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母亲王雅清是辽北人,生于一个务农的家庭。她个性开朗、爽直、勇敢、坚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智慧。也正是她的这些优秀性格,使我们全家生活幸福,使我们七个儿女优秀,使我拥有了成功的事业和人生。
使我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为躲避日军侵略,母亲12岁时就从东北离家,随东北人成立的流亡中学漂泊异乡,在南国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体专。
大陆解放时,父亲随国民党政府先行到台湾,留下母亲和年幼的5个孩子(我的大哥和四个姐姐)。开朗、智慧的母亲不甘心就这么生活下去,她毅然决定带着5个儿女离川赴台,然而,在那个年代,一路上要突破各种检查、关卡,谈何容易!但母亲最终战胜了各种险阻和磨难,途经香港,于1950年底一家人在台湾团聚。
做我的知心朋友
我从小就是一个特别顽皮的孩子,特别喜欢模仿:模仿父亲的四川话,模仿他踱方步,还模仿电视里人物讲话的腔调。每天二姐回家时,我总缠着她陪我玩官兵与强盗的游戏。而且,我永远是官兵,她永远是被我打死的强盗。每次为了给我理发,妈妈会带着三姐到理发店,借用店里的剪刀、刮胡刀、毛巾,演“布袋戏”给我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坐定半个小时把头发理完。
我做这些调皮事的时候,母亲总是微笑地看着我。和这样的母亲在一起,我们每个孩子都没有什么距离感。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和我们“打成一片”,我们和母亲的感情也很深很深。
让我成为自己的主人
当然,母亲的宽容也不是没有条件的,凡事一旦和我的成长、我的未来相关,母亲就会特别重视,也会对我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她总是要求我,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在这方面,没有通融的余地。
小时候我一直渴望长大,记得突然有那么一天,我觉得幼儿园太无聊了,就缠着母亲同意让我上小学。
母亲确信我不是一时冲动后,就让我先去尝试参加私立小学的入学考试,说如果我通过了入学考试,就让我去读小学。
那次的入学试题对我来说易如反掌。放榜那天,母亲陪我去学校,当她看到“李开复”三个字在第一名的位置闪亮时,竟然激动地叫了起来:“哎呀,第一个就是李开复,你考上了!”那一刻,母亲脸上掩饰不住的兴奋和自豪,即便是过了几十年我也不会忘记。从母亲的表情中我才知道,自己一丁点的小成功可以让母亲那么骄傲。同时,这件事也让我懂得,只要大胆尝试,积极进取,就有机会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
其实,在新的世纪里,人拥有更多的选择。孩子从小就需要独立性、责任心、选择能力和判断力。很庆幸的是,远在40年前,我父母就把选择权交给了我,让我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教导我不再骄傲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做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母亲不仅仅希望我“听话”,更希望我“讲理”。所以,母亲总是用“机会教育”来让我理解怎么做人。
考入小学后,我不免觉得挺骄傲的,每次父母亲有朋友来家里,我都要偷偷告诉他们我有多聪明、多厉害。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来家里做客的阿姨炫耀自己,说自己除了100分,连99分都没见过,没想到,这句话被母亲记在了心里。当我第二个星期拿着90分的成绩单回家时,妈妈二话不说地拿出竹板把我打了一顿。到现在我都记得母亲的话:“打你是因为你骄傲。你说连99分都没见过,那你就给我每次考100分看看!不光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别人出自真心夸奖你,才值得你高兴。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
这一次处罚,让我永远都记得“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这个做人的道理,也深深理解了母亲总是抓住每一个“机会教育”的时机来正面教育我的良苦用心。
鼓励我坚强、自信
母亲从没去过美国,她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但却出人意料地保留了一份开明的天性,听从了大哥的建议送我到美国读书。那天,母亲把手放在我头上,对我说:“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很多了不起的人都出在那里,你就到那里去吧。”
在父母的期待和鼓励下,11岁的我来到了美国南方田纳西州的一个小城市。在这个只有两万人的小城市里,来自中国的小学生只有我一个。由于英文不是很好,经常听不懂老师和同学们在说什么,母亲就一直很担心我能否跟上进度。记得有一次,因为我在数学课上表现出色而得到老师的表扬,我非常高兴,回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没想到母亲显得比我还兴奋。那一刻我知道了,我终于开始一点点地适应这里的生活了。
母亲不懂英语,但她每年都会花6个月时间在美国陪我读书。每天她看着我去上学,为我准备好吃的点心和晚餐,放学后和我聊学校里的事情。这种陪读生活延续了整整7年,在陪读的日子里,母亲要默默忍受语言不通、文化迥异的生活环境,真的不容易!
指导我懂得爱国
我在美国的第一年,母亲陪读6个月后,台湾那边,家里人开始催母亲回去。临走前的几天,母亲一直在叮嘱我,回家记得做作业,背英文,听哥哥嫂嫂话……上飞机前,她又郑重地对我说:“我还要交代你两件事情,第一件就是不可以娶美国太太。我知道,美国的孩子都很早熟,很早就开始约会,所以要早点告诉你。不是说美国人不好,只是美国人和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都不一样。而且,我希望你做个自豪的中国人,也希望你的后代都是自豪的中国人,身体里流的是100%炎黄子孙的血。第二件事,就是每个星期写封信回家。”
按照母亲的嘱咐,我每周都写信把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告诉母亲,而且每封信都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是我答应母亲一定要做到的事。
人们都说小孩子最容易掌握一种语言也最容易忘掉一种语言。而我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中文始终没有落下,我不得不感谢母亲的叮嘱——如果不是在那些年里每星期给母亲写一封中文家书,而且母亲一个字一个字地帮我改正错别字,也许童年时所学的汉字早被ABC侵蚀了。
后来,我终于明白,母亲临走时叮嘱我的两件事,不单是简单的希望我娶中国妻子,会中国语言,更蕴含着一种浓浓的家国梦、深深的中国情,因为母亲不止一次提醒我说:“别忘了你是中国人。”
担当我的坚强后盾
有人说:子女是父母最甜蜜的牵挂。对此,我以前还不大理解。当我有了孩子后,我真的体会到了这一点,也因此而特别怀念那一段母亲把我揽在怀里的岁月。其实,每个人不管年纪有多大,他始终是母亲的孩子。
2005年,当我离开微软加盟Google时,微软公司决定起诉我,我知道我有麻烦了。深夜里,我佯装镇定打电话给母亲,在电话那头,她坚定地告诉我:“一切都会没事的,不管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会站在你这边,你永远都是最棒的。”
隔着太平洋,我强忍住感动的泪水,没有在电话中失声,但放下电话后,我就再也忍不住了。我无比感动并深深地自责:感动的是母亲对我的真诚支持,自责的是我还需要母亲为我的工作操心。
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位既传统又开明,既严厉又温和,既勇敢又风趣,既有爱心又有智慧的母亲。
为了感谢母亲,在她60岁生日时,我画了一张卡片给她,卡片上写了一首感谢母亲的诗,还画了一束康乃馨。这张卡片,母亲至今仍放在床头……
(摘自《中国妇女报》20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