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的思考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lessc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是“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合作的意识,更要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認为,要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重视计算教学中的过程体验,掌握计算学习的基本方法
  1、凸现计算教学中的算理指导,强化基本算法的迁移运用。现代的数学教学改革在强调问题解决过程、数学过程的概念化和数学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的同时,特别强调算法过程的理解。大纲也强调计算教学要“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如教学几十几的加减法,从数的组成入手开展计算教学:分析68里面有6个十和8个一,那么60 8,8 60,68—8,68—60,就都能通过算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既懂得怎样算,更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这样的学习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记忆。
  2、创设算法多样化的计算情景,体验算法最优化的问题解决策略。“算法多样化”是新教材实施之初的教学要求,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这一做法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的思维交流,但也产生了课堂交流活跃、课后练习不扎实,交流算法多种多样,个人实践我行我素等问题。作为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去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同时,要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比较各种算法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解题策略,提高计算的效率。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时,面对“32 56”、“19 35”学生的算法有多种多样,但32 56计算中,用30 50=80,2 6=8,80 8
  =88计算比较清晰,而19 35则用19 1再加34计算更简便。总之,教师的指导不是要让学生学会多样化的算法,而是要让学生经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构建起优化的思维方法,真正使学习与交流为今后的学习与运用服务。
  二、创设学习、生活中的运用情境,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计算的价值
  在教学了数学运算定律后,教学不能仅停留于指导学生会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而需要创设实际的运用情景让学生会用定律,乐用定律。如教学“乘法分配率”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校服的一件上衣69元,裤子31元,我们全班(45人)每人购买一套,共需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有的学生可能分别算出买上衣和裤子各需的钱,再相加求“共需多少元”;也有的学生可能先求出一套校服的价钱,然后再乘45,问题解决中展现出学生的策略差异。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时,把它们先合起来再乘显得简便。显然,这儿的“简便计算”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产生于他们自己的解题需要。“教育无痕,教学也需无痕”学生了解了哪些地方可以运用规律简算,体会了简算带来的便利,他们才会积极地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关注学生计算态度,从细微之处抓计算习惯培养
  1、规范书写的习惯。认真的书写是学生静心计算的前提,是学生看清数据的基础。数学练习要指导学生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新教材对验算给与了更多的关注,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和估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让学生切实运用估算和验算来发现自己的计算问题,养成验算习惯。
  四、优化计算练习设计,在技能与思维并进的练习中提高计算能力
  1、基础练习扎实训练。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表内乘法是乘除法计算的基础,20以内加减法又是多位数加减、甚至多位数乘除计算的基础,必须通过听算、视算等日常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基本口算要常抓不懈,既要求速,更要保质。
  2、重点问题强化训练。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某些练习错误屡教不改,增加练习的量非但没有改正错误,反而加深了错误的影响。分析原因常在于学生练习中并未将注意力集中于错误的改进,而只是用习惯的思维去完成练习。面对这些问题,练习要集中一点,强化训练。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分层要求促进提高。计算练习的目的是提高计算技能,训练思维能力。学生间的计算计能差异是极为显著的,部分学生确实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达到巩固、熟练的目的。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计算更需要的是认真、细致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因此,计算练习更需要分层要求的激励。
  新课改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教学,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切实改革计算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提高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建湖县草堰口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小学生的主要特点就是年龄比较小,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具有探索精神,但是学习知识时普遍都会受到感情的影响,针对数学学科的抽象特性,结合小学生的
随着地下工程的快速发展,盾构隧道施工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由于人们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机理认识不够,以及评估隧道成本风险的方法过于简单,很多隧道因各种不利因
作文教学是难点,是重点,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话题,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着。教师教的痛苦,学生学的更痛苦。本人认为上好作文课教师指导是关键,教师应从备课入手,从学生出发,诱发真情实感,习作指导才高效。  一、作文备课:为孩子寻找跨进“经验”世界的关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从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也就是说,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因此,在备课中应当寻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能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人们会回避他们认为超过他们能力所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