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 牛奶 宋德威
攀岩在台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像从前被视为一种异类的行为,对我而言,一爬就三十多年,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攀岩与一般的运动最大的不同,是攀岩时那种不确定的不安全感,能够让你时时刻刻地接触到生命的深处,它是磨练心智,提升内在涵养的工具。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够一周爬三四天的岩,一定可以学习到很多精深的攀岩技巧,而这些技巧也可以举一反三地用在生活中。
今天在台湾,攀岩的发展非常多元化。无论运动攀登,传统攀登,抱石都有一定数量的爱好者,台湾攀岩由日踞时代开始,尽管当时主要是日本人和极少数属于上流社会的台湾人参与的活动,但是在台湾光复之后,攀岩技术也因此能流传下来。在台湾攀岩风气未开时,攀岩只是附属于登山的一种技术,当时大家学习攀岩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登山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作为登顶的一种手段而已。直到70年代,台湾攀岩界才开始接触欧美的信息,慢慢了解到攀岩是一种独立的运动,但当时台湾登山风气盛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独立的攀岩运动,受到大部分有组织的登山社团排斥。发展甚为不易。其间,因中华山协技术组组长赖长寿等人大力推行,才使得攀岩成为台湾区运动会的表演项目,眼看攀岩在台湾就要开始阔步前进的时候,却因为一位攀岩教练黄根炎,在基隆山雷霆岩发生坠崖意外(下降时岩钉脱落,坠落约三十米身亡),引起登山界群起责难,攀岩的推行,因此沉寂多年,后来由高铭和接任中华山协技术组长,组织一群志同道合的岩友,再度推行攀岩,但排斥的声音从未停止,发展举步维艰,除了在大学的登山社有一些零星攀岩活动外,在台湾攀岩运动仍然不成气候,
1982年是台湾攀岩界重要的里程碑,高铭和等七人,离开山协自组攀岩者俱乐部(Rock Cliimber’s Club简称RCC),抛开中华山协规章重重的障碍,全力推广攀岩,自此台湾的攀岩活动风起云涌,从台北开始,漫及全台,RCC每年举办岩训及大峭壁攀登,虽然参加训练的人数不多,但都是全台的精英分子。加上每年都接受一次高山大峭壁的洗礼,累积了很多经验,更重要的,藉新闻媒体的传播(大峭壁活动曾入选为年度十大体育新闻),使攀岩的风气改观,慢慢为一般人所接受——认同攀岩不只是值得学习的一种技术,更是一门独立的运动,自此,从事攀岩活动,才不再被登山界视为异类,而改投以佩服与欣赏的眼光,同时,私人的攀岩俱乐部也在全台各地自发性地大量成立,使投入攀岩活动的人口得以大量增长,RCC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岁月后,虽然已功成身退,但现在大部分的攀岩社团,以及攀岩技术的传承,或多或少,都与RCC有所牵连。
现在中华山协已经设立攀登委员会,专门处理与攀岩有关的事务(如比赛,训练等等)。除了原有的天然岩场外,各地的地方政府也建立了很多人工岩场,攀岩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与日本、韩国及香港比较,在台湾攀岩的人口并不是很多(相对于登山人口的比例)。主要的攀岩者大部分都集中在北部,尤其是台北。
早期在台湾,完全以传攀方式来开发路线,难度大概最高到5.12a。后来为了开发一些更难的路线,开始在路线上打bolt。本来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但风气一开,竟然在一些难度简单,裂隙又多的路线上打满了bolt。从此,争议与批评开始出现,
运动攀登者认为,打了bolt才能让更多人享受攀岩的乐趣:传统攀登者认为,只要学习一些放置固定点技术,就可不破坏岩壁的原貌,享受更自由更纯粹的攀登过程,所谓“过犹不及”,bolt打太多,或完全不准打bolt。似乎都过于极端。但在岩壁上打bolt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以真的不可恣意而为:否则如果事后才发现打错位置了,或打在不必要的地方,就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大自然不是属于任何个人的,岩壁也不是专属于攀岩者的。
打bolt?不打bolt?这个有关环保的问题,曾经在全球攀岩界引发激烈的讨论,台湾也是同样。到现在很多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能自己放固定点的,就用传攀方式;无法放固定点的,才打Bolt(但也有一些地区仍然各自为政)。
攀岩方式虽然很多元,但台湾近十几年来,运动攀登已成为主流,而攀岩比赛也是主要的焦点。虽然积极推行比赛,大量设立人工岩壁,使攀岩人口大量增加,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但同时造成了天然岩场的攀登人口减少,传统攀登的技术传承出现了断层,目前台湾只有极少数的私人团体,提供传统攀登的教学与训练,我们拥有极优异的天然岩场——龙洞,却只有少数人享受传统攀登的乐趣,甚为可惜。而把比赛变成重点,似乎很容易把攀岩的精神给扭曲了,什么是攀岩的精神呢?这可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有明确的定论,就我个人显浅的体验,攀岩的精神在于发挥自己的极限,而不是要超过别人,为了比赛而加强训练,为了胜过别人而加倍努力,其实也是一种成长的动力,本来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但如果因其中一种想法太强势而否定了不同的想法时,问题就产生了。
如在传攀的路线上打满了bolt,正式比赛只有高手才敢参加……在台湾这些问题越来越多,慢慢形成的强者独霸气氛,就容易产生一些对立的状况,让从前多元的发展慢慢变成单一化,实在不是大家所乐见。不过,这只是部分的问题,无可否认,在台湾攀岩界,仍然是合作多于对立,真正符合攀岩精神的攀登者,还是占了大部分。
户外探险 提示
中华山协
http://www.mountaineering.org.tw/
台湾非官方登山组织的龙头,每年由教育部体育委员会,提供登山及攀岩的各项经费供其分配使用。
台湾攀岩数据库
http://www.climbing.org/index.php
目前提供台湾攀岩信息最丰富的网站,由赵子凯创立,理由风城攀岩馆馆长黄国维负责维护。
飞岩攀登队
由作者本人与同好们所组的一个队伍,以攀岩活动为主辅,只要天候容许,几乎每周六或日,都会到龙洞攀登,另外,队员们对登山,冰攀,溜冰、骑单车、跑步、游泳、都各有所长,在攀岩之余,也会抽空攀登高山,骑车环岛,参加海上长泳,马拉松长跑,或三项铁人赛,有兴趣来台北攀岩的同好们,欢迎与我们联络[email protected]。
龙洞
如果来台湾没去过龙洞,就等于没来过台湾攀岩。
龙洞是台湾最好的天然岩场,它位于台湾的东北角。台北县贡寮乡,受板块的挤压,海岸不断上升所形成,宽约三公里,最高100米,大部分路线长为20~40米,从1980年开始,滨海公路开通,龙洞就成为北部最热门的攀岩场地,曾被日本选为亚洲十大岩场之一,每个假日都有很多登山社团在此活动,一些简单的入门路线,常常一整天都占满了攀登的人。
龙洞是传统攀登的天堂,裂隙十分丰富,对技术纯熟的攀登者,固定点的放置较容易,而且安全性高。路线的形态非常多样化,无论垂直岩面、斜板、悬岩、天花板、裂隙、内角及岩角,应有尽有。
台湾大学登山社把龙洞分区,当做一所学校各部分来命名,画出了第一份地形图,从“校门口”高约二十七米的岩壁开始,一路沿海边走,经过满是林投(一种多刺植物)的操场,就是约十米高的“短巷”,旁边是三面环石的“游泳池”:然后就是约二十米高的“双塔”,到这里大概是一般人所能走到的极限了,而后需要在没有保护的状况下,横越离地约七米,宽十米垂直的岩壁,才能到达“独木桥”;过了“独木桥”,就是夏天早上人气最旺的“长巷”(因为这里早上全是阴影),再往前走就 是“音乐厅”,地形变得十分开阔,接着是龙洞中间的“大礼堂”,落差最大约一百米,随后出现了一个30米高。满是天花板的大洞,这是龙洞最壮观的地方,再往内走,就是紧邻海边的“黄金谷”,最后就是龙洞的“后门”岩场。
整个龙洞岩场走一趟下来,少说要花上一小时,高度由两米高的抱石到一百米高三个pitch的路线都非常的多,大部分地区落石很少,裂隙很多,非常适合传统攀登:另外,打上bolt的运动攀登路线也为数不少。
攀登时间
每年梅雨季过后的6月中至温度还没变冷前的11月中是龙洞的攀岩季。
6月~8月温度偏高,龙洞岩壁大多向东,等下午阳光偏西后再攀登,比较舒服,此为台风季。要特别注意;但只要没有台风时,大多时候都天气良好。
9月~10月气候最为稳定,秋高气爽,适合全天攀登。
11月气温稍低,较适合早上9点后至4点前攀登。
12月一次年5月,不是太冷就是下雨,好天气不多。
岩质
属四棱沙岩,是沉积岩受挤压后所形成,大部分的岩质都非常坚硬。很少有落石,岩石含石英成分,在上面打bolt,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岩石表面粗糙,攀登手感良好,十分舒服;但使用手掌挤裂隙的技术时,最好能包上胶带,否则容易受伤。
攀登装备
传统攀登者,约备十个活动岩楔(00~2号cam),一组梯形nut,15组快扣,便足以应付大部分的路线。只有少部分特别的路线,可能会用到3号以上的csm及mtcro nut。绳子一般以10.2~10.5mm较耐磨的动态绳为主,各区都有已经打bolt的运动攀登路线,只要准备15~20组快扣便足以应付。
行程安排
由于交通方便,大多以当天来回为主,因为路线太多,每区特色不同,可以把主要的时间安排在龙洞,如果有三天的时间,可以每天到龙洞攀登:如果有五天的时间,可爬两天休一天,傍晚附近有很多可顺道游玩的地方,如九份(风景优美的山城,但假日人太多,以非假日前往较佳),金瓜石(金矿遗址)。基隆夜市(著名的台湾小吃集中地),福隆(美丽的海滩),瑞芳(美味小吃),阴阳海(著名海景),如若体力允许,晚上可以回台北,到各人工岩场继续攀登。
交通住宿
在台北市台北车站,有客运可以直接到达(候车、车行时间及步行,约共一小时半)。
若由台北市自行开车前往,约一小时车程,在岩场两边的入口,都可以搭建帐篷,有厕所及冲洗设备。如果希望找旅馆,建议直接回台北住宿,比较不会浪费晚上观光的时间。
台北大炮岩
台北大炮岩位于台北最有名的温泉区——北投。最早期开发的岩场,可以说是台湾攀岩的发源地,属火成岩,高6~7米,宽约六十米。约有一百多条路线,难度为5.0~5.13。大部份为手点与脚点都很小的垂直岩面,在龙洞未开发前,是北部攀岩者集中的地方,大炮岩每到假日,都是人山人海,大部分简单及中等难度的路线,都要排队等候攀登。虽然在龙洞开发后,已经被大家所冷落。但因为交通方便,从台北市区开车到大炮岩。只需要约半小时的车程;所以,现在假日仍有一些社团,会在这里安排定期的训练活动,如果想体验一下早期台湾攀岩的状况,或对细腻的攀岩动作有兴趣的。大炮岩值得一去,攀爬之后,还可顺道前往北投泡温泉,洗去一天的疲惫。
交通
可先坐捷运到新北投车站,然后转公交车230到一个360度的弯路,然后再开车约三分钟到达,若看到左边路上的凉亭,代表已经过头了。下车往回走,步行约两分钟可达。
装备
大部分路线的顶端都有bolt,可架设上方确保绳,一条主绳及四个快扣,就可以架相邻的两条路线,午餐要自备饮用水及干粮,最好带雨伞,夏天几乎整天都曝晒在阳光下。
攀岩在台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像从前被视为一种异类的行为,对我而言,一爬就三十多年,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攀岩与一般的运动最大的不同,是攀岩时那种不确定的不安全感,能够让你时时刻刻地接触到生命的深处,它是磨练心智,提升内在涵养的工具。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够一周爬三四天的岩,一定可以学习到很多精深的攀岩技巧,而这些技巧也可以举一反三地用在生活中。
今天在台湾,攀岩的发展非常多元化。无论运动攀登,传统攀登,抱石都有一定数量的爱好者,台湾攀岩由日踞时代开始,尽管当时主要是日本人和极少数属于上流社会的台湾人参与的活动,但是在台湾光复之后,攀岩技术也因此能流传下来。在台湾攀岩风气未开时,攀岩只是附属于登山的一种技术,当时大家学习攀岩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登山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作为登顶的一种手段而已。直到70年代,台湾攀岩界才开始接触欧美的信息,慢慢了解到攀岩是一种独立的运动,但当时台湾登山风气盛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独立的攀岩运动,受到大部分有组织的登山社团排斥。发展甚为不易。其间,因中华山协技术组组长赖长寿等人大力推行,才使得攀岩成为台湾区运动会的表演项目,眼看攀岩在台湾就要开始阔步前进的时候,却因为一位攀岩教练黄根炎,在基隆山雷霆岩发生坠崖意外(下降时岩钉脱落,坠落约三十米身亡),引起登山界群起责难,攀岩的推行,因此沉寂多年,后来由高铭和接任中华山协技术组长,组织一群志同道合的岩友,再度推行攀岩,但排斥的声音从未停止,发展举步维艰,除了在大学的登山社有一些零星攀岩活动外,在台湾攀岩运动仍然不成气候,
1982年是台湾攀岩界重要的里程碑,高铭和等七人,离开山协自组攀岩者俱乐部(Rock Cliimber’s Club简称RCC),抛开中华山协规章重重的障碍,全力推广攀岩,自此台湾的攀岩活动风起云涌,从台北开始,漫及全台,RCC每年举办岩训及大峭壁攀登,虽然参加训练的人数不多,但都是全台的精英分子。加上每年都接受一次高山大峭壁的洗礼,累积了很多经验,更重要的,藉新闻媒体的传播(大峭壁活动曾入选为年度十大体育新闻),使攀岩的风气改观,慢慢为一般人所接受——认同攀岩不只是值得学习的一种技术,更是一门独立的运动,自此,从事攀岩活动,才不再被登山界视为异类,而改投以佩服与欣赏的眼光,同时,私人的攀岩俱乐部也在全台各地自发性地大量成立,使投入攀岩活动的人口得以大量增长,RCC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岁月后,虽然已功成身退,但现在大部分的攀岩社团,以及攀岩技术的传承,或多或少,都与RCC有所牵连。
现在中华山协已经设立攀登委员会,专门处理与攀岩有关的事务(如比赛,训练等等)。除了原有的天然岩场外,各地的地方政府也建立了很多人工岩场,攀岩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与日本、韩国及香港比较,在台湾攀岩的人口并不是很多(相对于登山人口的比例)。主要的攀岩者大部分都集中在北部,尤其是台北。
早期在台湾,完全以传攀方式来开发路线,难度大概最高到5.12a。后来为了开发一些更难的路线,开始在路线上打bolt。本来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但风气一开,竟然在一些难度简单,裂隙又多的路线上打满了bolt。从此,争议与批评开始出现,
运动攀登者认为,打了bolt才能让更多人享受攀岩的乐趣:传统攀登者认为,只要学习一些放置固定点技术,就可不破坏岩壁的原貌,享受更自由更纯粹的攀登过程,所谓“过犹不及”,bolt打太多,或完全不准打bolt。似乎都过于极端。但在岩壁上打bolt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以真的不可恣意而为:否则如果事后才发现打错位置了,或打在不必要的地方,就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大自然不是属于任何个人的,岩壁也不是专属于攀岩者的。
打bolt?不打bolt?这个有关环保的问题,曾经在全球攀岩界引发激烈的讨论,台湾也是同样。到现在很多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能自己放固定点的,就用传攀方式;无法放固定点的,才打Bolt(但也有一些地区仍然各自为政)。
攀岩方式虽然很多元,但台湾近十几年来,运动攀登已成为主流,而攀岩比赛也是主要的焦点。虽然积极推行比赛,大量设立人工岩壁,使攀岩人口大量增加,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但同时造成了天然岩场的攀登人口减少,传统攀登的技术传承出现了断层,目前台湾只有极少数的私人团体,提供传统攀登的教学与训练,我们拥有极优异的天然岩场——龙洞,却只有少数人享受传统攀登的乐趣,甚为可惜。而把比赛变成重点,似乎很容易把攀岩的精神给扭曲了,什么是攀岩的精神呢?这可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有明确的定论,就我个人显浅的体验,攀岩的精神在于发挥自己的极限,而不是要超过别人,为了比赛而加强训练,为了胜过别人而加倍努力,其实也是一种成长的动力,本来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但如果因其中一种想法太强势而否定了不同的想法时,问题就产生了。
如在传攀的路线上打满了bolt,正式比赛只有高手才敢参加……在台湾这些问题越来越多,慢慢形成的强者独霸气氛,就容易产生一些对立的状况,让从前多元的发展慢慢变成单一化,实在不是大家所乐见。不过,这只是部分的问题,无可否认,在台湾攀岩界,仍然是合作多于对立,真正符合攀岩精神的攀登者,还是占了大部分。
户外探险 提示
中华山协
http://www.mountaineering.org.tw/
台湾非官方登山组织的龙头,每年由教育部体育委员会,提供登山及攀岩的各项经费供其分配使用。
台湾攀岩数据库
http://www.climbing.org/index.php
目前提供台湾攀岩信息最丰富的网站,由赵子凯创立,理由风城攀岩馆馆长黄国维负责维护。
飞岩攀登队
由作者本人与同好们所组的一个队伍,以攀岩活动为主辅,只要天候容许,几乎每周六或日,都会到龙洞攀登,另外,队员们对登山,冰攀,溜冰、骑单车、跑步、游泳、都各有所长,在攀岩之余,也会抽空攀登高山,骑车环岛,参加海上长泳,马拉松长跑,或三项铁人赛,有兴趣来台北攀岩的同好们,欢迎与我们联络[email protected]。
龙洞
如果来台湾没去过龙洞,就等于没来过台湾攀岩。
龙洞是台湾最好的天然岩场,它位于台湾的东北角。台北县贡寮乡,受板块的挤压,海岸不断上升所形成,宽约三公里,最高100米,大部分路线长为20~40米,从1980年开始,滨海公路开通,龙洞就成为北部最热门的攀岩场地,曾被日本选为亚洲十大岩场之一,每个假日都有很多登山社团在此活动,一些简单的入门路线,常常一整天都占满了攀登的人。
龙洞是传统攀登的天堂,裂隙十分丰富,对技术纯熟的攀登者,固定点的放置较容易,而且安全性高。路线的形态非常多样化,无论垂直岩面、斜板、悬岩、天花板、裂隙、内角及岩角,应有尽有。
台湾大学登山社把龙洞分区,当做一所学校各部分来命名,画出了第一份地形图,从“校门口”高约二十七米的岩壁开始,一路沿海边走,经过满是林投(一种多刺植物)的操场,就是约十米高的“短巷”,旁边是三面环石的“游泳池”:然后就是约二十米高的“双塔”,到这里大概是一般人所能走到的极限了,而后需要在没有保护的状况下,横越离地约七米,宽十米垂直的岩壁,才能到达“独木桥”;过了“独木桥”,就是夏天早上人气最旺的“长巷”(因为这里早上全是阴影),再往前走就 是“音乐厅”,地形变得十分开阔,接着是龙洞中间的“大礼堂”,落差最大约一百米,随后出现了一个30米高。满是天花板的大洞,这是龙洞最壮观的地方,再往内走,就是紧邻海边的“黄金谷”,最后就是龙洞的“后门”岩场。
整个龙洞岩场走一趟下来,少说要花上一小时,高度由两米高的抱石到一百米高三个pitch的路线都非常的多,大部分地区落石很少,裂隙很多,非常适合传统攀登:另外,打上bolt的运动攀登路线也为数不少。
攀登时间
每年梅雨季过后的6月中至温度还没变冷前的11月中是龙洞的攀岩季。
6月~8月温度偏高,龙洞岩壁大多向东,等下午阳光偏西后再攀登,比较舒服,此为台风季。要特别注意;但只要没有台风时,大多时候都天气良好。
9月~10月气候最为稳定,秋高气爽,适合全天攀登。
11月气温稍低,较适合早上9点后至4点前攀登。
12月一次年5月,不是太冷就是下雨,好天气不多。
岩质
属四棱沙岩,是沉积岩受挤压后所形成,大部分的岩质都非常坚硬。很少有落石,岩石含石英成分,在上面打bolt,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岩石表面粗糙,攀登手感良好,十分舒服;但使用手掌挤裂隙的技术时,最好能包上胶带,否则容易受伤。
攀登装备
传统攀登者,约备十个活动岩楔(00~2号cam),一组梯形nut,15组快扣,便足以应付大部分的路线。只有少部分特别的路线,可能会用到3号以上的csm及mtcro nut。绳子一般以10.2~10.5mm较耐磨的动态绳为主,各区都有已经打bolt的运动攀登路线,只要准备15~20组快扣便足以应付。
行程安排
由于交通方便,大多以当天来回为主,因为路线太多,每区特色不同,可以把主要的时间安排在龙洞,如果有三天的时间,可以每天到龙洞攀登:如果有五天的时间,可爬两天休一天,傍晚附近有很多可顺道游玩的地方,如九份(风景优美的山城,但假日人太多,以非假日前往较佳),金瓜石(金矿遗址)。基隆夜市(著名的台湾小吃集中地),福隆(美丽的海滩),瑞芳(美味小吃),阴阳海(著名海景),如若体力允许,晚上可以回台北,到各人工岩场继续攀登。
交通住宿
在台北市台北车站,有客运可以直接到达(候车、车行时间及步行,约共一小时半)。
若由台北市自行开车前往,约一小时车程,在岩场两边的入口,都可以搭建帐篷,有厕所及冲洗设备。如果希望找旅馆,建议直接回台北住宿,比较不会浪费晚上观光的时间。
台北大炮岩
台北大炮岩位于台北最有名的温泉区——北投。最早期开发的岩场,可以说是台湾攀岩的发源地,属火成岩,高6~7米,宽约六十米。约有一百多条路线,难度为5.0~5.13。大部份为手点与脚点都很小的垂直岩面,在龙洞未开发前,是北部攀岩者集中的地方,大炮岩每到假日,都是人山人海,大部分简单及中等难度的路线,都要排队等候攀登。虽然在龙洞开发后,已经被大家所冷落。但因为交通方便,从台北市区开车到大炮岩。只需要约半小时的车程;所以,现在假日仍有一些社团,会在这里安排定期的训练活动,如果想体验一下早期台湾攀岩的状况,或对细腻的攀岩动作有兴趣的。大炮岩值得一去,攀爬之后,还可顺道前往北投泡温泉,洗去一天的疲惫。
交通
可先坐捷运到新北投车站,然后转公交车230到一个360度的弯路,然后再开车约三分钟到达,若看到左边路上的凉亭,代表已经过头了。下车往回走,步行约两分钟可达。
装备
大部分路线的顶端都有bolt,可架设上方确保绳,一条主绳及四个快扣,就可以架相邻的两条路线,午餐要自备饮用水及干粮,最好带雨伞,夏天几乎整天都曝晒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