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疑诱导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数学 教学 设疑
设疑诱导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疑呢?
一、加强对设疑的认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必定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想要解决问题,努力探究的心理。探究的心理一旦产生,便会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巧妙的设疑,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引导其积极探究与思考,发散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一些创新性的想法往往能够在对问题的质疑和对问题的主动探究当中被有效的激发出来,努力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一旦学生成功的解决了问题,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这样成功的体验又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这样久而久之,便能训练学生带着质疑的精神主动去挖掘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巧妙设疑激趣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激趣的好方法。古人都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准确鲜明的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教学要求衔接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越过理解障碍,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掀起教学高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教学的需要,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从而培养兴趣,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疑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切忌不分主次轻重,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把疑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
2、适度性原则: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要选择一个适合全班大多数的难度,使大多数同学通过“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3、适时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还要善于把握时机,把“疑”设在“骨节眼”上,适度的疑问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4、层次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有些重难点要循序渐进,层层设疑。
5、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由此,教师设疑要面向全体同学,根据学生的心智技能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问。
三、小学数学教学设疑的策略
1、悬念式设疑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又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好,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需要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并恰当地设置布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欲罢不能的亢奋状态,恰似“于无声处听风雷”。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2、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理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跤跌”,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分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3、激趣设疑,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伊始设疑可以说是最佳的新 课导入方法之一.因为一节课的头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集中,求知欲和好 奇心最强烈的时候,授课开始,教师若能抓住契机,创造疑境,设置悬念,可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疑”才有“思”,有“思” 才启“新”.教师还要尽量打破传统的“是什么”,“为什么”的设疑方式,促使 学生积极投入,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程活动中,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寻 求新发现.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能提高课堂实效.
4、课中设疑,引发思维,培养能力。
课中设疑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编的问题也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的热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5、新课结束设疑。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教学内容 和学生思维的终结。新课的另一种设疑方法是在一节课结束之 际,针对下一节课中的内容,提问设疑。利用小学生追求“新、 奇、特”的好奇心理,制造悬念,把课上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后, 让学生在课堂外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去思维、去寻觅、 去探索,能大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数学 教学 设疑
设疑诱导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疑呢?
一、加强对设疑的认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必定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想要解决问题,努力探究的心理。探究的心理一旦产生,便会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巧妙的设疑,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引导其积极探究与思考,发散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一些创新性的想法往往能够在对问题的质疑和对问题的主动探究当中被有效的激发出来,努力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一旦学生成功的解决了问题,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这样成功的体验又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这样久而久之,便能训练学生带着质疑的精神主动去挖掘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巧妙设疑激趣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激趣的好方法。古人都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准确鲜明的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教学要求衔接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越过理解障碍,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掀起教学高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教学的需要,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从而培养兴趣,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疑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切忌不分主次轻重,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把疑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
2、适度性原则: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要选择一个适合全班大多数的难度,使大多数同学通过“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3、适时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还要善于把握时机,把“疑”设在“骨节眼”上,适度的疑问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4、层次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有些重难点要循序渐进,层层设疑。
5、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由此,教师设疑要面向全体同学,根据学生的心智技能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问。
三、小学数学教学设疑的策略
1、悬念式设疑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又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好,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需要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并恰当地设置布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欲罢不能的亢奋状态,恰似“于无声处听风雷”。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2、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理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跤跌”,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分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3、激趣设疑,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伊始设疑可以说是最佳的新 课导入方法之一.因为一节课的头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集中,求知欲和好 奇心最强烈的时候,授课开始,教师若能抓住契机,创造疑境,设置悬念,可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疑”才有“思”,有“思” 才启“新”.教师还要尽量打破传统的“是什么”,“为什么”的设疑方式,促使 学生积极投入,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程活动中,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寻 求新发现.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能提高课堂实效.
4、课中设疑,引发思维,培养能力。
课中设疑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编的问题也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的热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5、新课结束设疑。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教学内容 和学生思维的终结。新课的另一种设疑方法是在一节课结束之 际,针对下一节课中的内容,提问设疑。利用小学生追求“新、 奇、特”的好奇心理,制造悬念,把课上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后, 让学生在课堂外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去思维、去寻觅、 去探索,能大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