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小学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亲历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在自身体验中展开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探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以丰富的教材、生活、文化等教学资源为依托的,因此,教学资源的开发是小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立足点,教学中应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小学数学传统教学观一直认为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来源,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内容的过程,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为了保持小学数学教学活力,教师要克服教学资源缺乏的情况,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积极寻找并加以甄别有效的课程资源,使新课程资源更科学、合理的应用于教学实践。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止是获取新资源,还包括对闲置和浪费的教学资源的转化与加工。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灵活应用教学资源,以求的小学数学课程更大的发展。
一、从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重组小学数学教学文本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取材应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灵活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教师如何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等文本资源的能力对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审视和处理教材,向学生传递一个完整有效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构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而这种认知结构,必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教学“长度的认识”一课时,考虑到学生手头所使用的铅笔有长、有短,测量时满足不了建立1分米=10厘米长度的概念,也无法满足每一个学生体验的需要;另外,它很难赋于学生的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学生没有多大的挑战性,只是为了老师说量而量。因而,我考虑到,低年级的孩子经常喝牛奶、饮料,盒装的饮品都会配上一根吸管。同一型号的吸管长度一致,因为年龄特点,大部分孩子对于把食物引入课堂很有兴趣,他们会把了解和体验吸管的长度当成是很快乐、有趣的事情,他们的积极性会非常高涨。于是,我把教材进行这样的改编与重组:
第一层次猜吸管的长度
师:“旺仔牛奶“的瓶装高度是9cm,想配一支吸管,谁能猜出出这支吸管的长度?
学生有猜10cm的、11cm、12cm、13cm等,但就是没有9cm以下的。
师:为什么你们猜的吸管都比9cm长呢?
生1:没办法喝完
生2:够不着底……课堂可真是热闹非凡,学生情绪高涨。
师:吸管现在摆在桌子的抽屉里,拿出来量呀!
学生开始操作了,不一会儿,学生高兴地喊着:吸管的长度是10厘米。
师: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一个新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
师生们推出10cm=1dm,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第二层次:比一比,体验与1分米相关的长度
师:同学们,拿出文盒里的铅笔跟吸管比一比,哪些是比1分米长,哪些比1分米短,哪些跟它的长度一样?
这样,学生的操作空间更大了,有的量,有的比,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到比1分米长或短。这样的层次性设计,促进了学生去感知和体验1分米长度的心理需求,他们全情投入,人人参与测量吸管,个个参与设计吸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努力做一回学有所用的设计师!进行了这样的教材改编与重组,有效把把“教材知识过程化“地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喜爱的数学活动的机会,真正有效地融学生的所需的学习材料为最佳的课程资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大全
二、利用小学生个体差异,促使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
学生个体差异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学习实践中要及时发现这些生成资源,如果能以充分适用学生身边出现的“错例”作业作为学习资源,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能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以同伴的“错误”反思自已的解题过程,辨析自已的解题行为,就能减少解题失误。例如,教学《分数混合运算》时,经常因个体审题、分析、学习习惯等存在偏差,造成计算上的一些失误。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常以学生出错的“实例”展开分析评价,让学生借助身旁真实的错误资源促进他们自我反思,从情感上入手,真正鞭策自已正确构建的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网络,让真实的数学课堂是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人文化。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借鉴身边的生活小资源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的生活周围,有许多可利用的数学工具,这些熟悉的小“资源”,选择应用得当,它们之中蕴藏着数学“大智慧“。它们可以来进行数学游戏或学习,并能从中感悟和理解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方法,有时还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作为突破学习的重难点的凭借物,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教学效果。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旋转”这一知识,常常要应用到把一个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0,却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导致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内容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借鉴到了一种有效的“旋转”指导方法:巧用钟面,快乐“旋转”。俗语说:“经验是第一位老师”。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时钟“钟面”很早就开始接触,他们已积累了很多有关钟面的经验知识: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一大格30度,三大格就是90度,6大格就是180度等。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旋转的三个关键要素与钟面联系起来:旋转点当成是分针与时针的那个交叉点,二是旋转的方向看钟面上数字的变化是顺时针或是逆时针;旋转的角度用钟面上的格来确定;把关键线段移好位置后,再去思考其他的线段。例如,笔者应用自制了一个“多功能钟面”教具,在旋转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借用钟面旋转。这样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身边生活工具的应用资源,对于同一教学内容,达到了料想不想的学习效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在测查图形旋转知识的应用中,正确率非常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主体的教师,应该更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与责任,要使其充分理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不同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有效地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小学数学传统教学观一直认为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来源,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内容的过程,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为了保持小学数学教学活力,教师要克服教学资源缺乏的情况,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积极寻找并加以甄别有效的课程资源,使新课程资源更科学、合理的应用于教学实践。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止是获取新资源,还包括对闲置和浪费的教学资源的转化与加工。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灵活应用教学资源,以求的小学数学课程更大的发展。
一、从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重组小学数学教学文本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取材应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灵活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教师如何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等文本资源的能力对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审视和处理教材,向学生传递一个完整有效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构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而这种认知结构,必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教学“长度的认识”一课时,考虑到学生手头所使用的铅笔有长、有短,测量时满足不了建立1分米=10厘米长度的概念,也无法满足每一个学生体验的需要;另外,它很难赋于学生的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学生没有多大的挑战性,只是为了老师说量而量。因而,我考虑到,低年级的孩子经常喝牛奶、饮料,盒装的饮品都会配上一根吸管。同一型号的吸管长度一致,因为年龄特点,大部分孩子对于把食物引入课堂很有兴趣,他们会把了解和体验吸管的长度当成是很快乐、有趣的事情,他们的积极性会非常高涨。于是,我把教材进行这样的改编与重组:
第一层次猜吸管的长度
师:“旺仔牛奶“的瓶装高度是9cm,想配一支吸管,谁能猜出出这支吸管的长度?
学生有猜10cm的、11cm、12cm、13cm等,但就是没有9cm以下的。
师:为什么你们猜的吸管都比9cm长呢?
生1:没办法喝完
生2:够不着底……课堂可真是热闹非凡,学生情绪高涨。
师:吸管现在摆在桌子的抽屉里,拿出来量呀!
学生开始操作了,不一会儿,学生高兴地喊着:吸管的长度是10厘米。
师: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一个新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
师生们推出10cm=1dm,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第二层次:比一比,体验与1分米相关的长度
师:同学们,拿出文盒里的铅笔跟吸管比一比,哪些是比1分米长,哪些比1分米短,哪些跟它的长度一样?
这样,学生的操作空间更大了,有的量,有的比,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到比1分米长或短。这样的层次性设计,促进了学生去感知和体验1分米长度的心理需求,他们全情投入,人人参与测量吸管,个个参与设计吸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努力做一回学有所用的设计师!进行了这样的教材改编与重组,有效把把“教材知识过程化“地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喜爱的数学活动的机会,真正有效地融学生的所需的学习材料为最佳的课程资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大全
二、利用小学生个体差异,促使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
学生个体差异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学习实践中要及时发现这些生成资源,如果能以充分适用学生身边出现的“错例”作业作为学习资源,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能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以同伴的“错误”反思自已的解题过程,辨析自已的解题行为,就能减少解题失误。例如,教学《分数混合运算》时,经常因个体审题、分析、学习习惯等存在偏差,造成计算上的一些失误。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常以学生出错的“实例”展开分析评价,让学生借助身旁真实的错误资源促进他们自我反思,从情感上入手,真正鞭策自已正确构建的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网络,让真实的数学课堂是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人文化。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借鉴身边的生活小资源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的生活周围,有许多可利用的数学工具,这些熟悉的小“资源”,选择应用得当,它们之中蕴藏着数学“大智慧“。它们可以来进行数学游戏或学习,并能从中感悟和理解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方法,有时还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作为突破学习的重难点的凭借物,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教学效果。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旋转”这一知识,常常要应用到把一个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0,却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导致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内容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借鉴到了一种有效的“旋转”指导方法:巧用钟面,快乐“旋转”。俗语说:“经验是第一位老师”。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时钟“钟面”很早就开始接触,他们已积累了很多有关钟面的经验知识: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一大格30度,三大格就是90度,6大格就是180度等。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旋转的三个关键要素与钟面联系起来:旋转点当成是分针与时针的那个交叉点,二是旋转的方向看钟面上数字的变化是顺时针或是逆时针;旋转的角度用钟面上的格来确定;把关键线段移好位置后,再去思考其他的线段。例如,笔者应用自制了一个“多功能钟面”教具,在旋转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借用钟面旋转。这样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身边生活工具的应用资源,对于同一教学内容,达到了料想不想的学习效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在测查图形旋转知识的应用中,正确率非常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主体的教师,应该更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与责任,要使其充分理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不同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有效地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