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据国家有关的标准与评价方法,对昆山某医院新建DSA机房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该医院新建DSA机房项目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其运行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符合辐射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辐射环境保护角度论证,该项目的建设运行是可行的。
[关键词]血管造影;辐射防护;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TL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2-0000-01
引言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昆山某医院新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建设项目在申请辐射安全许可证之前,需要对建设项目进行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国家环保部射线装置分类管理办法,DSA属于Ⅱ类射线装置,须编制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1、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1.1 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1.1.1 设备
1台DSA,型号:Innova IGS 530型,技术参数:125kV,1000mA(图1)。
1.1.2 工作原理
DSA因其整体结构像大写的“C”,因此也称作C型臂X光机,DSA由X射线管、数字探测器、图像检测系统、图像显示/处理系统、检查床等部件组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DSA的成像基本原理为:将X射线机对准人体的某一部位,并将X射线造影剂注入人体的血管内。如果在注入造影剂的前后分别摄取这同一部位的X射线图像,然后再将这两幅图像相减,那么就可以消除图像中相同结构的部分,而突出注入造影剂的血管部分。DSA减影过程基本上按以下顺序进行:1、摄制普通片;2、制备mask片,即素片、蒙片、掩模片、基片;3、摄制血管造影片;4、将mask片与血管造影片重叠仪器翻印成减影图像。介入治疗而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置入体内的各种导管的体外操作和独特的处理方法,对体内病变进行治疗。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目前,基于数字血管造影系统指导的介入治疗医生已能把导管或其他器械,介入到人体几乎所有的血管分支和其他管腔结构(消化道、胆道、气管、鼻管、心脏等),以及某些特定部位,对许多疾病实施局限性治疗(图2)。
1.2 污染源分析
对污染源的分析主要是污染物和污染途径,包括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两种情况:
1.2.1 正常工况下:
DSA只有在工作状态下才会发出X射线,对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产生外照射。
1.2.2 事故工况下:
(1)机器正常工作时,人员误留、误入机房,导致发生误照射;
(2)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或误操作,造成意外超剂量照射。
事故工况下的污染物与正常工况下基本相同。
1.3 监测计划、辐射安全和污染防治措施:
为做好辐射安全防护工作,该单位制定了以下监测计划和污染防治措施:
1.3.1 监测计划
(1)定期(不少于1次/年)请有资质的单位对辐射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进行监测;
(2)定期请有资质的单位对产生辐射的仪器设备进行辐射防护监测,包括仪器设备防护性能的检测,每年1~2次;
(3)辐射工作人员佩带个人剂量计检测累积剂量,定期(不少于1次/季度)送有资质部门进行个人剂量测量,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1.3.2 辐射安全和污染防治措施
(1)DSA机房面积为6740mm×6100mm×3000mm;四周墙体为200mm实心砖墙+2mm铅板;顶部为120mm混凝土楼板+2mm铅板;防护门为3mm铅当量的不锈钢防护门;防护窗为3mm铅当量铅玻璃。
(2)DSA机房入口处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状态指示灯。
(3)DSA機房内和操作间内均设置急停按钮。
(4)为辐射工作人员配备了铅衣、铅围脖、铅眼镜、铅围裙、铅帽等辐射防护用品。
(5)该医院建立了: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射线装置使用登记、台帐管理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和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6)配备了1台环境辐射剂量巡测仪和2台个人剂量报警仪。
(7)辐射操作人员参加加辐射安全和防护培训并考核合格,四年复训一次。
(8)成立专门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并以文件形式明确各成员职责。
1.4 环境影响分析
1.4.1 工作流程及产污环节
本项目的DSA工作流程及产污环节如图3所示:
1.4.2 污染因素分析
(1)放射性污染
DSA只有在工作状态下会发出Χ射线。其主要用作血管造影检查及配合介入治疗,由于一次血管造影检查需要时间很短,因此血管造影检查的辐射影响较小。而介入治疗需要长时间的透视和大量的摄片,对病人和医务人员有一定的附加辐射剂量。DSA产生的X射线是随机器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本项目使用的DSA只有在开机并处于出束状态时才会发出X射线。因此,在开机出束期间,X射线是主要污染因子。
(2)其他污染
DSA在開机并处于出束状态时,会使空气电离产生少量的臭氧和氮氧化物。
1.4.3 项目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和选址合理性分析
DSA位于该医院医技楼一楼,包括DSA机房和DSA操作间,其东侧为医院围墙,围墙外为道路;南侧依次为医生准备间、医院围墙;西侧为楼道,楼道另一侧为一CT室;北侧为一CT室,DSA所在楼层平面布置图见图4。
1.5 辐射环境现状调查 根据《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中的相关方法和要求,确定在该医院DSA机房周围环境进行布点,共计布点6个,检测点位图见图5。
检测单位:江苏省苏核辐射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检测仪器:FH40G便携式X-γ剂量率仪(编号:0119900+0462)
标准有效期:2014.05.04—2015.05.03
检测日期:2015年1月28日
评价方法:参照江苏省环境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调查结果,评价本項目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
检测结果:本项目周围环境天然贯穿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表1。
②江苏省室内宇响值为26.0nSv/h,室外宇响值为29.2nSv/h。
根据检测结果可以看出,DSA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的天然贯穿辐射水平在(89~120)nSv/h之间,处于江苏省环境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范围。
1.6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主要考虑DSA工作时产生的X射线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X射线装置的操作人员、DSA机房内的介入手术工作人员以及周围病患或其它院内工作人员、医院东侧居民楼里的居民和南侧幼儿园教学楼里的学生等公众为本项目关注对象。本项目应确保DSA机房使用时的屏蔽措施满足防护要求,确保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受照剂量能够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的剂量限值要求和本项目管理目标中对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剂量约束值的要求(职业人员、年有效剂量不超过6mSv,公众年有效剂量不超过0.25mSv)。
本项目运行的主要环境问题是DSA工作时产生的X射线的辐射污染问题。
1.7 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1.7.1 工作场所布局合理性分析
该医院DSA位于医院医技楼一楼,DSA机房、操作间分开单独设置,操作间位于DSA机房东侧,区域划分明确,布局基本合理。
本项目将DSA机房作为辐射防护控制区,将机房东侧操作间划为辐射防护监督区,并在机房入口处设置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及中文警示说明。其辐射防护分区的划分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关于辐射工作场所的分区规定。
1.7.2 工作场所防护措施分析及要求
DSA机房的屏蔽参数见表2。
1.7.3 保护目标剂量评价
DSA共有3操作人员和5名介入手术人员,根据医院提供的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报告,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期间,本项目的DSA3名操作人员个人累积剂量在(0.219~0.351)mSv范围内,5名介入手术人员的个人累积剂量量在(0.319~2.469)mSv范围内。由此可推测,DSA的辐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能够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对辐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限值要求以及本项目的目标管理值要求:职业人员年有效剂量不超过6mSv。
本项目的环境敏感点为DSA机房东侧15m处的居民楼和南侧12m处的幼儿园教学楼,可根据DSA操作间辐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最大值0.351mSv及空气比释动能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关系分别估算出居民楼与幼儿园教学楼处公众的年有效剂量约为0.001mSv和0.002mSv。由此可知,环境敏感点处的辐射剂量率为环境本底水平,DSA将不會对环境敏感点处产生辐射环境影响,公众年受照剂量能够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对公众受照剂量限值要求以及本项目的目标管理值要求:公众年有效剂量不超过0.25mSv。
2、结论
2.1 实践正当性
为了满足患者需求,昆山市某医院建立了DSA机房开展医疗诊断和介入治疗,该项目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实践的正当性”的原则。
2.2 选址和布局
DSA机房与操作间均分开单独设置,区域划分明确,布局基本合理。
2.3 辐射安全和污染防治措施评价
本项目的DSA机房四周屏蔽墙、顶部、观察窗及防护门屏蔽厚度均不低于3mm铅当量,能够满足《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要求:介入X射线设备机房中墙壁应有2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该医院建立的监测计划、辐射安全和污染防治措施满足《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辐射防护安全的要求。
2.4 保护目标剂量评价
根据医院提供的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报告,本项目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年受照剂量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的剂量限值要求和本项目管理目标中对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剂量约束值的要求(职业人员年有效剂量不超过6mSv,公众年有效剂量不超过0.25mSv)。
综上所述,该医院新建DSA机房项目在落实本文所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和管理措施后,该院具备与其所从事的辐射活动相适应的技术能力和辐射安全防护措施,其运行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符合辐射环境保护的要求,故从辐射环境保护角度论证,该项目的建设运行是可行的。
3、建议
3.1 事故风险
通过对事故风险进行分析,医院应加强管理,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和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对其完善;加强职工辐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尽可能避免辐射事故的发生。同时医院应经常监测射线工作场所的环境辐射剂量率等,确保辐射工作安全有效运转。发生辐射事故时,医院应立即启动本单位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采取必要防范措施,并在1小时内填写《辐射事故初始报告表》,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超剂量照射的,还应同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2 制度
医院制定的制度较完备,其在之后的实际工作中还应不断根据法律法规及实际情况对各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3 合法性
医院在完成DSA项目的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后,应及时送往环保部门进行审批,依法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并对工作场所进行验收监测,向环保部门申请核技术应用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同时向卫生部门申请办理相关手续。
参考文献
[1] (HJ2.1-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S].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3]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第449号令,2005年12月1日起实施,2014年7月29日修订,国务院令第653号.
[4] (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S].
作者简介
李龙才,男,汉族,1981年12月出生,甘肃省民勤县人,2005年6月毕业于南华大学,获得核工程与核技术学士学位,工程师,从事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和监测工作,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血管造影;辐射防护;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TL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2-0000-01
引言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昆山某医院新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建设项目在申请辐射安全许可证之前,需要对建设项目进行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国家环保部射线装置分类管理办法,DSA属于Ⅱ类射线装置,须编制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1、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1.1 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1.1.1 设备
1台DSA,型号:Innova IGS 530型,技术参数:125kV,1000mA(图1)。
1.1.2 工作原理
DSA因其整体结构像大写的“C”,因此也称作C型臂X光机,DSA由X射线管、数字探测器、图像检测系统、图像显示/处理系统、检查床等部件组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DSA的成像基本原理为:将X射线机对准人体的某一部位,并将X射线造影剂注入人体的血管内。如果在注入造影剂的前后分别摄取这同一部位的X射线图像,然后再将这两幅图像相减,那么就可以消除图像中相同结构的部分,而突出注入造影剂的血管部分。DSA减影过程基本上按以下顺序进行:1、摄制普通片;2、制备mask片,即素片、蒙片、掩模片、基片;3、摄制血管造影片;4、将mask片与血管造影片重叠仪器翻印成减影图像。介入治疗而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置入体内的各种导管的体外操作和独特的处理方法,对体内病变进行治疗。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目前,基于数字血管造影系统指导的介入治疗医生已能把导管或其他器械,介入到人体几乎所有的血管分支和其他管腔结构(消化道、胆道、气管、鼻管、心脏等),以及某些特定部位,对许多疾病实施局限性治疗(图2)。
1.2 污染源分析
对污染源的分析主要是污染物和污染途径,包括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两种情况:
1.2.1 正常工况下:
DSA只有在工作状态下才会发出X射线,对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产生外照射。
1.2.2 事故工况下:
(1)机器正常工作时,人员误留、误入机房,导致发生误照射;
(2)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或误操作,造成意外超剂量照射。
事故工况下的污染物与正常工况下基本相同。
1.3 监测计划、辐射安全和污染防治措施:
为做好辐射安全防护工作,该单位制定了以下监测计划和污染防治措施:
1.3.1 监测计划
(1)定期(不少于1次/年)请有资质的单位对辐射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进行监测;
(2)定期请有资质的单位对产生辐射的仪器设备进行辐射防护监测,包括仪器设备防护性能的检测,每年1~2次;
(3)辐射工作人员佩带个人剂量计检测累积剂量,定期(不少于1次/季度)送有资质部门进行个人剂量测量,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1.3.2 辐射安全和污染防治措施
(1)DSA机房面积为6740mm×6100mm×3000mm;四周墙体为200mm实心砖墙+2mm铅板;顶部为120mm混凝土楼板+2mm铅板;防护门为3mm铅当量的不锈钢防护门;防护窗为3mm铅当量铅玻璃。
(2)DSA机房入口处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状态指示灯。
(3)DSA機房内和操作间内均设置急停按钮。
(4)为辐射工作人员配备了铅衣、铅围脖、铅眼镜、铅围裙、铅帽等辐射防护用品。
(5)该医院建立了: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射线装置使用登记、台帐管理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和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6)配备了1台环境辐射剂量巡测仪和2台个人剂量报警仪。
(7)辐射操作人员参加加辐射安全和防护培训并考核合格,四年复训一次。
(8)成立专门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并以文件形式明确各成员职责。
1.4 环境影响分析
1.4.1 工作流程及产污环节
本项目的DSA工作流程及产污环节如图3所示:
1.4.2 污染因素分析
(1)放射性污染
DSA只有在工作状态下会发出Χ射线。其主要用作血管造影检查及配合介入治疗,由于一次血管造影检查需要时间很短,因此血管造影检查的辐射影响较小。而介入治疗需要长时间的透视和大量的摄片,对病人和医务人员有一定的附加辐射剂量。DSA产生的X射线是随机器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本项目使用的DSA只有在开机并处于出束状态时才会发出X射线。因此,在开机出束期间,X射线是主要污染因子。
(2)其他污染
DSA在開机并处于出束状态时,会使空气电离产生少量的臭氧和氮氧化物。
1.4.3 项目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和选址合理性分析
DSA位于该医院医技楼一楼,包括DSA机房和DSA操作间,其东侧为医院围墙,围墙外为道路;南侧依次为医生准备间、医院围墙;西侧为楼道,楼道另一侧为一CT室;北侧为一CT室,DSA所在楼层平面布置图见图4。
1.5 辐射环境现状调查 根据《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中的相关方法和要求,确定在该医院DSA机房周围环境进行布点,共计布点6个,检测点位图见图5。
检测单位:江苏省苏核辐射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检测仪器:FH40G便携式X-γ剂量率仪(编号:0119900+0462)
标准有效期:2014.05.04—2015.05.03
检测日期:2015年1月28日
评价方法:参照江苏省环境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调查结果,评价本項目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
检测结果:本项目周围环境天然贯穿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表1。
②江苏省室内宇响值为26.0nSv/h,室外宇响值为29.2nSv/h。
根据检测结果可以看出,DSA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的天然贯穿辐射水平在(89~120)nSv/h之间,处于江苏省环境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范围。
1.6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主要考虑DSA工作时产生的X射线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X射线装置的操作人员、DSA机房内的介入手术工作人员以及周围病患或其它院内工作人员、医院东侧居民楼里的居民和南侧幼儿园教学楼里的学生等公众为本项目关注对象。本项目应确保DSA机房使用时的屏蔽措施满足防护要求,确保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受照剂量能够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的剂量限值要求和本项目管理目标中对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剂量约束值的要求(职业人员、年有效剂量不超过6mSv,公众年有效剂量不超过0.25mSv)。
本项目运行的主要环境问题是DSA工作时产生的X射线的辐射污染问题。
1.7 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1.7.1 工作场所布局合理性分析
该医院DSA位于医院医技楼一楼,DSA机房、操作间分开单独设置,操作间位于DSA机房东侧,区域划分明确,布局基本合理。
本项目将DSA机房作为辐射防护控制区,将机房东侧操作间划为辐射防护监督区,并在机房入口处设置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及中文警示说明。其辐射防护分区的划分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关于辐射工作场所的分区规定。
1.7.2 工作场所防护措施分析及要求
DSA机房的屏蔽参数见表2。
1.7.3 保护目标剂量评价
DSA共有3操作人员和5名介入手术人员,根据医院提供的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报告,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期间,本项目的DSA3名操作人员个人累积剂量在(0.219~0.351)mSv范围内,5名介入手术人员的个人累积剂量量在(0.319~2.469)mSv范围内。由此可推测,DSA的辐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能够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对辐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限值要求以及本项目的目标管理值要求:职业人员年有效剂量不超过6mSv。
本项目的环境敏感点为DSA机房东侧15m处的居民楼和南侧12m处的幼儿园教学楼,可根据DSA操作间辐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最大值0.351mSv及空气比释动能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关系分别估算出居民楼与幼儿园教学楼处公众的年有效剂量约为0.001mSv和0.002mSv。由此可知,环境敏感点处的辐射剂量率为环境本底水平,DSA将不會对环境敏感点处产生辐射环境影响,公众年受照剂量能够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对公众受照剂量限值要求以及本项目的目标管理值要求:公众年有效剂量不超过0.25mSv。
2、结论
2.1 实践正当性
为了满足患者需求,昆山市某医院建立了DSA机房开展医疗诊断和介入治疗,该项目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实践的正当性”的原则。
2.2 选址和布局
DSA机房与操作间均分开单独设置,区域划分明确,布局基本合理。
2.3 辐射安全和污染防治措施评价
本项目的DSA机房四周屏蔽墙、顶部、观察窗及防护门屏蔽厚度均不低于3mm铅当量,能够满足《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要求:介入X射线设备机房中墙壁应有2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该医院建立的监测计划、辐射安全和污染防治措施满足《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辐射防护安全的要求。
2.4 保护目标剂量评价
根据医院提供的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报告,本项目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年受照剂量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的剂量限值要求和本项目管理目标中对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剂量约束值的要求(职业人员年有效剂量不超过6mSv,公众年有效剂量不超过0.25mSv)。
综上所述,该医院新建DSA机房项目在落实本文所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和管理措施后,该院具备与其所从事的辐射活动相适应的技术能力和辐射安全防护措施,其运行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符合辐射环境保护的要求,故从辐射环境保护角度论证,该项目的建设运行是可行的。
3、建议
3.1 事故风险
通过对事故风险进行分析,医院应加强管理,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和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对其完善;加强职工辐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尽可能避免辐射事故的发生。同时医院应经常监测射线工作场所的环境辐射剂量率等,确保辐射工作安全有效运转。发生辐射事故时,医院应立即启动本单位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采取必要防范措施,并在1小时内填写《辐射事故初始报告表》,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超剂量照射的,还应同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2 制度
医院制定的制度较完备,其在之后的实际工作中还应不断根据法律法规及实际情况对各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3 合法性
医院在完成DSA项目的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后,应及时送往环保部门进行审批,依法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并对工作场所进行验收监测,向环保部门申请核技术应用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同时向卫生部门申请办理相关手续。
参考文献
[1] (HJ2.1-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S].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3]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第449号令,2005年12月1日起实施,2014年7月29日修订,国务院令第653号.
[4] (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S].
作者简介
李龙才,男,汉族,1981年12月出生,甘肃省民勤县人,2005年6月毕业于南华大学,获得核工程与核技术学士学位,工程师,从事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和监测工作,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