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优化英语词汇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师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该模式通过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环节促进学习者对所学词汇的意义建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词汇学内容,扩大词汇量。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 英语词汇 自主学习
词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英语的学习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乔治威尔金斯(George K.Wilkins)才指出:“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词汇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然而,大多数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词汇量的匮乏。许多研究显示,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外语学习者各项语言技能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词汇量增长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起促进者、组织者、发动者的作用,学生能动地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在建构主义的多种教学模式中,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中有重要意义。
一、支架式教学概述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借用到教学中,被称为“教学支架”,由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也称为“脚手架式教学”。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是指,由教师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掌握和内化新的知识,最后撤掉“支架”的过程。
(二)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该理论要求教师分辨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其可能发展的水平,教师要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支架式教学模式由五个环节组成。首先是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其次是进入情境,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第三是独立探索,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第四环节为协作学习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建构主义学者Litter 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习者既不能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也不应该完全是学习系统中的独立个体,而应形成基本的社会结构。所以,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协作取得社会组织语言和行为的过程,使协作为交流创造好的环境。第五环节为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者对小组协作所作出的贡献,学习者完成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情况等。
三、支架式教学在英语词汇学教学中的应用
1. 搭建知识平台
找准支点,确定目标,搭建支架,这一环节的重点是为学生自主探索奠定基础。先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并利用学生原有的词汇,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词根的繁多和词义的记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词汇,根据新旧词汇之间的联系去搭建知识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新词和难词。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词根和词缀是英语教师常用的“脚手架”。例如,词根“spir”与单词“aspire ,inspire,expire”, “spir”这个词可以联想到“spirit”——精神,我们把精神叫做“精、气、神”,所以不妨把“spir”记成“气”。 aspire 可以拆解为a+spire,联想成“一口气”,俗话说“佛为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一口气”就说的是抱负和志向,所以aspire表示“立志做某事,有抱负”; inspire=in+spire,in 表示“进入”,所以如果把inspire 理解成“注入一股士气”,就是“鼓舞”的意思,如果把inspire 理解成“吹入一口仙气”,就是“给…-以灵感”的意思;expire = ex + spire,ex 表示“...之外”,引申为“出去”,只有出气没有进气,当然是“断气”的意思,其引申义“到期”也不难理解,断气就是一个人的寿命到期了。通过引导学生对已掌握的词根和单词进行巩固和拓展,并扩展学生对新单词意义的构建,学生学习新单词难度会大大降低,从而有助于单词的记忆。
2. 进入情境
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缩短知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及图像影像效果,也可以通过听觉的刺激,创设切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搭建 “支架”,促使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促进思维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举出贴近各自实际的真实例句,把目标词汇知识信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刚开始时学生可能对这样的学习任务不知从何处下手,教师首先要示范,通过自身的经历进行举例,展示单词的词汇知识,并使用恰当的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就要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如,学习compulsory这个词时,根据自身的情况,我先给学生一个例句As an adult woman,to raise myself or to support my elder parents financially is compulsory for me.And what is compulsory for your college students?而学生的造句也的确能够体现他们自己的生活:To attend Classes to follow the college regulations to do the homework to learn the English words each day to write the term paper...is compulsory for me.自己造句是实现增添的有效手段,能增强记忆,提高词汇学习效率。需注意的是,教师所呈现的情境不能与学生的生活有过多的脱节,不然,即使是费劲口舌,也很难让学生进入这个“陌生而遥远”的情境中。 3.独立探索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先启发引导,再让学生独立探索研究。这个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地接收信息,并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是一个学生自我加工信息的过程。例如,为了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构词法和词根词缀的学习,老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Lux(力士)的图片,并让学生自己探索这个商标的含义。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资料了解到Lux 就来自拉丁词根“Luz”,意为“shine,light”,从而认识到该标识的寓意为“使皮肤耀眼光亮”。 教师向学生准介绍“audi”词根时,应提前做些引导先向学生展示奥迪车商标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讨论探索这个商标所蕴涵的含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网络等,不仅知道了audi 是拉丁文“听”的意思,还了解到为何取名“奥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对这个“奥迪audi”词根特别感兴趣,不一会儿学会了许多同根词auditorium ( 礼堂、讲堂) 、 audience ( 听众、观众)等。
4. 合作学习
支架式教学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协作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建构主义强调了他人包括老师和同学对知识建构的影响。进入大学后,随着英语知识的不断加深,碰到新的词汇也越来越多,在独立探索的中,学生势必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如果老师没有正确引导,很多基础较弱的“个人苦读”的学生可能会对英语失去兴趣。所以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
分组是合作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分组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具有科学性,根据学习风格、性格特点、学习基础等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调整。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要有完整的时间规划和任务分配表,起到督促和检验的作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比如在学习某一课新词汇时,教师可以把生词表划分为几组,然后布置给每组的学生,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总结相关知识。在上课的时候,让每组学生讲解自己查阅到的知识点,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学习。然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讲解、总结。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吸收他人观点,并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整理,丰富自己的知识。
5. 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英语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检测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能力状况,还有利于教学反思。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通过反思性问题、课后练习等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提升词汇应用能力。在评价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积应积极参与,收获知识与乐趣。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采用多样的方式客观灵活地作出评价,并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词汇教学。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设计学习目标为指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自主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它作为一种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理工科等系统性较强的学科中已得到了普遍运用。本研究是对其在较不宜推广的语言类的英语词汇教学的运用进行了研究,证明其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通过教师指引和同伴互动来提高学习效率。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还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教师搭建的“脚手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活动而变化的敏感的、动态的“脚手架”,只有这样学习者才有更广阔的空间,其自主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Carroll, 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2000.
[2]范琳,张其云.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 : 283 - 32.
[3]陈 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德琼.支架式教学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 ( 1) : 103 - 104.
[5] Schmitt,N. 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M]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 英语词汇 自主学习
词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英语的学习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乔治威尔金斯(George K.Wilkins)才指出:“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词汇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然而,大多数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词汇量的匮乏。许多研究显示,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外语学习者各项语言技能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词汇量增长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起促进者、组织者、发动者的作用,学生能动地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在建构主义的多种教学模式中,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中有重要意义。
一、支架式教学概述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借用到教学中,被称为“教学支架”,由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也称为“脚手架式教学”。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是指,由教师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掌握和内化新的知识,最后撤掉“支架”的过程。
(二)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该理论要求教师分辨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其可能发展的水平,教师要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支架式教学模式由五个环节组成。首先是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其次是进入情境,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第三是独立探索,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第四环节为协作学习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建构主义学者Litter 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习者既不能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也不应该完全是学习系统中的独立个体,而应形成基本的社会结构。所以,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协作取得社会组织语言和行为的过程,使协作为交流创造好的环境。第五环节为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者对小组协作所作出的贡献,学习者完成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情况等。
三、支架式教学在英语词汇学教学中的应用
1. 搭建知识平台
找准支点,确定目标,搭建支架,这一环节的重点是为学生自主探索奠定基础。先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并利用学生原有的词汇,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词根的繁多和词义的记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词汇,根据新旧词汇之间的联系去搭建知识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新词和难词。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词根和词缀是英语教师常用的“脚手架”。例如,词根“spir”与单词“aspire ,inspire,expire”, “spir”这个词可以联想到“spirit”——精神,我们把精神叫做“精、气、神”,所以不妨把“spir”记成“气”。 aspire 可以拆解为a+spire,联想成“一口气”,俗话说“佛为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一口气”就说的是抱负和志向,所以aspire表示“立志做某事,有抱负”; inspire=in+spire,in 表示“进入”,所以如果把inspire 理解成“注入一股士气”,就是“鼓舞”的意思,如果把inspire 理解成“吹入一口仙气”,就是“给…-以灵感”的意思;expire = ex + spire,ex 表示“...之外”,引申为“出去”,只有出气没有进气,当然是“断气”的意思,其引申义“到期”也不难理解,断气就是一个人的寿命到期了。通过引导学生对已掌握的词根和单词进行巩固和拓展,并扩展学生对新单词意义的构建,学生学习新单词难度会大大降低,从而有助于单词的记忆。
2. 进入情境
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缩短知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及图像影像效果,也可以通过听觉的刺激,创设切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搭建 “支架”,促使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促进思维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举出贴近各自实际的真实例句,把目标词汇知识信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刚开始时学生可能对这样的学习任务不知从何处下手,教师首先要示范,通过自身的经历进行举例,展示单词的词汇知识,并使用恰当的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就要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如,学习compulsory这个词时,根据自身的情况,我先给学生一个例句As an adult woman,to raise myself or to support my elder parents financially is compulsory for me.And what is compulsory for your college students?而学生的造句也的确能够体现他们自己的生活:To attend Classes to follow the college regulations to do the homework to learn the English words each day to write the term paper...is compulsory for me.自己造句是实现增添的有效手段,能增强记忆,提高词汇学习效率。需注意的是,教师所呈现的情境不能与学生的生活有过多的脱节,不然,即使是费劲口舌,也很难让学生进入这个“陌生而遥远”的情境中。 3.独立探索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先启发引导,再让学生独立探索研究。这个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地接收信息,并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是一个学生自我加工信息的过程。例如,为了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构词法和词根词缀的学习,老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Lux(力士)的图片,并让学生自己探索这个商标的含义。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资料了解到Lux 就来自拉丁词根“Luz”,意为“shine,light”,从而认识到该标识的寓意为“使皮肤耀眼光亮”。 教师向学生准介绍“audi”词根时,应提前做些引导先向学生展示奥迪车商标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讨论探索这个商标所蕴涵的含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网络等,不仅知道了audi 是拉丁文“听”的意思,还了解到为何取名“奥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对这个“奥迪audi”词根特别感兴趣,不一会儿学会了许多同根词auditorium ( 礼堂、讲堂) 、 audience ( 听众、观众)等。
4. 合作学习
支架式教学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协作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建构主义强调了他人包括老师和同学对知识建构的影响。进入大学后,随着英语知识的不断加深,碰到新的词汇也越来越多,在独立探索的中,学生势必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如果老师没有正确引导,很多基础较弱的“个人苦读”的学生可能会对英语失去兴趣。所以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
分组是合作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分组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具有科学性,根据学习风格、性格特点、学习基础等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调整。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要有完整的时间规划和任务分配表,起到督促和检验的作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比如在学习某一课新词汇时,教师可以把生词表划分为几组,然后布置给每组的学生,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总结相关知识。在上课的时候,让每组学生讲解自己查阅到的知识点,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学习。然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讲解、总结。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吸收他人观点,并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整理,丰富自己的知识。
5. 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英语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检测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能力状况,还有利于教学反思。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通过反思性问题、课后练习等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提升词汇应用能力。在评价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积应积极参与,收获知识与乐趣。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采用多样的方式客观灵活地作出评价,并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词汇教学。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设计学习目标为指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自主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它作为一种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理工科等系统性较强的学科中已得到了普遍运用。本研究是对其在较不宜推广的语言类的英语词汇教学的运用进行了研究,证明其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通过教师指引和同伴互动来提高学习效率。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还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教师搭建的“脚手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活动而变化的敏感的、动态的“脚手架”,只有这样学习者才有更广阔的空间,其自主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Carroll, 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2000.
[2]范琳,张其云.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 : 283 - 32.
[3]陈 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德琼.支架式教学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 ( 1) : 103 - 104.
[5] Schmitt,N. 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M]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