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解题技巧,忽视思维训练,重视知识传输,忽视思维教育的状况。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作为数学教师,一方面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利用初中学生可塑性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思、多疑、好问)给予教育和引导。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几点看法,供同行商榷。
一、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要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有学习的积极性,其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但要注意所涉问题要有新的要求,在问答中最好不要提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脱口回答的问题,而应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问题,变数学结论的教学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处在积极的思维中,自主地探索、思考、推理。
从七年级开始,每一节课我都坚持以“设问→思考→回答→讨论→小结”的形式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如此反复训练之下必能有提高。
二、改变教法的灌输性模式,克服思维的被动性
目前,课上由教师单向传输,包办代替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画什么,学生看什么。因而教师给什么,学生接受什么,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围绕教材的难点,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与类似的问题,激发学生联想;在思维跳跃度较大的地方,架设适当的“桥梁”,使学生中断了的思维得以延续;在思维比较抽象的地方,要设法帮助他们构造图形、实例,从中悟出一般性的道理;在面临多种选择、多条思路时,要帮助学生评价、判断、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还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发表个人的见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主动思维的乐趣与攻克“堡垒”后的快乐!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发散思维能力指学生从已知信息中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课本上有这样一题:有含盐10%的盐水60千克,要使盐水含盐20%,需要加盐多少千克?此题可根据以下基本等量关系列方程:①两种盐水中水的质量相等;②第一种盐水的浓度是第二种盐水浓度的2倍;③利用两种溶液溶剂量的关系列等式。
此外,教师给出题目已知条件,让学生为题目设计多个要求的问题,即结论发散思维训练,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很好的训练途径。如上题中,已知条件:有含盐10%的盐水60千克,要使盐水含盐20%不变,但我将问题改为,你可通过哪些途径,如何设计问题达到该目的?学生通过探讨,设计出以下问题:①需要蒸发多少千克水?②需要加盐多少千克?③需要加入多少浓度为40%的盐水?这样的题目设计,为学生留有广泛的思维空间,训练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再次,教学中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或补充条件,变化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发掘和再应用,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很好的训练途径。
四、公式、法则、性质的可逆性教学,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公式、法则、性质的逆向运用不习惯,缺乏应有的潜意识,思维定势在顺向应用上,所以在教学中应强调逆向运用.
公式从左到右及从右到左,这样的转换正是由顺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的体现.因此,当讲授完一个公式及其应用后,紧接着举一些公式的逆应用的例子,可以开阔思维空间.在代数中公式的逆向应用比比皆是.如在教學多项式的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时,利用完全平方公式且对称轴为x=1,求函数的最小值,试在○中填上适当的数,并解本题。开放性题由于条件不全或明,因而对思维有更强的锻炼效能。
六、诱发学生的灵感,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当务之急,数学科被称为训练思维能力的“体操”,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寻找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捷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要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有学习的积极性,其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但要注意所涉问题要有新的要求,在问答中最好不要提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脱口回答的问题,而应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问题,变数学结论的教学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处在积极的思维中,自主地探索、思考、推理。
从七年级开始,每一节课我都坚持以“设问→思考→回答→讨论→小结”的形式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如此反复训练之下必能有提高。
二、改变教法的灌输性模式,克服思维的被动性
目前,课上由教师单向传输,包办代替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画什么,学生看什么。因而教师给什么,学生接受什么,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围绕教材的难点,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与类似的问题,激发学生联想;在思维跳跃度较大的地方,架设适当的“桥梁”,使学生中断了的思维得以延续;在思维比较抽象的地方,要设法帮助他们构造图形、实例,从中悟出一般性的道理;在面临多种选择、多条思路时,要帮助学生评价、判断、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还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发表个人的见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主动思维的乐趣与攻克“堡垒”后的快乐!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发散思维能力指学生从已知信息中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课本上有这样一题:有含盐10%的盐水60千克,要使盐水含盐20%,需要加盐多少千克?此题可根据以下基本等量关系列方程:①两种盐水中水的质量相等;②第一种盐水的浓度是第二种盐水浓度的2倍;③利用两种溶液溶剂量的关系列等式。
此外,教师给出题目已知条件,让学生为题目设计多个要求的问题,即结论发散思维训练,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很好的训练途径。如上题中,已知条件:有含盐10%的盐水60千克,要使盐水含盐20%不变,但我将问题改为,你可通过哪些途径,如何设计问题达到该目的?学生通过探讨,设计出以下问题:①需要蒸发多少千克水?②需要加盐多少千克?③需要加入多少浓度为40%的盐水?这样的题目设计,为学生留有广泛的思维空间,训练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再次,教学中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或补充条件,变化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发掘和再应用,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很好的训练途径。
四、公式、法则、性质的可逆性教学,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公式、法则、性质的逆向运用不习惯,缺乏应有的潜意识,思维定势在顺向应用上,所以在教学中应强调逆向运用.
公式从左到右及从右到左,这样的转换正是由顺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的体现.因此,当讲授完一个公式及其应用后,紧接着举一些公式的逆应用的例子,可以开阔思维空间.在代数中公式的逆向应用比比皆是.如在教學多项式的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时,利用完全平方公式且对称轴为x=1,求函数的最小值,试在○中填上适当的数,并解本题。开放性题由于条件不全或明,因而对思维有更强的锻炼效能。
六、诱发学生的灵感,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当务之急,数学科被称为训练思维能力的“体操”,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寻找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捷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