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学习妙招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夯实基础,事半功倍
  
  数学家陈景润指出,小学、中学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数学中最基本的知识.我们应该把小学、中学所学到的数学知识都加以巩固,不能学了代数就忘了四则运算,学了微积分就忘了几何.遇到问题要综合考虑各种知识,以便用最简捷的方法解答出来.例如,有道大家都很熟悉的题目: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1人吃3个馒头,小和尚3人吃1个馒头,问大和尚和小和尚分别有多少.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算术的方法,也可以建立方程,能用最简便的方法算出来更好.
  当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发表后,许多人给他写信. 陈景润说:“几年来我收到了上万封信,有的同学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掌握,就急于求解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学难题.学习数学想走捷径,想一步登天是根本行不通的.应该先把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记熟、记牢.例如π=3.141 5…,11×11=121,12×12=144等,平时就应该背熟,什么时候要用就用得上,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抓住关键,跳过难题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碰到小问题,如果不是关键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绕过去?比如我们走马路有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有沟、石块什么的,有的人碰到沟、石块,他非得把沟填满,把石块搬掉才肯过去,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小问题上去了.其实,只要你跨过去,绕过去就行了.学习要学那些关键的东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远了再回头看,原来的东西就不见了,原来那些阻碍都不成问题了.如果你被一些小问题缠住,那你一辈子也学不成,千万不要为一些小困难停下来,那样是舍本求末.”
  
  3. 踏实认真,先缓后急
  
  数学家、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教授读书采取了下列措施:一边读书,一边记笔记,做习题.因为要记笔记,做习题,就得认真想一想,反复看几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显然是不行的.这就像赛跑一样,只有开头的步子迈得好,才能越跑越快.开始将书中的基本体系弄清楚了,再往下读时,就能把思路理清楚了,就会越读越有兴趣,读书的速度自然也就快了,效率也就高了.
  
  【责任编辑:潘彦坤】
  
  漫画
  
  “我‘黑’进了学校的电脑,把我的名次改了.然后学校又‘黑’进了我的电脑,把我的游戏给删了!”
其他文献
电磁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人们对自然规律不断探索的结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近年来的中考中.出现了一些带图表条件的“.二数”心川题.解答它们。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可以证明某两条线段相等。另一方面,“逆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可以证明某两个角相等。然而,不少问题需作辅助线才能得到解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问题导引:1.你知道分式方程的概念吗?你会解分式方程吗?你还会解含有参数的分式方程吗?  2.你会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高中生物学习中学科概念较多,这些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其生理现象本质属性的认识。生物学概念在呈现上有多种方式,有些概念在教材中采用术语的方式表达,只有抽象的定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深入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有些概念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定义,需要引导学生去总结归纳,加强理解;有些概念需要理清内在的逻辑,学生才能抓住概念的本质;有些概念,需要突出其中的细节,学生才能理解并运用。因此,在概念的学习中,即要求学生
同学们在解一次函数的题时,稍不注意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现将同学们容易出现的错误总结如下,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杨辉,字谦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我国南宋晚期杰出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他与秦九韶、李治、朱世杰并称为宋元四大数学家,杨辉对我国古代数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负负得正”的规律古人就已经知道了,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算学启蒙》中指出: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同名相除所得为正。异名相除所得为负。古人是怎么得到“负负得正”的规律的,我们已无从知晓。“负负得正”的证明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只能尝试用大家易于接受的方法来说明“负负得正”。
同学们知道杨辉三角吗?看看蒋老师怎么介绍吧。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图1,你觉得它像什么图形?对了,它像一个用数组成的等腰三角形,  你能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规律吗?其实,最本质的特征是,数1在两条腰上,而其余的数则等于其“肩”上的两个数之和,如第六层的第二个数5,就等于其“肩”上的两个数1、4的和.  这个三角我们叫杨辉三角,它出现在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杨辉指出这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