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读过一篇文章,文章和我们探讨“语文课的价值增量问题”,文中指出:“学语文课之前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总量是‘1’,学完课文其知能总量为‘1+x’,‘x’就是这堂课的增量。”这就告诉我们如果语文课的价值增量值为0或微弱到无可测量及描述,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增量就是低效或无效。
这是一把直指语文教学现状的利剑。反思我们的教学现状,重人文轻工具,重分析轻理解,课堂上充斥着一次又一次看似热闹却无效的读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费时低效。教师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每篇课文的人文目标是显性的,而语文目标是隐形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重“人”轻“语”,语文课终究是姓“语”。因此教师要去揣摩文本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策略,引领学生学习语文,习得能力。
《百合花开》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其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清玄。一株小小的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感人的故事。浅显的故事,清新的语言,却因为哲理的存在而含蓄隽永,它就像一首唯美的诗篇打动着每一个读者。
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根据课文特点以及《课标》中对于高年级的阅读要求,预设出以下目标:
1.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互相交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用新品读课文,从百合花开的三次心理活动入手,结合对于它的生存环境等描写,通过讲解、感情朗读、边读边想想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揣摩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衬托、排比、首尾呼应等表达方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为了提高这堂课的价值增量,教学时关注以下环节:
一、从预习出发,由初感到深入
有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忽视了学生的预习能力,使预习与课堂教学成为两张皮。学生上课时教师开始从头教起。其实,对于一名高年级学生来说已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教师就应站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学,因为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预习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对课文的熟读到字词的自学,从对课文的模糊认识到清楚的整体感知,从预习的随意性到有明确的目的,从浅显的理解到有个性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明确预习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体现出教师的引导过程。这一课在学生常规预习的基础上,特别强化了两个预习任务:
1、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
2、把自己对于课文的整体感受写一小段话。
这两个预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这样充分的预习基础,教师只要在课前引导学生交流补充即可,学生学习课文就会相对轻松,也可以留有大量时间去品读课文、去学习表达。
二、从想象出发,由单一到丰富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想象与联想,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百合花的三次心理活动,并思考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只有让学生凭借想象才能走进百合花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感悟到这一鲜活的形象。当然想象是语言为依托的,丰富的想象离不开对于文本的诵读;同时学生对于文本的感悟,通过想象形象化后,积淀为语言。本课就设计了几次想象,通过想象进行语言实践。
学生汇报百合花第一次心理活动时面对恶劣的生长环境时产生的“我是一株百合,不是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百合花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劣,顽强不屈的画面。学生的想象是单一的,或许是面对干旱,或许是面对风雨,或许是面对那片贫瘠的土地……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补充。用上“有时……有时……有时……”把单一的画面连接起来,这时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幅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学生的认识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
除此之外,还有想象百合花满山遍野开放情景,想象人们对百合花的赞美,这一层又一层的想象,将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三、从仿说出发,由感悟到表达
《课标》中对于高年级有明确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我们不仅让其有所感,更要让其有所得。教师要从文本中选取适宜学生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法或表达形式,引导学生揣摩领悟,甚至习得运用。
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是全文的一个亮点,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表达了百合花的坚定信念:“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一段句式整齐,表达效果明显,易于学生学习模仿。教学时先让学生体会百合花的内心, “此时如果你就是这朵百合花,面对嘲讽和别人不理解的劝告,你会怎么想?”然后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基础上,让其关注第八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表达百合花的内心的?”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在此时的表达效果以及“我要开花,是因为……”的倒装表达形式,最后让学生仿照这种形式进行说话练习。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表达方法,模仿运用了文中的经典表达句式,其语文的价值增量是较为明显的。
这样一节站在学生原有基础之上的语文课,这样一节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课,这样一节努力提高价值增量的语文课,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
这是一把直指语文教学现状的利剑。反思我们的教学现状,重人文轻工具,重分析轻理解,课堂上充斥着一次又一次看似热闹却无效的读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费时低效。教师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每篇课文的人文目标是显性的,而语文目标是隐形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重“人”轻“语”,语文课终究是姓“语”。因此教师要去揣摩文本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策略,引领学生学习语文,习得能力。
《百合花开》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其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清玄。一株小小的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感人的故事。浅显的故事,清新的语言,却因为哲理的存在而含蓄隽永,它就像一首唯美的诗篇打动着每一个读者。
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根据课文特点以及《课标》中对于高年级的阅读要求,预设出以下目标:
1.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互相交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用新品读课文,从百合花开的三次心理活动入手,结合对于它的生存环境等描写,通过讲解、感情朗读、边读边想想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揣摩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衬托、排比、首尾呼应等表达方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为了提高这堂课的价值增量,教学时关注以下环节:
一、从预习出发,由初感到深入
有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忽视了学生的预习能力,使预习与课堂教学成为两张皮。学生上课时教师开始从头教起。其实,对于一名高年级学生来说已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教师就应站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学,因为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预习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对课文的熟读到字词的自学,从对课文的模糊认识到清楚的整体感知,从预习的随意性到有明确的目的,从浅显的理解到有个性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明确预习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体现出教师的引导过程。这一课在学生常规预习的基础上,特别强化了两个预习任务:
1、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
2、把自己对于课文的整体感受写一小段话。
这两个预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这样充分的预习基础,教师只要在课前引导学生交流补充即可,学生学习课文就会相对轻松,也可以留有大量时间去品读课文、去学习表达。
二、从想象出发,由单一到丰富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想象与联想,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百合花的三次心理活动,并思考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只有让学生凭借想象才能走进百合花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感悟到这一鲜活的形象。当然想象是语言为依托的,丰富的想象离不开对于文本的诵读;同时学生对于文本的感悟,通过想象形象化后,积淀为语言。本课就设计了几次想象,通过想象进行语言实践。
学生汇报百合花第一次心理活动时面对恶劣的生长环境时产生的“我是一株百合,不是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百合花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劣,顽强不屈的画面。学生的想象是单一的,或许是面对干旱,或许是面对风雨,或许是面对那片贫瘠的土地……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补充。用上“有时……有时……有时……”把单一的画面连接起来,这时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幅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学生的认识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
除此之外,还有想象百合花满山遍野开放情景,想象人们对百合花的赞美,这一层又一层的想象,将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三、从仿说出发,由感悟到表达
《课标》中对于高年级有明确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我们不仅让其有所感,更要让其有所得。教师要从文本中选取适宜学生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法或表达形式,引导学生揣摩领悟,甚至习得运用。
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是全文的一个亮点,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表达了百合花的坚定信念:“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一段句式整齐,表达效果明显,易于学生学习模仿。教学时先让学生体会百合花的内心, “此时如果你就是这朵百合花,面对嘲讽和别人不理解的劝告,你会怎么想?”然后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基础上,让其关注第八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表达百合花的内心的?”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在此时的表达效果以及“我要开花,是因为……”的倒装表达形式,最后让学生仿照这种形式进行说话练习。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表达方法,模仿运用了文中的经典表达句式,其语文的价值增量是较为明显的。
这样一节站在学生原有基础之上的语文课,这样一节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课,这样一节努力提高价值增量的语文课,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