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地理图形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中地形图的判读,就涉及到实物与图形的转换问题,由于学生年龄小,没学过透视原理,空间、立体感相对较差,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也未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山东省中学教师全员培训,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写了一篇《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处理探索》的小文章,被专家推荐为省级资源,但教具的制作过程由于自己介绍的比较粗略,在受到普遍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济南的王老师的质疑,因为王老师也做过类似的教具,最终是以不成功而收场。现在,我就把整个教具的制作过程、材料的选取、自己制作的教具模型、教具的使用方法,奉献给所有的中学地理教师,希望自己的教具能为中学的地理教学做点贡献。
1、 材料的选取:
普通的铁丝(以自己的手能随意弯曲为宜)、细铁丝(扎钢筋用的扎丝)或细铜丝。
2、教具的制作过程:
用铁丝盘成山脉底座的平面轮廓,然后,依次缩小平面轮廓的大小,作出3-4个铁丝圈,做为山的截面。设定好截面间的距离,用细扎丝自下而上,连接并扎好三道山的坡面,每根细铁丝剩余的部分留在顶端备用。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出山脊、山谷、陡崖等山体形状,用手将没到截面弯好,然后,用细扎丝添加山的坡面,直至能较准确的反映出山的构造为止。顶端剩余部分的细扎丝,用钳子固定在一处,制成山顶。这样用铁丝扎制的山模型就完成了。
3、教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时,如果用作集体演示教具,可首先让学生观察山的形状,各部名称,尤其是山的各个截面。由立体转化为平面时,可用手从底部第二层截面开始,依次下压至统一平面,截面在平面上反映的图形,就是等高线的平面形状。如果需要再次演示,可用手压住最底层的铁丝截面,用另一只手,将上面铁丝截面逐个向上拉起,山的轮廓便可恢复。将山的顶部两层左右的截面压至平面,然后将轮廓倒过来,便成为盆地的立体图形,将截面轮廓再压至同一平面,等深线的原理,便演示了一遍。
4、自制教具展示:
本教具比较直观,制作过程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制作,教学上,也可做为探究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育、教学思想上,也符合素质教育、符合地理新课程保准的指导精神,采用这一教具,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山东省中学教师全员培训,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写了一篇《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处理探索》的小文章,被专家推荐为省级资源,但教具的制作过程由于自己介绍的比较粗略,在受到普遍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济南的王老师的质疑,因为王老师也做过类似的教具,最终是以不成功而收场。现在,我就把整个教具的制作过程、材料的选取、自己制作的教具模型、教具的使用方法,奉献给所有的中学地理教师,希望自己的教具能为中学的地理教学做点贡献。
1、 材料的选取:
普通的铁丝(以自己的手能随意弯曲为宜)、细铁丝(扎钢筋用的扎丝)或细铜丝。
2、教具的制作过程:
用铁丝盘成山脉底座的平面轮廓,然后,依次缩小平面轮廓的大小,作出3-4个铁丝圈,做为山的截面。设定好截面间的距离,用细扎丝自下而上,连接并扎好三道山的坡面,每根细铁丝剩余的部分留在顶端备用。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出山脊、山谷、陡崖等山体形状,用手将没到截面弯好,然后,用细扎丝添加山的坡面,直至能较准确的反映出山的构造为止。顶端剩余部分的细扎丝,用钳子固定在一处,制成山顶。这样用铁丝扎制的山模型就完成了。
3、教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时,如果用作集体演示教具,可首先让学生观察山的形状,各部名称,尤其是山的各个截面。由立体转化为平面时,可用手从底部第二层截面开始,依次下压至统一平面,截面在平面上反映的图形,就是等高线的平面形状。如果需要再次演示,可用手压住最底层的铁丝截面,用另一只手,将上面铁丝截面逐个向上拉起,山的轮廓便可恢复。将山的顶部两层左右的截面压至平面,然后将轮廓倒过来,便成为盆地的立体图形,将截面轮廓再压至同一平面,等深线的原理,便演示了一遍。
4、自制教具展示:
本教具比较直观,制作过程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制作,教学上,也可做为探究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育、教学思想上,也符合素质教育、符合地理新课程保准的指导精神,采用这一教具,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