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语文就没有其他学科,学不好语文就学不好其他学科。究其根本,说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而就其工具性本身来说,教好语文,就是教学生在字词句段篇章上下功夫。长期以来,正是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这一特性,语文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语文教学也像其他学科一样,紧盯着分数,把语文肢解成所谓的“知识点”来教,让学生整天在题海中挣扎。试题往往是“玩”语言文字,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很少,更不要说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了。
改变语文教学这种现状,除了从改变应试教育机制以外,还要重新树立对语文的认识。把它“百科之母”的封号除去,还原它的真本性——认识社会生活,娱乐人们身心,陶冶人们情操。学习语文和语文教学,字词句不是目的,不是主要,内容才是根本,才是重点。现实生活才是教好教活语文的源头活水。
一、课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不能只围着字词句段篇章打转转
课文是经典文章,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以及他所处时代的特征。我们除积累语文基础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习文章的优秀内容。我们除了弄懂作者的写作背景、深刻的思想、精巧的写法之外,更要花一些时间让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然,我们不但丢掉了学习语文的意义,而且也很难让现在的学生对它感什么兴趣。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们不仅要注重字词句等知识的教学,还要特别重视对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习,以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比讲《论语》,只就字词句解说、翻译是不够的,即便加几个有关孔子或其弟子的故事也还是不够,我们必须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去讲,去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很多学生课堂学习没兴趣而对于丹解读的《论语》那样感兴趣?究其原因在于有没有让课文联系现实生活。我在讲《柳永词两首》时,《望海潮》我按常规教学,按一些常见的教案资料讲,学生大部分没精神没兴趣听讲。《雨霖铃》我只简单说两句引导语,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诗词里描写的情景,学生就一下子来了兴趣。然后我又让学生说一下自己“见到”的情人分别情景(包括文学作品及影视中的),学生更是来劲。等让学生谈一下“人物性情与分别方式”及“公众场合情人分别应注意什么”的时候,课堂气氛都热烈到极点了。这样联系现实生活的教法,还有那个学生不积极参与而去搞其他呢?
二、要配合语文课堂教学,紧贴现实生活搞一些课外活动
学习语言要紧贴现实生活,配合语文教学搞一些课外活动,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形式。课外活动是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催化剂,更是增强友好师生关系的粘合剂。学生在活动中身心愉悦了,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融洽了师生同学关系。因此,我一直坚持精心组织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比如“即发微博”活动。课前5分钟,让前排的同学口头“发贴”,坐在他身后的同学“跟帖”。要求内容必须与要讲的课文有关,紧贴课文,贴近现实生活。学生从交流中把自己对课文的预习理解和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表达出来。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我还不定期的组织“美读悦读”活动,让学生在读书中领悟汉语的精美和汉文化的深邃。组织“古事今演”活动,让学生想象和编写不同社会背景下同一件事会有怎样不同的结果,并给以演出。学生只要你引导好,他们的热情会很高,他们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如此,语文教与学的问题很容易的就解决了。
三、作文教学必须紧贴现实社会生活,让学生说真情实语不说空话套话
作文教学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心有所思,情有所动,心里便有话说。敢说想说,写一篇作文也不是很难的事情。掌握了技巧写得精彩些,没有技法,写得平常些而已。活得没心没肺,除了玩手机上网就是打瞌睡,心里空落落的,不发牢骚还能说什么呢?逼着他写,要么摘抄拼凑,要么就说些套话空话应付了。长期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会使学生远离现实生活,其表现从盛行写虚情假意的“三股文”可以看出。这也使一些有识之士甚为焦虑,媒体一再报道要求深化课改的呼声便是明证。我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都采取无命题作文,唯一的要求就是“用我手写我心”。需要叙述描写就写记叙文,想发表意见看法就写议论文。把自己最近看到的人事,生活现象,社会现实,书报材料等引发的联想、感慨写出来与大家共享。可以是国家大事,也可以是日常琐事,只要有话说即可。要放开胆子去说,毫无顾忌地说。抱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态度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去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在批改的过程中稍加指导,学生写作水平便提高很快,结果很受学生欢迎,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与写作,逐渐养成了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习惯。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变语文教学这种现状,除了从改变应试教育机制以外,还要重新树立对语文的认识。把它“百科之母”的封号除去,还原它的真本性——认识社会生活,娱乐人们身心,陶冶人们情操。学习语文和语文教学,字词句不是目的,不是主要,内容才是根本,才是重点。现实生活才是教好教活语文的源头活水。
一、课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不能只围着字词句段篇章打转转
课文是经典文章,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以及他所处时代的特征。我们除积累语文基础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习文章的优秀内容。我们除了弄懂作者的写作背景、深刻的思想、精巧的写法之外,更要花一些时间让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然,我们不但丢掉了学习语文的意义,而且也很难让现在的学生对它感什么兴趣。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们不仅要注重字词句等知识的教学,还要特别重视对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习,以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比讲《论语》,只就字词句解说、翻译是不够的,即便加几个有关孔子或其弟子的故事也还是不够,我们必须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去讲,去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很多学生课堂学习没兴趣而对于丹解读的《论语》那样感兴趣?究其原因在于有没有让课文联系现实生活。我在讲《柳永词两首》时,《望海潮》我按常规教学,按一些常见的教案资料讲,学生大部分没精神没兴趣听讲。《雨霖铃》我只简单说两句引导语,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诗词里描写的情景,学生就一下子来了兴趣。然后我又让学生说一下自己“见到”的情人分别情景(包括文学作品及影视中的),学生更是来劲。等让学生谈一下“人物性情与分别方式”及“公众场合情人分别应注意什么”的时候,课堂气氛都热烈到极点了。这样联系现实生活的教法,还有那个学生不积极参与而去搞其他呢?
二、要配合语文课堂教学,紧贴现实生活搞一些课外活动
学习语言要紧贴现实生活,配合语文教学搞一些课外活动,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形式。课外活动是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催化剂,更是增强友好师生关系的粘合剂。学生在活动中身心愉悦了,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融洽了师生同学关系。因此,我一直坚持精心组织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比如“即发微博”活动。课前5分钟,让前排的同学口头“发贴”,坐在他身后的同学“跟帖”。要求内容必须与要讲的课文有关,紧贴课文,贴近现实生活。学生从交流中把自己对课文的预习理解和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表达出来。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我还不定期的组织“美读悦读”活动,让学生在读书中领悟汉语的精美和汉文化的深邃。组织“古事今演”活动,让学生想象和编写不同社会背景下同一件事会有怎样不同的结果,并给以演出。学生只要你引导好,他们的热情会很高,他们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如此,语文教与学的问题很容易的就解决了。
三、作文教学必须紧贴现实社会生活,让学生说真情实语不说空话套话
作文教学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心有所思,情有所动,心里便有话说。敢说想说,写一篇作文也不是很难的事情。掌握了技巧写得精彩些,没有技法,写得平常些而已。活得没心没肺,除了玩手机上网就是打瞌睡,心里空落落的,不发牢骚还能说什么呢?逼着他写,要么摘抄拼凑,要么就说些套话空话应付了。长期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会使学生远离现实生活,其表现从盛行写虚情假意的“三股文”可以看出。这也使一些有识之士甚为焦虑,媒体一再报道要求深化课改的呼声便是明证。我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都采取无命题作文,唯一的要求就是“用我手写我心”。需要叙述描写就写记叙文,想发表意见看法就写议论文。把自己最近看到的人事,生活现象,社会现实,书报材料等引发的联想、感慨写出来与大家共享。可以是国家大事,也可以是日常琐事,只要有话说即可。要放开胆子去说,毫无顾忌地说。抱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态度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去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在批改的过程中稍加指导,学生写作水平便提高很快,结果很受学生欢迎,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与写作,逐渐养成了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习惯。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