细刻。语文老师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也只好收起自己的种种改革梦想,暂时扑到题海战术中,似乎对高考考点的详尽总结和对习题的全方位训练是保证学生的成绩的权宜之计。事实也证明,大量的做题也不是一无是处,可是做来做去,让老师和学生无意间走进了一种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当中,由此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语文课堂上,精神萎靡不振的大有人在,偷偷地做其他科的作业的时有发生,甚至学生有集体忽略语文课的倾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极大的挫伤。本来应该是充满灵性和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确承载了师生的几多无奈与感伤。
针对以上问题,我做了一些尝试,意图走进学生的内心,发掘学生的潜质,帮助其找回学习语文的自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三升学的压力使很多学生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备考的紧张使他们几乎无暇去整理自己纷乱的思绪,而实际上他们是很需要倾诉、沟通和交流的。此时,我总是首先向学生袒露心声,这样赢得了学生很多的共鸣和信任。
一、常挂嘴边的几句话。一些日常的话语常挂嘴边,让学生明白老师的内心所想。当有学生因为成绩一直停止不前而苦恼时,我会说:“同学们,不要着急,请你相信,任何学科的老师都有耐心等待着你转变,所以请你不要放弃。”当我看到学生因复习的深入而疲惫不堪时,我会说:“亲爱的同学,你们这么累,老师怎么做才能减轻你们的负担呢?”当我看到学生对于我讲的问题半天反应不过来时,我会说:“同学们,没听懂不要紧,我再讲一遍。”当学生积极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时,我会说:“感谢大家的积极配合,要不然我完不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当学生很安静地上完自习要回家时,我会说:“谢谢大家的高度自觉,让我也度过了一个高效的夜自习。”当师生一起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还有剩余时间时,我会说:“同学们,还有几分钟的时间,大家可以放松放松,说说笑笑,休息休息。”
二、每当我讲这些话的时候,我总是真诚地扫视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让那些话从我的心底里自然流淌出来。当我说完的时候,我觉得学生集体静下心来,老师的心跳似乎也和学生保持了一致,一种暖暖的意蕴弥漫全班。我每每被这样的时刻感动。学生也每每记住这样的感动,课下总会给我一个礼貌的微笑或真诚的问候。我很享受学生和我亲切地打招呼的感觉。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大街上意外碰到了我,上去一把抓住我的手说:“老师,你逛街呀!”我也激动地回应他,这师生的相遇好像是久违了一样,而实际上上午我刚在他班里上过课。
三、找学生谈谈心。我有意地在课堂上流露出我的教育梦想以及我在追梦过程中的困惑,有时候,甚至不知不觉讲了一节课。我会告诉同学们我多么想当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想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我想我的学生将来是什么样子;我会告诉同学们我的努力,比如我在看哪些书,我在向谁学习,我在做什么实验;我会告诉同学们我对他们的希望,比如我希望他们怎么听课做笔记,怎么考试,怎么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怎么定位自己的人生。我就是那么随心地和大家聊,就好像是和一个老朋友促膝长谈一样。一节课没讲正课,不知不觉闲话着过去了。同学们静静地听着,我也没有打草稿,就是讲到哪儿算哪儿,但讲的都是自己心底里的话。学生好像被感动了,亲其师信其道,当我再讲正课的时候,学生安静了很多,听得也很投入。我觉得这样的课上的值。
按理说,高三备考这么紧张,这样的课在有的人看来就是浪费时间,并且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不愿意把自己教学以外的生活拿来和学生说,尤其是在讲台上。但我觉得我的生活就是教育,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想自己的生活如何配合教育,因此我的主要思考对象就是学生。我不是感性地向学生诉苦,而是让自己的精神自然而然地流溢,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现身说法,学生能够像我一样去主动反思自己的生活,激发梦想,振作精神,从而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当然,真正能够吸引学生的还应该是知识的魅力,简单的说教不能给学生永久的振作,更不能时不时地说,那更会使得真心变成无心。
四、 讲台是大家的,发言是必须的。这句话已经作为我开学寄语中的重要一条而每年必讲。课堂上,我从不会为了赶课,不管学生是否听懂,只管讲完了事。首先,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并对回答问题的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普通话、声音洪亮、对错不计。其次,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取,需要反驳要站起来,不允许在下面小声议论。最后声明我们的课堂交流的理念是:你可以不同意他说的话,但你必须用生命捍卫他说话的权利。
其实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缺乏活力,就是因为学生不理会老师,老师也不多理会学生,课堂的交流很少很少。看似很深沉很成熟的课堂,其实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高中生是长大了成熟了很多,但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对生活的激情不能变,老师需要做的是激发他们这方面的潜能,从而引导到更合适的认识领域里去。 每次接住一个新班级我都会在这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到最后,讲台成了学生可以自由大胆、畅所欲言的地方,甚至有时学生还和我抢占讲台,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也逐渐变成了师生共同攀登知识高峰的殿堂。大家在长期的磨合中形成了很多的默契和心灵的共鸣,时不时地会生成很多新的境界和认识,我和我的学生都很享受这样的时刻。即使有人搞怪,我们也能很自如地重新回到我们的课堂主线上来。
当然,关于课堂发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也不是说只要上课发言就万事大吉了。可是我可以让只知埋头做题来备考的同学明白积极配合老师也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也可以收获知识以外的更多的东西,比如如何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增强自己表达的自信心,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迁移到生活中去,等等。总之,我觉得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以上几点已融入我的教学理念当中,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创造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出来。高三的备考时间紧、任务重,语文科又是不太受重视的一科。很多老师会因为学生敷衍作业而苦恼,而我每次布置的作业,学生都可以保质保量完成,听课可以做到全神贯注,笔记可以记得很工整和完整。我想是我无意间发现、挖掘了学生的潜质,促成了其自信、自尊,从而使其生命得以生长。主动积极地配合老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最后的高考成绩也在同类班级中名列前茅,这或许就是对我们辛勤一年的小小的馈赠,当然,其中也有很多的遗憾。因为有太多的工作需要继续做,坚持做,才能不断走向胜利。每一届高三学生毕业时,我都抑制不住内心的眷恋之情。我真的很感激我的每一届高三学生,因为是他们陪我度过了一个个教学改革的艰难时期,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比如,师生齐背课文高潮的掀起、晨读一诗的开发、应试作文训练模式的初具规模、学生讲诗歌的教学方式的探讨,这一项一项的教学实践都是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其间流淌着浓浓的师生情,催我时时地奋起,不知疲倦地走在追梦的路上。
担当的品质,浪漫的情怀。有人说,你累不累,每天就是学生学生,教育教育的。说不累,那是假的,但是我心甘情愿。生命短暂,聚焦重点。能够找到自己生命的立脚点,真是我最大的生活动力。当我看了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知自己做的是那么少;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我明白一个老师精神的本源何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知道外国人在教育探索的路上走的是那样坚实。
德国著名诗人赫尔曼·黑塞诗云:“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教育就是我的义务,我的幸福。我愿意诗意地栖居在自己教育梦想的王国里,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