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当前志愿服务平台现状,阐释了互联网时代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志愿服务平台建设与实现过程中的问题与障碍,并在以下三方面进行相关探索:构建志愿服务资源共享数据库、建设一站式志愿服务平台、完善志愿服务平台的维护与监控。
关键词:志愿服务平台;志愿服务活动;信息不对称;“互联网+”
志愿服务是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时间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务工作。社会的进步需要群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志愿服务号召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志愿者的主力军是青年大学生,然而如今大学生普遍存在对国家国情不了解、缺乏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问题,志愿服务便可以为志愿者提供了解和学习我国基层民生、国情大体的机会,通过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帮助志愿者丰富个人经历,也能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一、志愿服务及志愿服务平台的现状
(一)志愿服务现状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强调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四川省省委书记彭清华也在主题为“新时代四川的使命和任务”的形势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志愿服务要探索建立志愿者服务常态化、个性机制化,让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由此可见,志愿服务已然成为社会一大热点问题。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志愿服务项目走向国际,服务对象从特殊群体扩大到社区居民,服务范围从基础服务逐渐扩大到专业服务领域。并且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志愿服务社会参与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志愿者队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且创造了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然而服务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存在志愿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而由于网络技术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为“互联网+”与志愿服务的结合提供了新思路。“互联网+”与志愿服务的结合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不仅使得志愿服务的工作更加高效,而且助推志愿服务事业走向常态化和专业化[1]道路。
(二)志愿服务平台的现状
基于参与者无法准确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导致后期活动开展困难、因缺乏官方渠道使得活动宣传力度不够而让志愿者无法及时自主报名等问题,建立志愿服务交互式信息化平台是改善志愿信息管理最有效的方式[2]。在如今广泛使用大数据的时代,我国各省市开始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通过安全合规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发展。但由于各地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志愿服务平台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现有的网络平台和应用程序大多数把重心放在志愿者报名信息的收录以及志愿服务活动招募上,缺少对志愿者的专业化分类管理以及双向评估板块。这使该人群始终无法正面了解到专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信息以及注意事项,也无法正确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参加志愿活动,导致部分志愿者与志愿服务活动出现服务不精准,信息不对称现象。志愿服务平台的建立只是推进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初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尚需解决,为了使得志愿服务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我们还应该继续做出更多的尝试,让志愿服务可以融入社会,融入到市民生活当中。
二、志愿服务平台建设与实现过程中的问题与障碍
(一)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不完善
需求供给对接机制的不完善,是我国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巨大阻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志愿服务也在不断发展中,尤其是当今社会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网络志愿都更加重视,这促进了网络平台的发展[3],大量的志愿服务平台随之产生。志愿服务平台数量的急剧增多,一方面导致志愿者供给呈现分散化趋势,志愿者流动性过大,不利于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同时由于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随机性过强,不利于志愿者专业化的培养。另一方面因为志愿服务平台过多,志愿服务信息碎片化,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无法得到广泛且有效的關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志愿服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质志愿服务平台的匮乏
1.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布的局限性
平台的招募信息只针对于该平台的使用用户,传播范围和力度有一定的局限,导致有意愿的志愿者无法在招募的第一时间获取志愿者招募信息,从而错过参与机会。对活动组织方而言,有限的宣传渠道,可能导致其不能及时招募满一定数量且符合要求的志愿者,使后续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不便性[4]。
2.平台现有模块及功能不完善
我国现有志愿服务平台,绝大多数仅用于志愿者招募,不存在其他版块的设计,因而其作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志愿服务的范围与数量逐步扩大,现有志愿服务平台无法满足当今志愿服务多样化,志愿者专业化,志愿服务信息量大的特征,因此,志愿服务平台还应在志愿者培训、志愿者管理、数据统计分析、资源共享、双向评价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完善,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
(三)缺乏有效的平台安全监控系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带来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为现代社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不确定性、不可知性等。当大数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驱动力时,不同于传统网络信息安全战逐步打响。作为志愿服务类平台,目前缺乏一定的平台安全监控系统以确保平台用户的网络信息安全。为使平台用户的利益不受不法分子的利用,必须要建立有效的安全监控系统防止用户信息的泄露与破坏。
三、完善志愿服务平台的建议
(一)建立志愿服务资源共享数据库
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建立志愿服务资源共享数据库。将专业化志愿者与专项志愿服务进行匹配,促进平台间资源的相互联系,彻底从源头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使不同的志愿服务借助共享数据库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3],达到整合资源、深度交互、创新发展的目的。 (二)建设一站式志愿服务平台
打造一个集志愿者管理系统、服务需求管理系统两个模块于一体的一站式志愿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提升志愿服务对接的效率。
1.志愿者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志愿者注册、专业化培训、活动报名、评价与奖惩。志愿者通过实名注册成为注册志愿者,选择自己的服务专业分类并接受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后期通过专业培训考核后,平台工作人员将志愿者信息正式录入志愿服务资源共享数据库。在志愿者结束志愿活动后,可在平台中查询到相应的服务评分,以该评分及累计服务时长为标准,对注册志愿者进行等级排序,该等级可作为优先参与下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的条件及后期对志愿者奖惩的依据。
2.服务需求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志愿者招募、志愿者评分及志愿项目考核。志愿服务的科学化开展离不开有效的指导、监督、评估、考核等保障工作[1],平台应配有专业督导小组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事前指导和事中监督,同时有第三方专业评估小组对活动进行事后评估,以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三)完善志愿服务平台的维护与监控
现有志愿服务平台缺乏有力的监督与控制措施,为确保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平台应该在两方面对现有组织架构进行完善:第一,注重线上线下的衔接。线上服务平台与线下活动圈是一种循环关系,线上平台建设与线下组织建设不应该出现脱节现象。第二,完善平台自身营运管理模式,明确责任划分,重点解决平台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不精准等问题。如对评分等级低下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整改、对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强制撤销处理、对低等级志愿者进行二次专业培训、优化系统解决服务不精准问题、定时维护平台信息库确保网络安全等。
四、结论
依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志愿服务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现在志愿服务多元化、信息碎片化的现状,因此需要建立志愿服务交互式信息化平台来提高信息管理工作效率,这种新型志愿资源统筹方式满足了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项目化及制度化发展的需要,通过构建志愿服务平台,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将有限的志愿服务资源最大化利用,有利于志愿服务的发展从片面到全面,从供需不均衡走向供需均衡,从笼统服务到专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漆依林.互联网+志愿服务: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模式研究[J].青年發展论坛,2019,29(4):34-42.
[2] 杨雨,卢邦,鄢鑫,王劲松.“互联网+”环境下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18,v.31(01):20-23.
[3]薄海民,高艳."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建设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32):81-82.
[4]任天爱,叶瑜敏,赵昱,等.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建设问题及建议——以上海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4):1-2.
作者简介:
万燕(1999—),女,汉族,四川成都市人,西华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志愿服务。
王昕玥(199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华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志愿服务。
姜桃(1999—),男,四川省泸县人,西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志愿服务。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1910623062
关键词:志愿服务平台;志愿服务活动;信息不对称;“互联网+”
志愿服务是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时间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务工作。社会的进步需要群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志愿服务号召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志愿者的主力军是青年大学生,然而如今大学生普遍存在对国家国情不了解、缺乏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问题,志愿服务便可以为志愿者提供了解和学习我国基层民生、国情大体的机会,通过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帮助志愿者丰富个人经历,也能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一、志愿服务及志愿服务平台的现状
(一)志愿服务现状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强调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四川省省委书记彭清华也在主题为“新时代四川的使命和任务”的形势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志愿服务要探索建立志愿者服务常态化、个性机制化,让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由此可见,志愿服务已然成为社会一大热点问题。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志愿服务项目走向国际,服务对象从特殊群体扩大到社区居民,服务范围从基础服务逐渐扩大到专业服务领域。并且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志愿服务社会参与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志愿者队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且创造了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然而服务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存在志愿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而由于网络技术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为“互联网+”与志愿服务的结合提供了新思路。“互联网+”与志愿服务的结合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不仅使得志愿服务的工作更加高效,而且助推志愿服务事业走向常态化和专业化[1]道路。
(二)志愿服务平台的现状
基于参与者无法准确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导致后期活动开展困难、因缺乏官方渠道使得活动宣传力度不够而让志愿者无法及时自主报名等问题,建立志愿服务交互式信息化平台是改善志愿信息管理最有效的方式[2]。在如今广泛使用大数据的时代,我国各省市开始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通过安全合规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发展。但由于各地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志愿服务平台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现有的网络平台和应用程序大多数把重心放在志愿者报名信息的收录以及志愿服务活动招募上,缺少对志愿者的专业化分类管理以及双向评估板块。这使该人群始终无法正面了解到专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信息以及注意事项,也无法正确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参加志愿活动,导致部分志愿者与志愿服务活动出现服务不精准,信息不对称现象。志愿服务平台的建立只是推进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初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尚需解决,为了使得志愿服务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我们还应该继续做出更多的尝试,让志愿服务可以融入社会,融入到市民生活当中。
二、志愿服务平台建设与实现过程中的问题与障碍
(一)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不完善
需求供给对接机制的不完善,是我国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巨大阻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志愿服务也在不断发展中,尤其是当今社会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网络志愿都更加重视,这促进了网络平台的发展[3],大量的志愿服务平台随之产生。志愿服务平台数量的急剧增多,一方面导致志愿者供给呈现分散化趋势,志愿者流动性过大,不利于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同时由于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随机性过强,不利于志愿者专业化的培养。另一方面因为志愿服务平台过多,志愿服务信息碎片化,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无法得到广泛且有效的關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志愿服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质志愿服务平台的匮乏
1.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布的局限性
平台的招募信息只针对于该平台的使用用户,传播范围和力度有一定的局限,导致有意愿的志愿者无法在招募的第一时间获取志愿者招募信息,从而错过参与机会。对活动组织方而言,有限的宣传渠道,可能导致其不能及时招募满一定数量且符合要求的志愿者,使后续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不便性[4]。
2.平台现有模块及功能不完善
我国现有志愿服务平台,绝大多数仅用于志愿者招募,不存在其他版块的设计,因而其作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志愿服务的范围与数量逐步扩大,现有志愿服务平台无法满足当今志愿服务多样化,志愿者专业化,志愿服务信息量大的特征,因此,志愿服务平台还应在志愿者培训、志愿者管理、数据统计分析、资源共享、双向评价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完善,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
(三)缺乏有效的平台安全监控系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带来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为现代社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不确定性、不可知性等。当大数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驱动力时,不同于传统网络信息安全战逐步打响。作为志愿服务类平台,目前缺乏一定的平台安全监控系统以确保平台用户的网络信息安全。为使平台用户的利益不受不法分子的利用,必须要建立有效的安全监控系统防止用户信息的泄露与破坏。
三、完善志愿服务平台的建议
(一)建立志愿服务资源共享数据库
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建立志愿服务资源共享数据库。将专业化志愿者与专项志愿服务进行匹配,促进平台间资源的相互联系,彻底从源头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使不同的志愿服务借助共享数据库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3],达到整合资源、深度交互、创新发展的目的。 (二)建设一站式志愿服务平台
打造一个集志愿者管理系统、服务需求管理系统两个模块于一体的一站式志愿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提升志愿服务对接的效率。
1.志愿者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志愿者注册、专业化培训、活动报名、评价与奖惩。志愿者通过实名注册成为注册志愿者,选择自己的服务专业分类并接受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后期通过专业培训考核后,平台工作人员将志愿者信息正式录入志愿服务资源共享数据库。在志愿者结束志愿活动后,可在平台中查询到相应的服务评分,以该评分及累计服务时长为标准,对注册志愿者进行等级排序,该等级可作为优先参与下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的条件及后期对志愿者奖惩的依据。
2.服务需求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志愿者招募、志愿者评分及志愿项目考核。志愿服务的科学化开展离不开有效的指导、监督、评估、考核等保障工作[1],平台应配有专业督导小组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事前指导和事中监督,同时有第三方专业评估小组对活动进行事后评估,以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三)完善志愿服务平台的维护与监控
现有志愿服务平台缺乏有力的监督与控制措施,为确保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平台应该在两方面对现有组织架构进行完善:第一,注重线上线下的衔接。线上服务平台与线下活动圈是一种循环关系,线上平台建设与线下组织建设不应该出现脱节现象。第二,完善平台自身营运管理模式,明确责任划分,重点解决平台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不精准等问题。如对评分等级低下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整改、对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强制撤销处理、对低等级志愿者进行二次专业培训、优化系统解决服务不精准问题、定时维护平台信息库确保网络安全等。
四、结论
依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志愿服务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现在志愿服务多元化、信息碎片化的现状,因此需要建立志愿服务交互式信息化平台来提高信息管理工作效率,这种新型志愿资源统筹方式满足了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项目化及制度化发展的需要,通过构建志愿服务平台,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将有限的志愿服务资源最大化利用,有利于志愿服务的发展从片面到全面,从供需不均衡走向供需均衡,从笼统服务到专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漆依林.互联网+志愿服务: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模式研究[J].青年發展论坛,2019,29(4):34-42.
[2] 杨雨,卢邦,鄢鑫,王劲松.“互联网+”环境下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18,v.31(01):20-23.
[3]薄海民,高艳."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建设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32):81-82.
[4]任天爱,叶瑜敏,赵昱,等.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建设问题及建议——以上海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4):1-2.
作者简介:
万燕(1999—),女,汉族,四川成都市人,西华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志愿服务。
王昕玥(199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华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志愿服务。
姜桃(1999—),男,四川省泸县人,西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志愿服务。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191062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