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臆造“国际假想敌”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uru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1912~2007)逝世已一年了。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人们,一定还记得34年前“四人帮”掀起的对于影片《中国》的全国性大批判浪潮。
  1972年,安东尼奥尼来到中国。有关方面希望他能拍摄一部向全世界介绍我国状况、促进友好交往的大型纪录片。安东尼奥尼天天受到热情招待,“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享尽美味佳肴,但他在正经投入紧张工作时却发现,一直有几个“向导”带领着他,要求他按照“传达”的预先组织好的内容拍摄。他甚至看出许多指定拍摄的场景是预先准备好的。在拍摄工厂、学校、农村和城镇居民生活时,连群众穿的服装都是簇新的、不是平常的模样;所采访的对象,如同背台词演戏一样,是预先“排练”好的。安东尼奥尼为拍摄不到正常的、自然的镜头苦恼,他和“向导”之间,由耐心商谈到讨论,由讨论到争辩,由争辩到发生冲突。实际上,正如他事后叙述的,“一直想逃脱这样一个被组织、被安排拍摄的环境”。
  面对这样“被牵着鼻子走路、被按着脑袋吃喝”的工作条件,对任何一位大师来说,要想“钻下去挖掘更深的内涵,恐怕是太不容易做到了”。
  于是,在休息时间和周末假日,他悄悄一个人拿着摄影机,到居民小胡同里、到公园里,“偷偷拍摄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中还包括一些后来已公开的隐情”:集体打太极拳、街道小作坊、糊火柴盒的工场、不方便的公共厕所、沿街叫卖的小摊贩、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路边饮食店、早点铺子等等。
  岂不知这些当时被认为“搜集暴露阴暗面”的“越轨”、“不友好”、“不怀好意”甚至“反华”的行为,都被“汇报”到“上面”去了。
  在中国紧张拍摄了22天后,安东尼奥尼把电影胶片带回意大利洗印、剪辑、加工、合成。1973年,《中国》在意大利罗马首映。这是双方隔绝将近8年(从1966年算起)以后,欧洲第一次看到中国人民的生活镜头。影片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反响。
  当完工的影片送到国内时,一场大风暴却席卷而起。
  经过当时的“上级领导(“四人帮”控制下的宣传机构)审片”,认定这部大型纪录片是别有用心的“反华影片”,安东尼奥尼被定位成“不受欢迎”的“反华”导演。全世界电影界对此反响强烈,很多同行愤而抗议,他们也被定位成“别有用心的反华势力”!
  1974年,在“四人帮”的指示下,《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认为影片《中国》“诋毁革命形象”,从上到下掀起批判影片《中国》的巨大声浪。
  安东尼奥尼当时如此反应:“令我沮丧的是,中国某些官员对本片的评价过于苛刻,言辞激烈,竟然将我和‘孔夫子’(当时国内正在“批林批孔”)相比,定为敌人!我认为不可理解!”
  当时,就是这样臆造了“国际假想敌”,造成极大的曲解、误伤,反过来严重损害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使得我们在国际上失去了很多朋友。就如有人形容的那样:“把原本不是敌对的朋友,推到敌对的那一边去了!”
  直到粉碎“四人帮”3年以后的1979年,这场持续多年的批判才画上句号。
  如今看来,当时安东尼奥尼对中国并没有偏见,相反,可以在影片里看到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欣赏,而没有“诋毁”中国人民的意思。
  在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镜头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很多特写,具体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当时的现实生活。安东尼奥尼不愧是远见卓识的艺术大师。他以开阔的视角,尽可能贴近普通的中国人民,为我们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一个时代,捕捉到那么多我们平时麻木的、根本引不起兴趣的面孔后面的情绪和心境。纪录片里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凝结时间因素的那些段落。最后拍到上海时,他用中国杂技的方法来做整个影片的结尾。他暗示,这22天的中国之行,实际上是在一种“演戏技巧”的状态中度过的。
  原外交部工作人员回忆:上世纪80年代,我国文化部部长到意大利参加“中国电影回顾展”,利用这个机会特地登门拜访安东尼奥尼并赔礼道歉。
  如今,中国正在积极营造并维护一个和谐、互利、稳定的国际环境。世界上还有哪个学者或记者敢说“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呢?汶川大地震期间,外国女演员莎朗・斯通对我国人民说了几句污蔑性的脏话,连许多外国人都批驳她,最后她不得不道歉。当然,国外的反对者、破坏者甚至特务奸细是存在的,不能放松警惕。但我们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判断力,不要动不动就神经过敏地臆造“国际假想敌”。
  我认识一些外国驻华记者和文化人,有些还是我教过的学生。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基本上是友好的,热爱我国人民和文化、遵守我国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他们往往把来华工作看成一种光荣。他们有时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不愉快,例如采访时碰到某些预先布置的、不够真实的事物和场景,摄影时遇到不合情理和不必要的干涉,有时提供给他们的数据不够确切,等等,也许会口出怨言。然而,只要他们遵守我国法律,不违反职业道德,就不应轻易地说他们“别有用心”,甚至动辄斥责他们“反华”,而应相互理解和谅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要再出现新的“安东尼奥尼事件”了,不要再动辄神经过敏地臆造“国际假想敌”了!
其他文献
一  中国人重“礼”,因为几千年间中国社会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为了维系这个社会制度,就得有“礼”,借以处处体现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大到官制设定,小到婚丧觐宴、穿衣吃饭,依人分等,都有规定。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足见繁琐。因为繁琐,所以古代官僚或候补官僚都要专门学习,以“礼”事上,以“礼”治下,免得举措失当,乱了规矩。今天,除了研究古代官制及文化风习,我想是无须修习这些劳什子的。   
期刊
【清寂而欣然】  在《负暄琐话》问世前,没有多少人知道张中行的名字。他的文字很好,静静的,像冬夜悄然落地的雪,安宁里有些清冷。记人记事有古风,像六朝的短章,也夹带明清小品的笔意,很有苍凉的况味。我第一次读到这本小册子,竟如同与民国的旧人相逢。  为书写序的是吕冀平,比他小二十余岁的同事。张中行让友人作序,乃友情使然。吕冀平亦不算名人,张中行却欣欣然,在他心里,也算是对过往生活的纪念。  古人写所见
期刊
至正十年(1350年)阳春三月,杭州西湖烟柳笼堤,青莲映水。临近正午,一艘画舫自湖心驶来,系缆钱塘门外。船上走下几位身着元朝官服的中年男子,走进一家临湖的酒楼。不消片刻,随行衙役已为他们安排好珍馐玉馔、琴师歌女。  湖上风浪骤起,一团铅灰色云团自西北方向涌出,阳光忽被蚀去。一会儿,铅云移至湖心,盘桓少许,复又散去,天空仍清碧如洗。  “好一朵异云哪!”有人赞叹。  “不是异云,是庆云。”有人纠正。
期刊
《同舟共进》2010年6月号上,有一篇短文,是北京陈锋写的《留心朱永嘉们》。我非常感谢这位作者,替大家讲出了几句心里话。我早就为陈锋所说的上海“朱永嘉们”近几年发表的文章感到十分可怕了,似乎一切又要翻回去似的:“文革”前、“文革”后,一切极左的胡行都是对的,他们似乎十分希望“盛大的节日”能够重新回来似的。今日之世,谁的言论自由最多?包括“朱永嘉们”。真是十分羡慕。我今已92岁了,有些糊涂了,要我一
期刊
在大城市,创造财富的主力就是那些训练有素、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华尔街离开那些晚上加夜班、在办公桌底下睡觉的年轻职员就玩不转。如果年轻的白领在大都市都呆不住,中国就不用再谈什么创新型社会了。    在关于住房问题的讨论中,主流意见一直在寻求市场化的解决方案。许多人认为,现在房价暴涨,是市场不够完善所致。其实,即使市场机制“完善”,房价恐怕还是会高速上涨。不久前房产大鳄任志强在比较中美大城市的房价时,称
期刊
作者简介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26年生于安徽芜湖,1946年入读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1948年奔赴中原解放区。1984至1990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我生于1926年,用现在的时尚语言,属于“20后”。我特别关注现今刚入学或入学未久的新同学,他们多半属于“90后”,所以题名“20后寄语90后”。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想来想去,还是首先
期刊
对全国人民来说,1978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形势大好的一年。这一年里,我和我的一家也经历了充满希望的期待和大好形势的喜悦,实现了全家生活的大转折、大变化。    二十年右派生涯    1958年我在中央党校被划为右派,六月间被下放到山西太谷农村劳动。下放干部是劳动锻炼,只劳动半天;我们是劳动改造,全天和农民一起劳动。1959年秋,中央党校恢复招生,被划为右派的32名教职工,包括我在内有12人被带回
期刊
编者按:中央编译局研究员高新军以一个镇为样本,考察了美国地方“人大”审议财政预算案的过程及基层选举的一些情况。和平发展的中国需要对世界的研究。从“勇于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角度,从既要学习借鉴又不要照搬的角度,本栏目刊发了下面两篇文章,供读者参考。    美国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Town Meeting)历史悠久。早在1776年美国建国前,来自英国的早期移民就在北美大陆移植了英国的地方自治传
期刊
这是一幢很普通的建筑,它坐落在纽约曼哈顿84街东端葛莱西广场10号。清澈的东河水在楼旁静静流过,楼前是美丽的Carl Schurz公园。大楼浅褐色,高15层,外表没有任何装饰,没有阔绰和醒目的门庭,只有街边的一扇小门通向内外。看起来很不起眼,但这里名气很大,人们称它为葛莱西公寓。  2003年春夏两季,我旅居邻近葛莱西公寓的85街,几乎每天都和妻子去东河之滨的Carl Schurz公园散步,经常路
期刊
胡汉民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人物。这位国民党的理论家文采风流,曾是孙中山极为倚重的左膀右臂,在国民党内位高权重,其资格之老、声望之隆,远非后生辈蒋介石能比,蒋介石也正是在胡汉民的支持下,才得以在党内竞争中一骑绝尘。然而,胡汉民在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任上,因约法问题与蒋介石闹翻,被不按牌理出牌的对手软禁,后虽得释,却几乎失去影响力,竟以一个不得志的寓公郁郁而终。  胡汉民的命运,对国民党意味着什么?放到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