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经典名著可以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提升生命智慧。但是,因为时间跨度较大,很多经典文学名著所展现的生活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语言习惯、表达方式的时代性也让学生在阅读时产生隔膜。这样,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时很容易不爱读、读不进、读不懂,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仅停留在扁平的标签式的认知上,对作品的意义的理解也较为肤浅、片面。教学教材推荐的经典名著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进入文本,触摸经典中人物的血肉和灵魂,从而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并内化为自身的感悟,提升生命的智慧。
《骆驼祥子》是一部反映上世纪二十年代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的经典名著,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由于主人公祥子的命运极具悲剧性,故事的背景距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学生初读此书的热情普遍不高。不少同学表示“看不下去”“看不懂”,能坚持看下去的同学谈及此书也多是说小说“就是讲了祥子三起三落的故事”,认为“祥子的命运太悲惨了,如果不发生那些事,祥子生活就幸福啦”。对于主人公祥子的理解如此简单平面,自然无法理解小说的真正价值。为了让学生能把《骆驼祥子》“读进去”又能“读出来”,我们可以运用“二次开发”的手段,让经典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一、补充和体验式开发,让个体的人成为社会的人
《骆驼祥子》中,祥子是一个人力车夫,他所生活的二十世纪的北京城——那窄小幽深的胡同、那肮脏贫穷破败的大杂院、甚至那爽利泼辣的京味儿都成了渐渐消逝的风景,这些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产生代入感而形成阅读隔膜。补充相关背景资料,适当呈现老北京的图片、影片,借助小说的插图,或者展现一些其他艺术形式如歌剧、话剧等,形成让学生可感可知的情境,是在阅读初期打破阅读隔膜的好方法。
情境的形成也使得学生对祥子的认知不局限于一个个体,而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中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祥子的人生与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命运会被这些联系左右,他的性格也在这些联系中发生着变化。在学生自读《骆驼祥子》的过程中,指导他们为祥子设计名片、人物档案、百度百科词条,试着画出祥子的社会关系图,将与祥子有关的人物、祥子经历的事件、能体现人物特征的语言等也在图中记录下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祥子的朋友圈和聊天记录。这样的设计先让学生进入书中的生活进行体验,再让学生用今天的生活经验对祥子的生活进行“同理性”体验,便于学生从社会的角度着眼,从而对祥子的人生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这种体验式的二次开发,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地打破与经典的隔膜,对人物的命运多一些感同身受的体悟。将个体的人放在社会中来看,也为后期思考达到一定广度和深度奠定了基础。
二、追寻和探究式开发,让平面的人成为立体的人
初中阶段的孩子们对社会、人生还缺乏理性的认识,这使得他们读完名著后,会习惯用标签来定义人物。如何将学生认知里这种平面的、静态的、标签式的人变为立体的、动态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需要教者带领着学生对人物形象及悲剧意义展开追寻和探究。用批注、拟回目名等方式深入文本,对精彩文段进行细读品味,对前呼后应的情节进行比照分析,这样追寻式和探究式的二次开发,让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也让学生对悲剧形成的原因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一)圈点批注、拟标题或回目名,是让学生自主深入文本的有效方式。读名著首先是以学生为主体,圈点批注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让学生更有效地亲近文本。《骆驼祥子》的圈点,可以勾画小说的重点、难点、疑点,比如表达作者态度的词句、祥子心理产生变化的文段、体现京味儿的描写等等。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着手,也可以对隐性情节展开联想、想象,比如作品对祥子乡下的生活以及他的理想生活只是一笔带过,将祥子乡下的生活进行想象,就会理解祥子的保守就带有来自乡村的小农意识,而想象其理想生活,则能与他梦想破灭后迅速走向堕落与毁灭形成对比,更见悲剧之悲。阅读时即时生发的心得体会、见解认识等也可以及时记录。在读后对圈点批画处回味咀嚼,也是对名著本身选择梳理、去粗存精的过程。
中国古典小说多有回目名,回目名往往会概括该章节的主要人物与情节。《骆驼祥子》是白话小说,以数字标章节,如果给每个章节加上回目名,这不仅可以高度凝练地概括情节,也能把握人物命运的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进一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学生在指导下能写出这样的回目名:第一节,一无所有进城谋生,三年艰苦买车圆梦;第二节,怀侥幸祥子出城,遇危险乱兵抢车;第三节,牵骆驼星夜逃亡,卖牲畜清晨回家……当然如果拟回目名有难度,也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如:第一节,进城买车;第二节,意外丢车;第三节,卖骆驼……
(二)对关键词句、精彩语段细读品味,可以感知语言的精细微妙,挖掘语言的丰富内涵,更细致地把握人物情感的变化,贴合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教学中,围绕“骆驼”这个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祥子是个车夫,为什么小说题目不是《车夫祥子》而是《骆驼祥子》呢?
学生的回答围绕这样几点:1.因为丢了车却牵回三匹骆驼的奇遇,祥子有了骆驼这个外号。2.祥子和骆驼一样沉默寡言、吃苦耐劳、不大合群,干活倔强。学生的这一认知就是静态的标签式的,于是,我引导学生从相关词句中体会:人们称祥子为骆驼时都是什么态度?(屏显)
a.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
b.有的就说:祥子,骆驼,你这差事美呀!足吃一天,伺候着老爷小姐!
c.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罵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你他妈的看齐!
当学生把自己代入人物中,喊出“骆驼”这个词时,他们就能体会出“骆驼”这个词象征着低下的、得不到尊重的地位。
继续进行追问:当祥子成为骆驼祥子后,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屏显) a.自从一到城里来,他就是祥子,仿佛根本没有个姓;如今,骆驼摆在祥子之上,就更没有人关心他到底姓什么了。
b.一来二去的骆驼祥子的名誉远不及单是祥子的时候了。
这时,学生就能体会到“骆驼祥子”这个称呼,不仅是因为他牵回骆驼的奇遇,也不仅体现他吃苦耐劳沉默寡言不大合群干活倔强的性格,更象征着祥子在那个社会低下的地位,以及他每况愈下的生活状态。
(三)对前呼后应的情节进行搜寻比照,可以观察到人物最本质的变化,深刻认识到悲剧形成的原因。《骆驼祥子》是一个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教学中我让学生将“有价值的祥子”和“被毁灭的祥子”进行比较,可以看到祥子的人生的悲剧不仅在于车的失去和身体的垮掉,而是在于理想的破灭、美德的丢失和人性的堕落;搜寻祥子从“有价值”到“被毁灭”之间苦苦挣扎的那些情节,感受祥子的堕落是个复杂的过程,认识祥子的悲剧几乎是以他个人的奋斗无法改变的命运;提出“谁该为祥子的悲剧买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祥子悲剧的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深刻挖掘出祥子悲剧的原因——既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那个旧社会的黑暗混乱、法治缺失、自私冷漠使得祥子这样的人无法按自己可怜的愿望安稳地活下去;而祥子自身性格的木讷保守、眼光的狭隘短浅和学习能力的缺失,也使他在接二连三的打击后,没有爬出来的智慧和勇气,最终只能滑向堕落的深渊。
三、联动和生成式开发,让作者笔下的人成为读者生命中的人
高尔基说:“读书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对于人的生活、生存、生命状态的展现或者在艺术风格上的某种突破,还在于它在刻画人性的同时,还蕴藏着人生的智慧。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最终的目的应当是将这种智慧内化,让作者笔下的人,成为读者生命中的人。读《骆驼祥子》,仅仅了解祥子的悲剧,甚至能认识到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都是不够的。我们今天也许不会再像祥子那样从事拉车的工作,所处的时代也不像祥子那个黑暗的时代,但完全有可能像祥子一样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也有可能像祥子一样努力奋斗过却还是一无所有,如何避免我们像祥子一样滑向堕落的深渊呢?因此,我们从祥子的失败中,应该学会反思自身的局限性,提升应对苦难的智慧,形成自身的生命力量。
联动式二次开发,是指在阅读经典名著后,将其他相似的作品或人物与之进行联动比较,分析归纳,从相似的人生不同的选择中,更为客观、更为全面地认识作品、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例如:
(一)同一作品中相似命运人物的联动比较和品性再挖掘。《骆驼祥子》中着重刻画的洋车夫有祥子、二强子、老马,他们都曾是有车一族,又都最终失去了车。黑暗的社会注定了他们人生的悲剧,但老马始终保留着一份人性的善良,在受到失去孙子这样残酷打击的时候还能“和气可爱”,至少为他的孙子小马带来温暖;二强子完全活成“人间走兽”,他的人性是泯灭的,他被苦难折磨的时候,想到的是用酒精麻痹自己,把苦难转移给身边的人。再如高妈,也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压迫着的人,也有着悲惨的命运,可她不仅保留着自己的尊严和善良,还能努力地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祥子为什么没有成为老马和高妈,却离野兽一样的二强子越来越近呢?从这样的比较里,学生可以思考的不仅是为什么祥子活成了悲剧,还可以思考应该努力活成一个怎样的人。
(二)不同作品中相似命运人物的联动比较和价值再认知。经典文学作品中不乏小人物的形象,如杨绛《老王》中的老王,鲁迅《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阿长,余华《活着》里的富贵,他们在苦难的人生中或悄无声息地死去,他们卑微而闪光的生命让生者怀念与愧怍;或坚强地活着,忍受着世间的幸福和苦难。祥子与他们一样,来世间走了一遭,祥子为世界留下什么了呢?我们活着,能留下什么呢?这样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价值再认知的过程。
(三)作品与作品的联动比较与命运再探求。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联动比较,比如读老舍的《月牙儿》《四世同堂》,可以感知老舍的艺术风格,体会他对这片土地上挣扎与奋斗的人们的深深的悲悯;同一时代不同类型作品的联动比较,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则可以让我们领略那个时代不同阶层的生活风貌,从历史的角度洞察人生;不同时代同类型作品的联动比较,如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阿耐的《大江东去》等,可以形成一个“小人物的奋斗”专题阅读群,以时代的变与价值的不变来探求生命的意义。
生成式二次开发,是指让学生将自己生成的感悟、体会、思考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续写祥子的故事,给祥子作小传,写一首鼓励祥子的诗,写一篇小论文……这些经由深思熟虑、思维碰撞后的作品,必将包含着生命的智慧,给人生以启迪。
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骆驼祥子》一课的二次开发教学,其实就是对名著进行再次加工,让名著离学生更近,让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活,用生命焕发的激情去照亮百舸争渡的航程。
参考文献:
[1]陆冰雨.《骆驼祥子》主人公的精神变化[J].文学教育(下).2018(1)
[2]汪新爱.圈点批注,读好名著的关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3]溫左琴.文本细读解《骆驼祥子》[J].名作欣赏.2017(3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文本细读理论下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二次开发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D/2018/02/37)
《骆驼祥子》是一部反映上世纪二十年代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的经典名著,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由于主人公祥子的命运极具悲剧性,故事的背景距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学生初读此书的热情普遍不高。不少同学表示“看不下去”“看不懂”,能坚持看下去的同学谈及此书也多是说小说“就是讲了祥子三起三落的故事”,认为“祥子的命运太悲惨了,如果不发生那些事,祥子生活就幸福啦”。对于主人公祥子的理解如此简单平面,自然无法理解小说的真正价值。为了让学生能把《骆驼祥子》“读进去”又能“读出来”,我们可以运用“二次开发”的手段,让经典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一、补充和体验式开发,让个体的人成为社会的人
《骆驼祥子》中,祥子是一个人力车夫,他所生活的二十世纪的北京城——那窄小幽深的胡同、那肮脏贫穷破败的大杂院、甚至那爽利泼辣的京味儿都成了渐渐消逝的风景,这些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产生代入感而形成阅读隔膜。补充相关背景资料,适当呈现老北京的图片、影片,借助小说的插图,或者展现一些其他艺术形式如歌剧、话剧等,形成让学生可感可知的情境,是在阅读初期打破阅读隔膜的好方法。
情境的形成也使得学生对祥子的认知不局限于一个个体,而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中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祥子的人生与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命运会被这些联系左右,他的性格也在这些联系中发生着变化。在学生自读《骆驼祥子》的过程中,指导他们为祥子设计名片、人物档案、百度百科词条,试着画出祥子的社会关系图,将与祥子有关的人物、祥子经历的事件、能体现人物特征的语言等也在图中记录下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祥子的朋友圈和聊天记录。这样的设计先让学生进入书中的生活进行体验,再让学生用今天的生活经验对祥子的生活进行“同理性”体验,便于学生从社会的角度着眼,从而对祥子的人生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这种体验式的二次开发,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地打破与经典的隔膜,对人物的命运多一些感同身受的体悟。将个体的人放在社会中来看,也为后期思考达到一定广度和深度奠定了基础。
二、追寻和探究式开发,让平面的人成为立体的人
初中阶段的孩子们对社会、人生还缺乏理性的认识,这使得他们读完名著后,会习惯用标签来定义人物。如何将学生认知里这种平面的、静态的、标签式的人变为立体的、动态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需要教者带领着学生对人物形象及悲剧意义展开追寻和探究。用批注、拟回目名等方式深入文本,对精彩文段进行细读品味,对前呼后应的情节进行比照分析,这样追寻式和探究式的二次开发,让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也让学生对悲剧形成的原因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一)圈点批注、拟标题或回目名,是让学生自主深入文本的有效方式。读名著首先是以学生为主体,圈点批注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让学生更有效地亲近文本。《骆驼祥子》的圈点,可以勾画小说的重点、难点、疑点,比如表达作者态度的词句、祥子心理产生变化的文段、体现京味儿的描写等等。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着手,也可以对隐性情节展开联想、想象,比如作品对祥子乡下的生活以及他的理想生活只是一笔带过,将祥子乡下的生活进行想象,就会理解祥子的保守就带有来自乡村的小农意识,而想象其理想生活,则能与他梦想破灭后迅速走向堕落与毁灭形成对比,更见悲剧之悲。阅读时即时生发的心得体会、见解认识等也可以及时记录。在读后对圈点批画处回味咀嚼,也是对名著本身选择梳理、去粗存精的过程。
中国古典小说多有回目名,回目名往往会概括该章节的主要人物与情节。《骆驼祥子》是白话小说,以数字标章节,如果给每个章节加上回目名,这不仅可以高度凝练地概括情节,也能把握人物命运的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进一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学生在指导下能写出这样的回目名:第一节,一无所有进城谋生,三年艰苦买车圆梦;第二节,怀侥幸祥子出城,遇危险乱兵抢车;第三节,牵骆驼星夜逃亡,卖牲畜清晨回家……当然如果拟回目名有难度,也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如:第一节,进城买车;第二节,意外丢车;第三节,卖骆驼……
(二)对关键词句、精彩语段细读品味,可以感知语言的精细微妙,挖掘语言的丰富内涵,更细致地把握人物情感的变化,贴合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教学中,围绕“骆驼”这个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祥子是个车夫,为什么小说题目不是《车夫祥子》而是《骆驼祥子》呢?
学生的回答围绕这样几点:1.因为丢了车却牵回三匹骆驼的奇遇,祥子有了骆驼这个外号。2.祥子和骆驼一样沉默寡言、吃苦耐劳、不大合群,干活倔强。学生的这一认知就是静态的标签式的,于是,我引导学生从相关词句中体会:人们称祥子为骆驼时都是什么态度?(屏显)
a.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
b.有的就说:祥子,骆驼,你这差事美呀!足吃一天,伺候着老爷小姐!
c.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罵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你他妈的看齐!
当学生把自己代入人物中,喊出“骆驼”这个词时,他们就能体会出“骆驼”这个词象征着低下的、得不到尊重的地位。
继续进行追问:当祥子成为骆驼祥子后,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屏显) a.自从一到城里来,他就是祥子,仿佛根本没有个姓;如今,骆驼摆在祥子之上,就更没有人关心他到底姓什么了。
b.一来二去的骆驼祥子的名誉远不及单是祥子的时候了。
这时,学生就能体会到“骆驼祥子”这个称呼,不仅是因为他牵回骆驼的奇遇,也不仅体现他吃苦耐劳沉默寡言不大合群干活倔强的性格,更象征着祥子在那个社会低下的地位,以及他每况愈下的生活状态。
(三)对前呼后应的情节进行搜寻比照,可以观察到人物最本质的变化,深刻认识到悲剧形成的原因。《骆驼祥子》是一个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教学中我让学生将“有价值的祥子”和“被毁灭的祥子”进行比较,可以看到祥子的人生的悲剧不仅在于车的失去和身体的垮掉,而是在于理想的破灭、美德的丢失和人性的堕落;搜寻祥子从“有价值”到“被毁灭”之间苦苦挣扎的那些情节,感受祥子的堕落是个复杂的过程,认识祥子的悲剧几乎是以他个人的奋斗无法改变的命运;提出“谁该为祥子的悲剧买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祥子悲剧的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深刻挖掘出祥子悲剧的原因——既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那个旧社会的黑暗混乱、法治缺失、自私冷漠使得祥子这样的人无法按自己可怜的愿望安稳地活下去;而祥子自身性格的木讷保守、眼光的狭隘短浅和学习能力的缺失,也使他在接二连三的打击后,没有爬出来的智慧和勇气,最终只能滑向堕落的深渊。
三、联动和生成式开发,让作者笔下的人成为读者生命中的人
高尔基说:“读书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对于人的生活、生存、生命状态的展现或者在艺术风格上的某种突破,还在于它在刻画人性的同时,还蕴藏着人生的智慧。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最终的目的应当是将这种智慧内化,让作者笔下的人,成为读者生命中的人。读《骆驼祥子》,仅仅了解祥子的悲剧,甚至能认识到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都是不够的。我们今天也许不会再像祥子那样从事拉车的工作,所处的时代也不像祥子那个黑暗的时代,但完全有可能像祥子一样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也有可能像祥子一样努力奋斗过却还是一无所有,如何避免我们像祥子一样滑向堕落的深渊呢?因此,我们从祥子的失败中,应该学会反思自身的局限性,提升应对苦难的智慧,形成自身的生命力量。
联动式二次开发,是指在阅读经典名著后,将其他相似的作品或人物与之进行联动比较,分析归纳,从相似的人生不同的选择中,更为客观、更为全面地认识作品、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例如:
(一)同一作品中相似命运人物的联动比较和品性再挖掘。《骆驼祥子》中着重刻画的洋车夫有祥子、二强子、老马,他们都曾是有车一族,又都最终失去了车。黑暗的社会注定了他们人生的悲剧,但老马始终保留着一份人性的善良,在受到失去孙子这样残酷打击的时候还能“和气可爱”,至少为他的孙子小马带来温暖;二强子完全活成“人间走兽”,他的人性是泯灭的,他被苦难折磨的时候,想到的是用酒精麻痹自己,把苦难转移给身边的人。再如高妈,也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压迫着的人,也有着悲惨的命运,可她不仅保留着自己的尊严和善良,还能努力地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祥子为什么没有成为老马和高妈,却离野兽一样的二强子越来越近呢?从这样的比较里,学生可以思考的不仅是为什么祥子活成了悲剧,还可以思考应该努力活成一个怎样的人。
(二)不同作品中相似命运人物的联动比较和价值再认知。经典文学作品中不乏小人物的形象,如杨绛《老王》中的老王,鲁迅《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阿长,余华《活着》里的富贵,他们在苦难的人生中或悄无声息地死去,他们卑微而闪光的生命让生者怀念与愧怍;或坚强地活着,忍受着世间的幸福和苦难。祥子与他们一样,来世间走了一遭,祥子为世界留下什么了呢?我们活着,能留下什么呢?这样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价值再认知的过程。
(三)作品与作品的联动比较与命运再探求。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联动比较,比如读老舍的《月牙儿》《四世同堂》,可以感知老舍的艺术风格,体会他对这片土地上挣扎与奋斗的人们的深深的悲悯;同一时代不同类型作品的联动比较,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则可以让我们领略那个时代不同阶层的生活风貌,从历史的角度洞察人生;不同时代同类型作品的联动比较,如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阿耐的《大江东去》等,可以形成一个“小人物的奋斗”专题阅读群,以时代的变与价值的不变来探求生命的意义。
生成式二次开发,是指让学生将自己生成的感悟、体会、思考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续写祥子的故事,给祥子作小传,写一首鼓励祥子的诗,写一篇小论文……这些经由深思熟虑、思维碰撞后的作品,必将包含着生命的智慧,给人生以启迪。
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骆驼祥子》一课的二次开发教学,其实就是对名著进行再次加工,让名著离学生更近,让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活,用生命焕发的激情去照亮百舸争渡的航程。
参考文献:
[1]陆冰雨.《骆驼祥子》主人公的精神变化[J].文学教育(下).2018(1)
[2]汪新爱.圈点批注,读好名著的关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3]溫左琴.文本细读解《骆驼祥子》[J].名作欣赏.2017(3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文本细读理论下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二次开发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D/2018/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