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的桂林细雨纷飞,极易使人产生“伤春”的感觉。但是见到《新体育》的时候,我的,心情似乎比夏日的阳光还要灿烂。在学校旁的书刊亭我如约买到了心爱的《新体育》。这种习惯有很多年了,阅读并收藏《新体育》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态度。
回想第一次见到《新体育》,还是在小学二年级,当时母亲在高校图书馆工作,我便经常有了进库“寻宝”的机会。在众多的体育杂志中,我却最钟情于内容全面,笔法细腻的《新体育》。
2001年,《新体育》招聘中国青少年体育记者团成员,我以一篇《从大赛休整年看世界女排发展格局》幸运地入选最优秀的青少年记者团体。在被授予光荣称号的同时,我的写作热情也被点燃。课余,我模仿《新体育》中的文章尝试写比赛心得、球评等,并相继在《中国排球》、《中国体育报》、《桂林晚报》等刊物发表。十多年过去了,《新体育》不仅让我真正地爱上了体育,而且培养了我“终身体育”的生活观念。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能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即将步入大四的我,毅然决然报考了“体育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看着书柜里珍藏的那一叠厚厚的“宝贝杂志”,我想来年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将继续追求《新体育》领我走上的这条人生之路,我也会执著地和《新体育》终身相伴。
2008之路不平坦
盘亚东
众所周知,都灵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的目标是夺取3枚沉甸甸的金牌,然而事与愿违,最终只取得2枚金牌,和上届冬奥会持平,虽然奖牌数略有增长,但夺金目标并未完全实现。
失利原因一是盲目乐观。出发之前,中国代表团就已经定下了3枚金牌的目标,媒体等似乎也对中国体育代表团充满了信心结果却令人失望,二是缺乏对“敌人”的了解。仅凭借都灵冬奥会之前,中国队的一些好成绩衡量双方差距,等到了真正的比赛,才发现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事实证明,光有信心还不够,还要谨慎从事。上届冬奥会取得“零”突破的杨扬说起当年的夺冠,总忘不了提到赛前代表团领导对自己的指点和心理疏导等细节工作。
2008年在家门口举行奥运会,人们期待着中国代表团金牌数超越雅典奥运会,可以说运动员教练员的压力空前巨大。如果我们不在2006冬奥会上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夺金路将不平坦。
给吴锡成读者的信
李真真
2006年3月,《新体育》接到一位特殊读者有来信,64岁的吴锡成想寻找昔日偶像穆祥雄,希望本刊能转达他对“蛙王”的思念之情并告之其近况。
根据我们的走访得知,如今的穆祥雄已是72岁的老人。他虽然已经退休,但却从未离开过一池碧水。去年6月,穆老在北京和天津开办了游泳俱乐部,为青少年游泳爱好者进行培训,希望从大批青少年中选拔出游泳苗子。
几十年的体育生涯让穆老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首先要具备能吃苦的精神。因此,两个游泳俱乐部都选址在城乡结合处,而非市中心,“那里有不少能吃苦的农村孩子,有可能是未来的游泳人才。”在穆老家里,就连4岁的小孙子都在学习游泳;在他的带动下,家乡天津市郊天穆村的游泳运动也十分普及。
现在,穆老最大的心愿是做一名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法迷十四年流水帐(二)
我爱马赛
1991年5月下旬,在江西省电信大楼一层的报刊杂志零售处,我买了本《足球世界》5月号,这是我生平所购的第一本足球杂志。那期杂志上有篇文章是关于法国队的,标题似乎是《法国队东山再起,普拉蒂尼信心百倍》,题图是1984年欧锦赛,普拉蒂尼在密特朗总统注视下的捧杯照片(黑白印刷)。当然,这也是我首次看到专门写法国国家队的文章。
那篇文章让我认识了不少法国球员的名字。比如布吕诺·马尔蒂尼(来自蒙彼利埃的门将,当时的外号是“千手罗汉”)、帕斯卡·瓦伊鲁阿(来自欧塞尔的边锋)……比较有趣的是,写文章的人管坎通纳叫冈多纳,把德尚(文章称他是当时队中最年轻的球员,其实那支法国队里最年轻的后生的应该是20岁就入选成年国家队的埃马努埃尔·佩蒂)翻译成了“德斯查普斯”。
此外,我们还不能忘了《中国体育报》,比起其他地方报纸,这支“御林军”的优势在于,它是日报,而且是免费的,因为当时它遍布于南昌街头的阅报栏里。1990—1991赛季冠军杯半决赛的消息,我就是从它那里得知的。那篇报道的主角是红星队,因为当时他们淘汰的是拜仁,比起马赛的半决赛对手莫斯科斯巴达克,名头大出许多,而且红星队晋级的过程也紧张刺激很多,因此马赛只占了很小的一点儿篇幅,但有总比没有强。
好不容易捱到星期四晚上,我迫不及待守在电视机前,一面玩哑铃,一面忐忑不安地等着前方传来消息。大约2分钟后我就看到了马赛队长马努埃尔·阿莫罗斯踢丢点球后的沮丧和南斯拉夫人的狂喜。
这算是法国足球带给我的第一次失望了。(未完待续)
责编/马玉星
回想第一次见到《新体育》,还是在小学二年级,当时母亲在高校图书馆工作,我便经常有了进库“寻宝”的机会。在众多的体育杂志中,我却最钟情于内容全面,笔法细腻的《新体育》。
2001年,《新体育》招聘中国青少年体育记者团成员,我以一篇《从大赛休整年看世界女排发展格局》幸运地入选最优秀的青少年记者团体。在被授予光荣称号的同时,我的写作热情也被点燃。课余,我模仿《新体育》中的文章尝试写比赛心得、球评等,并相继在《中国排球》、《中国体育报》、《桂林晚报》等刊物发表。十多年过去了,《新体育》不仅让我真正地爱上了体育,而且培养了我“终身体育”的生活观念。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能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即将步入大四的我,毅然决然报考了“体育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看着书柜里珍藏的那一叠厚厚的“宝贝杂志”,我想来年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将继续追求《新体育》领我走上的这条人生之路,我也会执著地和《新体育》终身相伴。
2008之路不平坦
盘亚东
众所周知,都灵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的目标是夺取3枚沉甸甸的金牌,然而事与愿违,最终只取得2枚金牌,和上届冬奥会持平,虽然奖牌数略有增长,但夺金目标并未完全实现。
失利原因一是盲目乐观。出发之前,中国代表团就已经定下了3枚金牌的目标,媒体等似乎也对中国体育代表团充满了信心结果却令人失望,二是缺乏对“敌人”的了解。仅凭借都灵冬奥会之前,中国队的一些好成绩衡量双方差距,等到了真正的比赛,才发现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事实证明,光有信心还不够,还要谨慎从事。上届冬奥会取得“零”突破的杨扬说起当年的夺冠,总忘不了提到赛前代表团领导对自己的指点和心理疏导等细节工作。
2008年在家门口举行奥运会,人们期待着中国代表团金牌数超越雅典奥运会,可以说运动员教练员的压力空前巨大。如果我们不在2006冬奥会上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夺金路将不平坦。
给吴锡成读者的信
李真真
2006年3月,《新体育》接到一位特殊读者有来信,64岁的吴锡成想寻找昔日偶像穆祥雄,希望本刊能转达他对“蛙王”的思念之情并告之其近况。
根据我们的走访得知,如今的穆祥雄已是72岁的老人。他虽然已经退休,但却从未离开过一池碧水。去年6月,穆老在北京和天津开办了游泳俱乐部,为青少年游泳爱好者进行培训,希望从大批青少年中选拔出游泳苗子。
几十年的体育生涯让穆老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首先要具备能吃苦的精神。因此,两个游泳俱乐部都选址在城乡结合处,而非市中心,“那里有不少能吃苦的农村孩子,有可能是未来的游泳人才。”在穆老家里,就连4岁的小孙子都在学习游泳;在他的带动下,家乡天津市郊天穆村的游泳运动也十分普及。
现在,穆老最大的心愿是做一名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法迷十四年流水帐(二)
我爱马赛
1991年5月下旬,在江西省电信大楼一层的报刊杂志零售处,我买了本《足球世界》5月号,这是我生平所购的第一本足球杂志。那期杂志上有篇文章是关于法国队的,标题似乎是《法国队东山再起,普拉蒂尼信心百倍》,题图是1984年欧锦赛,普拉蒂尼在密特朗总统注视下的捧杯照片(黑白印刷)。当然,这也是我首次看到专门写法国国家队的文章。
那篇文章让我认识了不少法国球员的名字。比如布吕诺·马尔蒂尼(来自蒙彼利埃的门将,当时的外号是“千手罗汉”)、帕斯卡·瓦伊鲁阿(来自欧塞尔的边锋)……比较有趣的是,写文章的人管坎通纳叫冈多纳,把德尚(文章称他是当时队中最年轻的球员,其实那支法国队里最年轻的后生的应该是20岁就入选成年国家队的埃马努埃尔·佩蒂)翻译成了“德斯查普斯”。
此外,我们还不能忘了《中国体育报》,比起其他地方报纸,这支“御林军”的优势在于,它是日报,而且是免费的,因为当时它遍布于南昌街头的阅报栏里。1990—1991赛季冠军杯半决赛的消息,我就是从它那里得知的。那篇报道的主角是红星队,因为当时他们淘汰的是拜仁,比起马赛的半决赛对手莫斯科斯巴达克,名头大出许多,而且红星队晋级的过程也紧张刺激很多,因此马赛只占了很小的一点儿篇幅,但有总比没有强。
好不容易捱到星期四晚上,我迫不及待守在电视机前,一面玩哑铃,一面忐忑不安地等着前方传来消息。大约2分钟后我就看到了马赛队长马努埃尔·阿莫罗斯踢丢点球后的沮丧和南斯拉夫人的狂喜。
这算是法国足球带给我的第一次失望了。(未完待续)
责编/马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