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产业集群背景,分析高职院校“双主体”合作办学背景,阐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及职业教育集团,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生产性”实训、“企业大学”为特色的“双主体”合作办学建设内容及主要成效。
【关键词】产业集群 高职院校 “双主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97-02
一、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双主体”合作办学背景分析
(一)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发展。国务院2014年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职业院校要“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策大力支持、推动建立行业引领、适应产业对接的职业教育新机制。
(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产业集群主要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相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产业集群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有组织形式,在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发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预计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对轨道交通装备的需求为1万亿,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新增技能人才20万人。国内轨道交通产业处于大发展时期,“一带一路”建设也为轨道交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了契机。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将继续延续轨道交通产业技能人才需求的高速增长势头。
(三)产业集群发展有力推动校企合作办学。产业集群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依托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建立了“共建、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与区域产业集群紧密对接,学校以产业集群人才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完善专业设置,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提炼专业群特色,打造精品专业与教学资源,快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双主体”合作办学建设内容
(一)推进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建设。校企深度合作,依托产业集群职教集团平台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三层组织构架,具体包括:(1)决策层:理事长、副理事长、集团理事及秘书处;(2)策划层: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工作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等;(3)执行层:成员单位、股份制(项目制)等虚拟企业。
进一步完善日常运作、对话协作、运行驱动等常态化运行机制。一是协调统一的日常运作机制。制定《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校企合作师资培训制度》等制度和办法。二是畅通高效的对话协作机制。搭建校企协作网络平台,建立和实施《校企对话协作制度与信息交流反馈制度》等制度。经常性开展校企互动互访,及时对接校企双方的有效需求,实现校企间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信息互通。三是合作共赢的运行驱动机制。以政策引导、成果与资源共享为校企合作的基本驱动力,制定并实施《校内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等由企业、院校等多方驱动的激励政策和制度。
(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及优化配置。搭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企间文化理念、教学资源、实习实训资源、人力资源、研发资源、就业岗位资源等高度共建共享。
校企合作开发轨道交通装备运用类专业、制造类专业、信息控制类专业三大类教学资源。依托合作企业支持新建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中心以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享人力资源,实施学院主体专业“校内名师+企业专家”的双带头人制度。在企业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在校建立企业大师访问工作站。校企共同培养,打造“工(工程)学(教学)并重”的专业师资团队。
(三)形成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
1.形成专业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校企双方根据集群企业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增设专业课程、强化专业技能,促使学生掌握今后工作岗位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形成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长效机制。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的管理办法,通过校企合作会谈、收集企业反馈信息、评估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并提供课程改革建设的依据和建议,保证学校各主体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开发及专业能力考试标准开发均与企业合作完成。
3.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1)创新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专业大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轨道交通装备工艺研发类专业为“任务实施式”教学模式;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类专业为“车间式”教学模式;建轨道交通装备运营管理类专业为“服务式”教学模式;建轨道交通装备信息管理类专业为“公司式”教学模式。(2)创建真实设备真实工作任务的职业环境。以产业集群和职教集团为依托,引进集群企业到学校建设“校中厂”,将专业开办到企业建设“厂中校”,将“专业+公司(车间、项目、服务)”的教学环境模式推广到所有专业。(3)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满足集群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积极联系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方案、课程标准,共同授课、共同育人。
三、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双主体”合作办学实践成效
(一)共生共赢的合作机制体制创新突破。近年来,职教集团始终坚持以沟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宗旨,在决策层、组织协调层、专业实施层的三级组织架构基础上,创新了日常运作、对话协作、运行驱动三大长效高效运行机制。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为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共建共享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化开放。具体如下:
1.依托集群,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集团职业院校和集群骨干企业的资源优势,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其中专业课程资源48门,专业教材资源70本,专业教学资源库21个,建成国家应用电子专业教学资源,在建国家电气铁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国家教学资源数据平台等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培训与社会服务。
2.依托集群,实训资源共建共享。一是建成由产业集群企业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中心13个。此外,建成共享型实训基地59个,如电力机车模拟操纵仿真系统,苏州博众精工向学校捐赠价值300多万元的设备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二是新建成长沙南站、广州动车段等8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校内主体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需求。同时,按照相关管理办法的要求面向企业和社会共享。
3.依托集群,师资共培共享。一是建成262人动态兼师库。将专业教学与工程实际、与企业文化进行紧密地衔接。二是建成10个教师工作站。依托教师企业工作站,组织教师脱产培训、下企业现场培训及挂职锻炼。三是建立企业大师访问工作站35个。产业集群企业专家与技术人员定期来校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形成校企之间的“双向挂职”模式。
(三)“双向双主体”人才培养形式多样。以校企双方为管理主体和育人主体,通过订单式培养、工学并重等多种形式,打造“六个共同”人才培养新举措,即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共同实施教学实训项目,共同落实学生实习与就业,形成专业建设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校企合作双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主动出击,积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联系校企订单合作培养事宜。近三年学校先后与全国各铁路局、地铁公司等企业开办订单班共计148个,订单学生达6000余人。
2.“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学校与苏州博众精工有限公司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组建“基层管理干部后备班”,公司指派专人进行实践教学,推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在校生即为企业的“准员工”,享受企业奖学金和年终分红等企业基本福利待遇。
(四)共建企业大学提升教学培训能力。2012年,学校与职教集团中的最大企业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共建现代企业大学——南车大学,并依托南车大学创新了企业人才培训体制机制,创新了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办学新思路。近两年,学校为中国中车、株机公司、时代集团等企业举办培训项目150余个,培训各工种员工约23000人,进行了各种工种的技能等级鉴定超过30000人次。學校由开始承接企业一般的员工技能培训班、技术培训班到基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的管理培训和文化培训,培训质量和培训层次进一步提升。
四、思考与体会
第一,创新体制机制,以职教集团为支撑、以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是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的有效途径。校企“双主体”在合作办学中,将实现办学理念,办学机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创新与融合。企业大学有效破解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水平不高的难题,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学培训业务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二,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的内涵。一是加强专业群设置和产业集群的有效对接;二是加强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有效对接;三是加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四是加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五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有效对接。以项目合作和专业群建设为纽带,以“共建共享、共生共赢”为原则,建成“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有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有特色,校企合作项目有影响”的“多方位、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赵霞.基于产业集群下的“深层次、宽口径”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5(3)
[2]鲁朝云,邓志虹.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高职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研究——以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为例”(15YBA2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毛 亮(1983— ),男,江苏阜宁人,硕士,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责编 卢 雯)
【关键词】产业集群 高职院校 “双主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97-02
一、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双主体”合作办学背景分析
(一)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发展。国务院2014年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职业院校要“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策大力支持、推动建立行业引领、适应产业对接的职业教育新机制。
(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产业集群主要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相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产业集群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有组织形式,在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发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预计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对轨道交通装备的需求为1万亿,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新增技能人才20万人。国内轨道交通产业处于大发展时期,“一带一路”建设也为轨道交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了契机。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将继续延续轨道交通产业技能人才需求的高速增长势头。
(三)产业集群发展有力推动校企合作办学。产业集群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依托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建立了“共建、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与区域产业集群紧密对接,学校以产业集群人才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完善专业设置,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提炼专业群特色,打造精品专业与教学资源,快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双主体”合作办学建设内容
(一)推进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建设。校企深度合作,依托产业集群职教集团平台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三层组织构架,具体包括:(1)决策层:理事长、副理事长、集团理事及秘书处;(2)策划层: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工作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等;(3)执行层:成员单位、股份制(项目制)等虚拟企业。
进一步完善日常运作、对话协作、运行驱动等常态化运行机制。一是协调统一的日常运作机制。制定《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校企合作师资培训制度》等制度和办法。二是畅通高效的对话协作机制。搭建校企协作网络平台,建立和实施《校企对话协作制度与信息交流反馈制度》等制度。经常性开展校企互动互访,及时对接校企双方的有效需求,实现校企间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信息互通。三是合作共赢的运行驱动机制。以政策引导、成果与资源共享为校企合作的基本驱动力,制定并实施《校内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等由企业、院校等多方驱动的激励政策和制度。
(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及优化配置。搭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企间文化理念、教学资源、实习实训资源、人力资源、研发资源、就业岗位资源等高度共建共享。
校企合作开发轨道交通装备运用类专业、制造类专业、信息控制类专业三大类教学资源。依托合作企业支持新建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中心以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享人力资源,实施学院主体专业“校内名师+企业专家”的双带头人制度。在企业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在校建立企业大师访问工作站。校企共同培养,打造“工(工程)学(教学)并重”的专业师资团队。
(三)形成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
1.形成专业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校企双方根据集群企业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增设专业课程、强化专业技能,促使学生掌握今后工作岗位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形成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长效机制。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的管理办法,通过校企合作会谈、收集企业反馈信息、评估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并提供课程改革建设的依据和建议,保证学校各主体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开发及专业能力考试标准开发均与企业合作完成。
3.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1)创新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专业大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轨道交通装备工艺研发类专业为“任务实施式”教学模式;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类专业为“车间式”教学模式;建轨道交通装备运营管理类专业为“服务式”教学模式;建轨道交通装备信息管理类专业为“公司式”教学模式。(2)创建真实设备真实工作任务的职业环境。以产业集群和职教集团为依托,引进集群企业到学校建设“校中厂”,将专业开办到企业建设“厂中校”,将“专业+公司(车间、项目、服务)”的教学环境模式推广到所有专业。(3)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满足集群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积极联系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方案、课程标准,共同授课、共同育人。
三、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双主体”合作办学实践成效
(一)共生共赢的合作机制体制创新突破。近年来,职教集团始终坚持以沟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宗旨,在决策层、组织协调层、专业实施层的三级组织架构基础上,创新了日常运作、对话协作、运行驱动三大长效高效运行机制。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为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共建共享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化开放。具体如下:
1.依托集群,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集团职业院校和集群骨干企业的资源优势,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其中专业课程资源48门,专业教材资源70本,专业教学资源库21个,建成国家应用电子专业教学资源,在建国家电气铁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国家教学资源数据平台等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培训与社会服务。
2.依托集群,实训资源共建共享。一是建成由产业集群企业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中心13个。此外,建成共享型实训基地59个,如电力机车模拟操纵仿真系统,苏州博众精工向学校捐赠价值300多万元的设备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二是新建成长沙南站、广州动车段等8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校内主体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需求。同时,按照相关管理办法的要求面向企业和社会共享。
3.依托集群,师资共培共享。一是建成262人动态兼师库。将专业教学与工程实际、与企业文化进行紧密地衔接。二是建成10个教师工作站。依托教师企业工作站,组织教师脱产培训、下企业现场培训及挂职锻炼。三是建立企业大师访问工作站35个。产业集群企业专家与技术人员定期来校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形成校企之间的“双向挂职”模式。
(三)“双向双主体”人才培养形式多样。以校企双方为管理主体和育人主体,通过订单式培养、工学并重等多种形式,打造“六个共同”人才培养新举措,即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共同实施教学实训项目,共同落实学生实习与就业,形成专业建设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校企合作双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主动出击,积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联系校企订单合作培养事宜。近三年学校先后与全国各铁路局、地铁公司等企业开办订单班共计148个,订单学生达6000余人。
2.“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学校与苏州博众精工有限公司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组建“基层管理干部后备班”,公司指派专人进行实践教学,推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在校生即为企业的“准员工”,享受企业奖学金和年终分红等企业基本福利待遇。
(四)共建企业大学提升教学培训能力。2012年,学校与职教集团中的最大企业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共建现代企业大学——南车大学,并依托南车大学创新了企业人才培训体制机制,创新了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办学新思路。近两年,学校为中国中车、株机公司、时代集团等企业举办培训项目150余个,培训各工种员工约23000人,进行了各种工种的技能等级鉴定超过30000人次。學校由开始承接企业一般的员工技能培训班、技术培训班到基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的管理培训和文化培训,培训质量和培训层次进一步提升。
四、思考与体会
第一,创新体制机制,以职教集团为支撑、以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是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的有效途径。校企“双主体”在合作办学中,将实现办学理念,办学机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创新与融合。企业大学有效破解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水平不高的难题,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学培训业务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二,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的内涵。一是加强专业群设置和产业集群的有效对接;二是加强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有效对接;三是加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四是加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五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有效对接。以项目合作和专业群建设为纽带,以“共建共享、共生共赢”为原则,建成“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有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有特色,校企合作项目有影响”的“多方位、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赵霞.基于产业集群下的“深层次、宽口径”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5(3)
[2]鲁朝云,邓志虹.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高职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研究——以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为例”(15YBA2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毛 亮(1983— ),男,江苏阜宁人,硕士,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