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在观看一节名师的课堂实录时注意到这样一段画面:课堂进行到14分26秒时,坐在最前排的一个男生举起了右手,他的胳膊肘撑在桌子上,手指微曲,有些不自然。老师边板书边讲解,没有注意到眼皮底下举起的手。老师从黑板的一侧走到了另一侧,学生举着的手追着老师转,可惜的是老师一直没有看到这只举起的手。14分42秒时,学生将举着的手拍到了自己低垂的头上,然后无奈地放下了。之后,这段画面一直萦绕在笔者的脑际挥之不去,笔者反复回放观看。这位学生肯定有话要说,他要说什么呢?为什么不把手举得更高些?他有些畏缩,他又怕什么呢?
从字形角度理解,“问”就是用嘴打开一扇门。面对新鲜的知识,学生头脑中会冒出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需要同伴和老师的帮助。此时,他们需要开口说出自己的疑惑,把问题毫无遮掩地“晒”出来。高中生面临的学习困境就是累积的问题太多,得不到及时解决,慢慢地,就不知道从何“问”起,变成了“沉默”的一群人。
殊不知,学生不愿提问其实也是不会提问。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为了训练学生提问的技巧,帮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笔者做了一些小小尝试。笔者坚持采用学习活动前置教学模式,给足学生预习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预习中不能自我解决的问题,比如在预习提纲的末尾留白,说说预习中存在的疑惑(至少写出一点)。每节课的末尾,笔者会留出时间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惑。大多时候,学生更愿意把问题写出来。笔者在高一学生入学伊始即推行了“漂流求助”活动,准备一本提问簿,按照学号的顺序轮流提问,后面一个学号的学生回答前面一个学号的学生的提问,由课代表负责审核,任課教师复核,确保提问和应答的质量。在高三阶段,笔者增加了学生“被提问”的频率,陆续推出了“我有话说”“好话天天说”活动,学生精心选择问题书面提问,在班级成立该学科的“学术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的成员负责解答,每十个提问装订成册,奖励给学习进步明显的同学。
欣喜的是,笔者看到了那只在课堂上举起的手,感受到了学生提问的欲望。
从字形角度理解,“问”就是用嘴打开一扇门。面对新鲜的知识,学生头脑中会冒出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需要同伴和老师的帮助。此时,他们需要开口说出自己的疑惑,把问题毫无遮掩地“晒”出来。高中生面临的学习困境就是累积的问题太多,得不到及时解决,慢慢地,就不知道从何“问”起,变成了“沉默”的一群人。
殊不知,学生不愿提问其实也是不会提问。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为了训练学生提问的技巧,帮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笔者做了一些小小尝试。笔者坚持采用学习活动前置教学模式,给足学生预习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预习中不能自我解决的问题,比如在预习提纲的末尾留白,说说预习中存在的疑惑(至少写出一点)。每节课的末尾,笔者会留出时间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惑。大多时候,学生更愿意把问题写出来。笔者在高一学生入学伊始即推行了“漂流求助”活动,准备一本提问簿,按照学号的顺序轮流提问,后面一个学号的学生回答前面一个学号的学生的提问,由课代表负责审核,任課教师复核,确保提问和应答的质量。在高三阶段,笔者增加了学生“被提问”的频率,陆续推出了“我有话说”“好话天天说”活动,学生精心选择问题书面提问,在班级成立该学科的“学术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的成员负责解答,每十个提问装订成册,奖励给学习进步明显的同学。
欣喜的是,笔者看到了那只在课堂上举起的手,感受到了学生提问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