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回望良渚83年考古之路,25年申遗之路,人们翘首期待的这一时刻终于到来。
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良渚古城遗址也成了继西湖和大运河之后浙江的第三个世界文化遗产。意义之重大,影响之巨大,显而易见。
从一处古墓、一些美玉,到一片宫殿,再到完善的水坝……良渚古城遗址在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下,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良渚古城+瑶山遗址+11条水坝”、申遗面积包括遗产区14.3平方公里和缓冲区99.8平方公里这一令人欣喜的规模。良渚古城遗址得以较为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既是古老历史的新生,也是文明的传承。
过去,国外学界曾长期认为中国只有大约不到4000年的文明发展史。如今,良渚古城遗址凭借高大的宫殿台基、完整的城墙遗址、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数以千计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向世人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有力地将中国的文明推到了5000年前。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当之无愧。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众多,良渚古城遗址这次得以入选,主要就得益于它的这些特点和贡献。此次申遗成功,意味着以良渚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将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比肩而立。这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无疑将进一步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從此,我们将说得更有底气。
此外,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向全世界推介良渚古城遗址、展示中华悠久文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也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此次申遗成功,必将进一步提升浙江和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加快建设文化浙江增添新的动力,也必将使良渚古城遗址得到更为完善的保护。
不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只是实现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目标的一小步,还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继续发现和挖掘良渚遗产的内涵和底蕴,助力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相融合,推动良渚遗产成为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级?如何发挥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自觉的积极作用?这些无疑都需要我们再接再厉,再动脑筋。
(选自《钱江晚报》)
【素材解读】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并非就是“一锤定音”了,如果保护不力,依然有被除名的可能。保护文化遗产,就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中,不要以静止、孤立、僵化的态度来对待,不要人为割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再利用的关系,对文化遗产适度合理的利用才是获得持续生命力、传承内在价值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西湖和大运河的保护方式,值得借鉴和研究。尤其是西湖,以完全开放的姿态面向公众,融入市民的现代生活之中,让市民在享受西湖美的同时,感受到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自觉保护的意识,唯有如此,文化遗产才不至于被遗忘,才能长存长新。
【适用话题】
保护文化遗产;让文化“活”在当下……
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良渚古城遗址也成了继西湖和大运河之后浙江的第三个世界文化遗产。意义之重大,影响之巨大,显而易见。
从一处古墓、一些美玉,到一片宫殿,再到完善的水坝……良渚古城遗址在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下,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良渚古城+瑶山遗址+11条水坝”、申遗面积包括遗产区14.3平方公里和缓冲区99.8平方公里这一令人欣喜的规模。良渚古城遗址得以较为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既是古老历史的新生,也是文明的传承。
过去,国外学界曾长期认为中国只有大约不到4000年的文明发展史。如今,良渚古城遗址凭借高大的宫殿台基、完整的城墙遗址、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数以千计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向世人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有力地将中国的文明推到了5000年前。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当之无愧。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众多,良渚古城遗址这次得以入选,主要就得益于它的这些特点和贡献。此次申遗成功,意味着以良渚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将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比肩而立。这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无疑将进一步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從此,我们将说得更有底气。
此外,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向全世界推介良渚古城遗址、展示中华悠久文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也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此次申遗成功,必将进一步提升浙江和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加快建设文化浙江增添新的动力,也必将使良渚古城遗址得到更为完善的保护。
不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只是实现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目标的一小步,还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继续发现和挖掘良渚遗产的内涵和底蕴,助力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相融合,推动良渚遗产成为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级?如何发挥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自觉的积极作用?这些无疑都需要我们再接再厉,再动脑筋。
(选自《钱江晚报》)
【素材解读】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并非就是“一锤定音”了,如果保护不力,依然有被除名的可能。保护文化遗产,就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中,不要以静止、孤立、僵化的态度来对待,不要人为割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再利用的关系,对文化遗产适度合理的利用才是获得持续生命力、传承内在价值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西湖和大运河的保护方式,值得借鉴和研究。尤其是西湖,以完全开放的姿态面向公众,融入市民的现代生活之中,让市民在享受西湖美的同时,感受到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自觉保护的意识,唯有如此,文化遗产才不至于被遗忘,才能长存长新。
【适用话题】
保护文化遗产;让文化“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