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大学地位改变、学生创业意识萌生的现状,站在一个长期在一线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的视角,结合我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政治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成效,从三个方面(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快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創新教育方法、增强创业教育实效的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正逐渐从工业时代的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与之相应的是大学生也希望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创造财富与实现个人价值,创业教育便应运而生。1989年11月底至12月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一词。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应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因此,创业教育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
从一个长期在一线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的视角来看,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固然存在先天的不足与环境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克服种种困难,以教育的创新弥补硬件的不足,使教育成效最大化。
一、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则以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和主体性的培养为根本目标,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首先,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冒险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个性品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目标,这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其次,创业教育里涵盖的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艰苦奋斗与团队合作精神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三,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有趣又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始出现,其中也不乏实践教学的内容,这与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两者都追求理论教育、养成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增强教育的丰富性和实效性。
从2010年2月起,我校开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此项改革针对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与行为特点,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既有趣又有益的课程教学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以培养具有高尚品德、能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的大学生为根本目标,在试行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改革成果,通过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及学生的自觉参与有效地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至此,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两者之间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例如,基础课教学模块中的《人生角色与责任》、《时光:多与少》等,与好职员模块所培养的敬业奉献精神、质量观念、要事第一和团队协作精神都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与此同时,我校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打通后,原思政教师对学生创业的指导工作提出了更多理论化、系统化的建议,辅导员则强化了自身的理论水平,通过担任思政课和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与带班指导相结合,将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创业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指导更加深入、到位。
二、加快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改革后的就业指导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版块,其中理论教学基本上延续以往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的自觉参与。实践教学则主要通过辅导员课后组织就业能力、创业技能大赛或相关活动、参观企业、生涯人物访谈、工商模拟市场等各种灵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创业教育模块,理论教学包括认知创业和规划创业之路两个单元,任课教师首先通过游戏、视频等激发学生创业的兴趣和创业意识,注重创新能力与创业素质的培养。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创业计划书,邀请往届自主创业的校友及在省级以上创业大赛中获奖的学长传授经验,以小组代表演示、答辩、评论的方式作为课堂主线,同时补充创业政策、创业流程、创业法规等相关知识的简单讲解。而实践操作能力则通过一年一度的工商模拟市场、创业技能大赛、校内创业园区等方式来提高,使学生在萌生创意之后有机会付诸实践,提高了毕业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也进行了更好的融合,不仅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了创业教育,通过就业指导课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如果学生对创业产生了较大的兴趣,想主动了解更多有关创业的知识,不仅就业指导人员与专业教师会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学生还可以选修相关的课程,可让有兴趣的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创业的详细知识,为以后创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赵春华创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载体[A],教育探索,2008(4)
[2]李达亮,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3]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A],创业经济,2010(3)等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正逐渐从工业时代的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与之相应的是大学生也希望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创造财富与实现个人价值,创业教育便应运而生。1989年11月底至12月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一词。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应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因此,创业教育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
从一个长期在一线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的视角来看,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固然存在先天的不足与环境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克服种种困难,以教育的创新弥补硬件的不足,使教育成效最大化。
一、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则以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和主体性的培养为根本目标,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首先,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冒险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个性品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目标,这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其次,创业教育里涵盖的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艰苦奋斗与团队合作精神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三,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有趣又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始出现,其中也不乏实践教学的内容,这与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两者都追求理论教育、养成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增强教育的丰富性和实效性。
从2010年2月起,我校开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此项改革针对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与行为特点,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既有趣又有益的课程教学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以培养具有高尚品德、能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的大学生为根本目标,在试行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改革成果,通过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及学生的自觉参与有效地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至此,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两者之间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例如,基础课教学模块中的《人生角色与责任》、《时光:多与少》等,与好职员模块所培养的敬业奉献精神、质量观念、要事第一和团队协作精神都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与此同时,我校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打通后,原思政教师对学生创业的指导工作提出了更多理论化、系统化的建议,辅导员则强化了自身的理论水平,通过担任思政课和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与带班指导相结合,将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创业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指导更加深入、到位。
二、加快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改革后的就业指导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版块,其中理论教学基本上延续以往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的自觉参与。实践教学则主要通过辅导员课后组织就业能力、创业技能大赛或相关活动、参观企业、生涯人物访谈、工商模拟市场等各种灵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创业教育模块,理论教学包括认知创业和规划创业之路两个单元,任课教师首先通过游戏、视频等激发学生创业的兴趣和创业意识,注重创新能力与创业素质的培养。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创业计划书,邀请往届自主创业的校友及在省级以上创业大赛中获奖的学长传授经验,以小组代表演示、答辩、评论的方式作为课堂主线,同时补充创业政策、创业流程、创业法规等相关知识的简单讲解。而实践操作能力则通过一年一度的工商模拟市场、创业技能大赛、校内创业园区等方式来提高,使学生在萌生创意之后有机会付诸实践,提高了毕业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也进行了更好的融合,不仅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了创业教育,通过就业指导课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如果学生对创业产生了较大的兴趣,想主动了解更多有关创业的知识,不仅就业指导人员与专业教师会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学生还可以选修相关的课程,可让有兴趣的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创业的详细知识,为以后创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赵春华创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载体[A],教育探索,2008(4)
[2]李达亮,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3]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A],创业经济,201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