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京剧旦角第一派———“梅派”的鼻祖梅兰芳,是闻名中外的表演艺术大师,在他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共排演400多出京戏,塑造了许多剧目角色,为繁荣发展祖国的京剧艺术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他还将国粹带出国门、冲向亚洲、征服欧美,使之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赢得举国欢腾。他蓄须八年,隐居上海,不为日伪邪恶势力演出的民族气节,为世人所敬仰。他知识渊博,人格高尚,对京剧艺术不懈追求,堪称梨园第一楷模。建国后,他深入各地为工农群众献演,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更使他“德艺双馨”的美名传遍神州大地。
勤学苦练脱颖而出中选四大名旦之首
在19世纪末中国社会动荡变革时期,梅兰芳于1894年10月22日出生,祖籍江苏泰州,成长于北京,后迁居上海。他出身家道中落的梨园世家,原名梅喜群,8岁学戏,10岁登台跑龙套。那时,北京有个吉林籍富商,名叫牛子厚,因一生酷爱京戏,出资办了一个戏班,聘请艺伶教戏,梅喜群被招为徒。1908年,因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先后驾崩,国丧期间不能唱戏,牛子厚便带戏班到吉林演出。由于梅喜群勤学苦练,14岁参加公演饰演《白蛇传》中青蛇时,演得非常成功,观众赞不绝口。牛子厚从此对他刮目相看,青睐有加,并为他起了个富有旦角味的艺名———“梅兰芳”。在牛子厚的力捧下,16岁时梅兰芳开始崭露头角。在东北几个城市出演青衣兼演刀马旦时,戏迷一睹为快,奔走相告,地方官吏也来捧场,从此梅兰芳名声大振。戏班回到北京后,梨园界对他亦不敢轻视,在广德楼戏园第一次让梅兰芳挂了头牌。
“九·一八”事变后,牛子厚家道中落,生活陷入困境,只得流寓北京。此时梅兰芳已大红大紫,当得知“牛伯乐”处境后,便慨然对伶界同仁说:“老爷子一生热心助人,我们都受过他的恩惠,现在他落了难,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带头发起义演三天,用所得资金为“牛伯乐”置办了一所四合院,供其安养天年。1943年,牛子厚病故,梅兰芳又亲自为其入殓。梅兰芳知恩图报,让时人感慨万分。
20世纪初,中国京剧始终以生角行当为主,旦角流派未成气候,梅兰芳则开山创派,成为旦角提纲称派的第一人,在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梅派”艺术风格。随后,尚小云的“尚派”、程砚秋的“程派”、荀慧生的“荀派”顺应时代潮流和观众欣赏需求应运而生。
1927年春,北京的《顺天时报》举行“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活动,在京、沪等地报纸大张旗鼓的配合“炒作”下,掀起了一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京剧评选热潮。评委们十分注重京剧的革新,尤其推崇唱、念、做、舞并重,服饰、造型、布景等相互配合的独树一帜的表演艺术体系。经过认真研评,产生前四名,梅、尚、程、荀四派中选,梅兰芳位列榜首。于是,中国男性“四大名旦”的提法蜚声中外、广为流传。
一代宗师改革创新名跃世界三大体系
梅兰芳的京剧艺术以改革、创新为主要途径,以集中、渗透、扬弃、重构为根本方法,将京剧的文、音、舞、美,以及唱、念、做、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京剧进入载歌载舞、和谐清雅的完美境界。梅兰芳曾经说过:“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包含着剧本、音乐、化妆、道具、布景等因素。这里究竟哪一门是最重要的呢?我认为全部都重要。”
梅兰芳在艺术追求上,视“和谐”为一切事物的最佳结构,视“绚烂归于平淡”的表现形式为审美的最高境界,他的表演稳重、圆熟、精确、自然,无论身段、台步、眼神、手势、水袖,不仅姿势优美,悦耳动听,感人至深,而且与人物性格、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他还将改革创新视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他进入青年时期后,就将京剧与歌舞剧的三种成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化妆、服装、音乐、舞蹈、舞台装置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完成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体系化。他创造的“移步不变形”的理论,不仅是他几十年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而且通过实践还印证了这一理论符合京剧艺术的发展规律。
德国戏剧家哈瑞德·格雷泽对梅派艺术撰文评价说:“梅兰芳瑰丽多姿的京剧艺术,其泛采博收之广,融化合壁之巧,传统风格之浓,虚拟时空之宽,写意境界之精,程式规范之严,动心化形之速,声腔板式之美,装饰匠心之古,脸谱图案之奇,服裳色彩之丽,等等,既为中国文化遗产所独存,更为世界艺术所罕有。”因此,梅兰芳对京剧事业的发展,不仅在国内被称为梨园一代宗师,而且被国际戏剧界称为与斯坦尼、波莱希特相齐名的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博得世界人民的青睐。
开创京剧外交先河演出轰动美国苏联
民国之前,欧美人来中国,向来是不看中国戏剧,也不进中国戏园子的。1915年,美国人在华北创办的几所学校的俱乐部召开会议,讨论联欢会的议程,会上有人推荐中国京剧,邀请梅兰芳演出新剧《嫦娥奔月》。当时观看的有美国驻华大使芮恩施,他被梅兰芳的袅娜美观的几十种舞姿深深吸引,一再称赞梅兰芳的表演细腻动人,表示一定要去登门拜访。
此消息不胫而走,美国驻菲律宾总督闻讯后,打电报给美国驻华大使馆,提出要来北京看梅剧,英国安南总督也要求来北京看梅剧,于是外交部邀请他们前来观看。后来印度大诗人泰戈尔闻之,也来北京看了京剧。这样,中国京剧开始迈开了向世界进军的步伐。第一个邀请国是日本,1919年梅兰芳和高庆奎、姚玉芙等一行20余人,东渡扶桑,在日本演出了《嫦娥奔月》等剧,得到空前好评。
1925年,美国组织了一个访华旅行团来中国,专门把观看京剧作为一项活动。他们被中国的京剧艺术所打动,回国后到处宣传中国京剧。从此,欧美人对中国京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6年,意大利大使维多里奥·赛鲁蒂的夫人,偕同美国、西班牙、瑞典三国大使及夫人、子女等18人,在梅宅畅谈戏剧艺术达两个多小时,美驻华大使约翰·麦克慕雷还提出希望梅兰芳赴美演出,并愿意在这方面尽力协助。
1929年冬,梅兰芳接到了赴美国访问演出的邀请,这是中国第一个远渡太平洋,自费访问美国的戏剧家,是中国第一个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京剧外交使者,也是他的表演艺术轰动美国、闻名全球的开端。
唱腔是京剧的灵魂,曾被西洋观众称誉为“东方歌剧”。出国前梅兰芳担心京剧词曲难为“西人”聆悉,他思虑良久,并与同仁研究,决定拟用五线谱录出,以使京剧艺术能为世界所接受。他经人介绍,请通晓中西音乐、学养深厚的国乐大师刘天华先生译成初稿。刘先生根据梅兰芳琴师和笛师提供的各戏唱腔的工尺初稿,用三个月的时间,将梅赴美拟演的18出京、昆剧目,包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霸王别姬》、《嫦娥奔月》、《木兰从军》、《洛神》等京剧53个唱段和昆曲41个唱段,一一译成世界通行的五线谱。根据外国人认为中国京剧、昆曲都属于歌剧的观点,命名为《梅兰芳歌曲谱》。这可谓三十年代梨园一道绝佳的风景线。
1930年初,梅兰芳等21人从上海黄浦滩头,登上英轮加拿大“皇后”号起锚赴美,船在太平洋中乘风破浪历经14天后抵达加拿大温哥华省风光明媚的首府维多利亚港。后由维港换乘小船航行5小时才到美国的西雅图,由西雅图改乘火车经芝加哥抵达世界第一大都市纽约,这是梅剧团在美国演出的第一站,以后分别在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西雅图、檀香山和夏威夷等城市演出,前后达半年之久。公演期间,本来戏票原价是6美元一张,而黑市交易却哄抬到16美元一张。在纽约演出时,梅兰芳曾乘敞蓬轿车从纽约大街穿行,与市民会面,众人用各种鲜花抛向36岁的梅郎,街旁高楼上的妇女们竟有开窗向他掷钻石戒指和珍珠项链者,其盛况可见一斑。
梅兰芳在美演出十分成功,带去的《梅兰芳歌曲谱》很快被抢购一空,许多未买到曲谱的听众都感到十分遗憾。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令美国人倾倒,也得到了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梅兰芳把东方传统艺术介绍给新大陆,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极有利于中美两国人民的亲善外交,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学位,接着波摩拿学院也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学位。电波飞越大洋,捷报频传国内,国人闻之无不欢欣鼓舞。
梅兰芳剧团在美国演出期间,涌现了一些感人事例。美国总统威尔逊夫人也临场观看,跟观众一起热烈鼓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主任十分钟情中国京剧,他认为梅兰芳的戏非看不可,为此规定全系学生都必须去看,凡看了的学生,每年学分加一分,没有看的扣一分;梅兰芳的精湛表演,赢得了一批美国戏迷,最典型的是纽约交际界沃佛兰女士,她竟在3周内连看16场,还邀请梅兰芳等人到家中吃饭。该女士在郊外有座大花园,那天请了30多位陪客,都是美国知名人士,席间该女士致辞说:“听说梅先生36岁,我特意选了36株梅树,在花园中开了一块地,请梅先生破土栽种,作为永久纪念。”梅兰芳高兴地拿起锄头掘坑栽树,在场美国友人大加赞赏。该女士格外高兴地说:“今天就把花园定为‘梅兰芳花园’吧!”
梅兰芳与他的团员们,在离开夏威夷时,一个个颈上满挂着用鲜花串成的花环,挥手告别了热情送行的夏威夷朋友们,登上“秩父丸”日轮,一路顺风,返回上海。
1935年春,梅兰芳应邀率团北上访问苏联。他在五年前访美的基础上,充实了宣传资料,将《梅兰芳歌曲谱》用国际通用的五线谱和刘天华改革的新式工尺谱两种谱式记写,还增带了齐如山撰写的《梅兰芳艺术一斑》一书。随后,梅兰芳邀请北京大学余上沅教授和南开大学张彭春教授同行。
苏联文化协会、外交人民委员会和戏剧家协会联合组成了接待委员会,成员包括苏联各派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爱森斯坦、特烈杰亚柯夫等。当梅兰芳一行3月12日到达莫期科后,他们举行了欢迎宴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梅兰芳还会见了全球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的斯坦尼艺术大师们。
3月23日,梅剧团举行首演,盛况空前。按计划他们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共演三周,演出剧目有《宇宙锋》、《汾河湾》、《刺虎》、《打渔杀家》、《虹霓关》、《贵妃醉酒》等。此外还有京戏《思凡》的“拂尘舞”、《麻姑献寿》的“袖舞”、《霸王别姬》的“双剑舞”、《红线盗草》的 “草剑舞”等。
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演出,观众十分踊跃,场场爆满,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许多人被京剧的唱念做打所吸引,连看几场。有一个酷爱中国京剧的资深观众,对梅剧团的三周演出,只有一次因故没有观看,他深有感触地说:“七年来,没有一个剧团能象这个剧团那样,让我看过这么多次。我被梅兰芳这位天才舞台大师的巨大力量所折服。”
4月13日,梅兰芳在莫斯科大剧院作了一场告别演出,招待苏联各界人士,斯大林、高尔基等应邀前来观看。斯大林十分高兴,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几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苏联历时三周的访问演出结束后,梅兰芳让剧团成员先行回国,自己则同余上沅教授取道巴黎、柏林、伦敦、威尼斯,沿途考察了欧洲的戏剧,既对西方的油画、雕塑、歌剧、交响乐等各门艺术作了深入研究,又同卓别林、萧伯纳等大家名流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还带回许多外国朋友赠送的原版西洋唱片。梅兰芳回到祖国后,在回忆苏联之行时,他深有感触地说:“我觉得中苏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我国文化艺术的民族传统和风格的特色,是可以为他们接受的。同时我又急于想看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生活情况。另外,我也想把中国的戏剧表演艺术,摆到他们那里衡量艺术的天平上,秤一秤分量,看看实际效果究竟如何。”
鞠躬尽瘁德艺双馨人民艺术服务人民
梅兰芳在八年抗战期间,隐居上海,蓄须拒演,以此向日伪的邪恶统治抗争,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他在成名以后颇为富有,可从来不乱花钱,保持节约俭朴,而遇到需要救济的人,则从来都是慷慨帮助。他性情温和,待人接物总是与人为善。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仍孜孜不倦地投身艺术追求,而且认真学习积极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主张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他率梅剧团走遍了祖国南北,为广大工农群众和解放军战士演出。他在上海故地演出时,陈毅市长同他促膝长谈,希望他做一名“党员艺术家”,他听后十分感动。回到北京,周恩来总理亲切地对他说:“你应该入党了,党需要人民艺术家,我表示个人的态度吧,我愿意做你的入党介绍人。”梅兰芳谦虚地说:“总理,我还做得很不够。我们当演员的,生活上有些散漫,要不断地改正呢。”周恩来笑着握住他的手说:“生活方面的事尚属小节,主要是看一个人的政治品质。”这席话,使梅兰芳大受鼓舞。此后,他严格按照党员标准,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入党。
1959初春,连续十多个夜晚,他伏案撰写《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材料。他写道:“本人已过花甲之年,却时刻自问:我为什么要申请入党?其实早在建国初期,我就在心中立誓,要为建设新中国努力工作,也就是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同时,我由衷感激周恩来、陈毅、周扬等同志对我在政治上的亲切关怀。”党组织将他的《入党申请书》立即打印几十份,分发有关党员同志审阅。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支部于1959年3月16日召开党员大会,经过讨论和投票,一致同意梅兰芳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1日梅兰芳参加了入党宣誓大会。《人民日报》立即在头版报道了梅兰芳入党的消息。毛泽东闻讯,当即派秘书给国务院机关党委打电话并转告文化部党委,向梅兰芳致以热烈祝贺,同时嘱咐梅兰芳要以一名普通党员的姿态出现,不要特殊化。梅兰芳当即表示:“永远铭记毛主席的教诲。”之后,梅兰芳主动提出取消自己每月在中国京剧院拿的保留工资1100元,只拿他当时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的“文艺一级”的工资336元。后来梅兰芳又提出把个人在银行的存款也全部交给国家,党组织没有同意,因为保护个人储蓄是党的既定政策。
1960年上半年,梅兰芳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宽的大好形势下,决心乘胜前进,着手排演京剧《龙女牧羊》,他与剧作者认真交谈了十多次,对剧情和表演作了仔细的研究和设计。但是这位年过花甲的艺术大师,由于长年劳累过度,突感身体不适,入冬后便经常看病就医,药不离身。
1961年5月31日,梅兰芳应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之邀,抱病率剧团到西郊中关村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受到毛主席赞扬的大戏。梅兰芳忍着病痛为科学家们作了精彩表演,使许多知名的老中青专家学者们看后心驰神往,如痴似醉,场内爆发出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郭沫若在台后紧紧握住梅兰芳的手,赞叹说:“唉,中关村的礼堂实在太小了,可你在台上的表演,却使这小小礼堂变成了无限广阔的宇宙。在这儿真是充满了快乐,充满了肃静,充满了自豪,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美感,科学家们的热烈掌声,简直要把中关村的礼堂震破了啊!”
1961年7月,梅兰芳终因病情严重,难以支持,住进了医院,经医生诊断为突发性心脏病。梅兰芳在重病弥留之际,依然念念不忘为之奋斗终生的戏曲事业,念念不忘京剧艺术的发扬光大,他紧紧抓住儿子梅葆玖的手,一再叮咛:“今后有了条件,一定要把《洛神赋》和《太真外传》完整地重排出来。”他的临终嘱咐和为京剧艺术献身的精神,不禁使儿子激情难抑,热泪盈眶。8月8日,梅兰芳病情突然加重,遽然去世。从此,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一颗耀眼的巨星殒落了,真是“夙愿未了身先逝”。这年,梅兰芳年仅67岁。
责任编校张荣辉
勤学苦练脱颖而出中选四大名旦之首
在19世纪末中国社会动荡变革时期,梅兰芳于1894年10月22日出生,祖籍江苏泰州,成长于北京,后迁居上海。他出身家道中落的梨园世家,原名梅喜群,8岁学戏,10岁登台跑龙套。那时,北京有个吉林籍富商,名叫牛子厚,因一生酷爱京戏,出资办了一个戏班,聘请艺伶教戏,梅喜群被招为徒。1908年,因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先后驾崩,国丧期间不能唱戏,牛子厚便带戏班到吉林演出。由于梅喜群勤学苦练,14岁参加公演饰演《白蛇传》中青蛇时,演得非常成功,观众赞不绝口。牛子厚从此对他刮目相看,青睐有加,并为他起了个富有旦角味的艺名———“梅兰芳”。在牛子厚的力捧下,16岁时梅兰芳开始崭露头角。在东北几个城市出演青衣兼演刀马旦时,戏迷一睹为快,奔走相告,地方官吏也来捧场,从此梅兰芳名声大振。戏班回到北京后,梨园界对他亦不敢轻视,在广德楼戏园第一次让梅兰芳挂了头牌。
“九·一八”事变后,牛子厚家道中落,生活陷入困境,只得流寓北京。此时梅兰芳已大红大紫,当得知“牛伯乐”处境后,便慨然对伶界同仁说:“老爷子一生热心助人,我们都受过他的恩惠,现在他落了难,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带头发起义演三天,用所得资金为“牛伯乐”置办了一所四合院,供其安养天年。1943年,牛子厚病故,梅兰芳又亲自为其入殓。梅兰芳知恩图报,让时人感慨万分。
20世纪初,中国京剧始终以生角行当为主,旦角流派未成气候,梅兰芳则开山创派,成为旦角提纲称派的第一人,在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梅派”艺术风格。随后,尚小云的“尚派”、程砚秋的“程派”、荀慧生的“荀派”顺应时代潮流和观众欣赏需求应运而生。
1927年春,北京的《顺天时报》举行“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活动,在京、沪等地报纸大张旗鼓的配合“炒作”下,掀起了一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京剧评选热潮。评委们十分注重京剧的革新,尤其推崇唱、念、做、舞并重,服饰、造型、布景等相互配合的独树一帜的表演艺术体系。经过认真研评,产生前四名,梅、尚、程、荀四派中选,梅兰芳位列榜首。于是,中国男性“四大名旦”的提法蜚声中外、广为流传。
一代宗师改革创新名跃世界三大体系
梅兰芳的京剧艺术以改革、创新为主要途径,以集中、渗透、扬弃、重构为根本方法,将京剧的文、音、舞、美,以及唱、念、做、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京剧进入载歌载舞、和谐清雅的完美境界。梅兰芳曾经说过:“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包含着剧本、音乐、化妆、道具、布景等因素。这里究竟哪一门是最重要的呢?我认为全部都重要。”
梅兰芳在艺术追求上,视“和谐”为一切事物的最佳结构,视“绚烂归于平淡”的表现形式为审美的最高境界,他的表演稳重、圆熟、精确、自然,无论身段、台步、眼神、手势、水袖,不仅姿势优美,悦耳动听,感人至深,而且与人物性格、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他还将改革创新视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他进入青年时期后,就将京剧与歌舞剧的三种成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化妆、服装、音乐、舞蹈、舞台装置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完成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体系化。他创造的“移步不变形”的理论,不仅是他几十年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而且通过实践还印证了这一理论符合京剧艺术的发展规律。
德国戏剧家哈瑞德·格雷泽对梅派艺术撰文评价说:“梅兰芳瑰丽多姿的京剧艺术,其泛采博收之广,融化合壁之巧,传统风格之浓,虚拟时空之宽,写意境界之精,程式规范之严,动心化形之速,声腔板式之美,装饰匠心之古,脸谱图案之奇,服裳色彩之丽,等等,既为中国文化遗产所独存,更为世界艺术所罕有。”因此,梅兰芳对京剧事业的发展,不仅在国内被称为梨园一代宗师,而且被国际戏剧界称为与斯坦尼、波莱希特相齐名的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博得世界人民的青睐。
开创京剧外交先河演出轰动美国苏联
民国之前,欧美人来中国,向来是不看中国戏剧,也不进中国戏园子的。1915年,美国人在华北创办的几所学校的俱乐部召开会议,讨论联欢会的议程,会上有人推荐中国京剧,邀请梅兰芳演出新剧《嫦娥奔月》。当时观看的有美国驻华大使芮恩施,他被梅兰芳的袅娜美观的几十种舞姿深深吸引,一再称赞梅兰芳的表演细腻动人,表示一定要去登门拜访。
此消息不胫而走,美国驻菲律宾总督闻讯后,打电报给美国驻华大使馆,提出要来北京看梅剧,英国安南总督也要求来北京看梅剧,于是外交部邀请他们前来观看。后来印度大诗人泰戈尔闻之,也来北京看了京剧。这样,中国京剧开始迈开了向世界进军的步伐。第一个邀请国是日本,1919年梅兰芳和高庆奎、姚玉芙等一行20余人,东渡扶桑,在日本演出了《嫦娥奔月》等剧,得到空前好评。
1925年,美国组织了一个访华旅行团来中国,专门把观看京剧作为一项活动。他们被中国的京剧艺术所打动,回国后到处宣传中国京剧。从此,欧美人对中国京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6年,意大利大使维多里奥·赛鲁蒂的夫人,偕同美国、西班牙、瑞典三国大使及夫人、子女等18人,在梅宅畅谈戏剧艺术达两个多小时,美驻华大使约翰·麦克慕雷还提出希望梅兰芳赴美演出,并愿意在这方面尽力协助。
1929年冬,梅兰芳接到了赴美国访问演出的邀请,这是中国第一个远渡太平洋,自费访问美国的戏剧家,是中国第一个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京剧外交使者,也是他的表演艺术轰动美国、闻名全球的开端。
唱腔是京剧的灵魂,曾被西洋观众称誉为“东方歌剧”。出国前梅兰芳担心京剧词曲难为“西人”聆悉,他思虑良久,并与同仁研究,决定拟用五线谱录出,以使京剧艺术能为世界所接受。他经人介绍,请通晓中西音乐、学养深厚的国乐大师刘天华先生译成初稿。刘先生根据梅兰芳琴师和笛师提供的各戏唱腔的工尺初稿,用三个月的时间,将梅赴美拟演的18出京、昆剧目,包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霸王别姬》、《嫦娥奔月》、《木兰从军》、《洛神》等京剧53个唱段和昆曲41个唱段,一一译成世界通行的五线谱。根据外国人认为中国京剧、昆曲都属于歌剧的观点,命名为《梅兰芳歌曲谱》。这可谓三十年代梨园一道绝佳的风景线。
1930年初,梅兰芳等21人从上海黄浦滩头,登上英轮加拿大“皇后”号起锚赴美,船在太平洋中乘风破浪历经14天后抵达加拿大温哥华省风光明媚的首府维多利亚港。后由维港换乘小船航行5小时才到美国的西雅图,由西雅图改乘火车经芝加哥抵达世界第一大都市纽约,这是梅剧团在美国演出的第一站,以后分别在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西雅图、檀香山和夏威夷等城市演出,前后达半年之久。公演期间,本来戏票原价是6美元一张,而黑市交易却哄抬到16美元一张。在纽约演出时,梅兰芳曾乘敞蓬轿车从纽约大街穿行,与市民会面,众人用各种鲜花抛向36岁的梅郎,街旁高楼上的妇女们竟有开窗向他掷钻石戒指和珍珠项链者,其盛况可见一斑。
梅兰芳在美演出十分成功,带去的《梅兰芳歌曲谱》很快被抢购一空,许多未买到曲谱的听众都感到十分遗憾。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令美国人倾倒,也得到了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梅兰芳把东方传统艺术介绍给新大陆,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极有利于中美两国人民的亲善外交,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学位,接着波摩拿学院也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学位。电波飞越大洋,捷报频传国内,国人闻之无不欢欣鼓舞。
梅兰芳剧团在美国演出期间,涌现了一些感人事例。美国总统威尔逊夫人也临场观看,跟观众一起热烈鼓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主任十分钟情中国京剧,他认为梅兰芳的戏非看不可,为此规定全系学生都必须去看,凡看了的学生,每年学分加一分,没有看的扣一分;梅兰芳的精湛表演,赢得了一批美国戏迷,最典型的是纽约交际界沃佛兰女士,她竟在3周内连看16场,还邀请梅兰芳等人到家中吃饭。该女士在郊外有座大花园,那天请了30多位陪客,都是美国知名人士,席间该女士致辞说:“听说梅先生36岁,我特意选了36株梅树,在花园中开了一块地,请梅先生破土栽种,作为永久纪念。”梅兰芳高兴地拿起锄头掘坑栽树,在场美国友人大加赞赏。该女士格外高兴地说:“今天就把花园定为‘梅兰芳花园’吧!”
梅兰芳与他的团员们,在离开夏威夷时,一个个颈上满挂着用鲜花串成的花环,挥手告别了热情送行的夏威夷朋友们,登上“秩父丸”日轮,一路顺风,返回上海。
1935年春,梅兰芳应邀率团北上访问苏联。他在五年前访美的基础上,充实了宣传资料,将《梅兰芳歌曲谱》用国际通用的五线谱和刘天华改革的新式工尺谱两种谱式记写,还增带了齐如山撰写的《梅兰芳艺术一斑》一书。随后,梅兰芳邀请北京大学余上沅教授和南开大学张彭春教授同行。
苏联文化协会、外交人民委员会和戏剧家协会联合组成了接待委员会,成员包括苏联各派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爱森斯坦、特烈杰亚柯夫等。当梅兰芳一行3月12日到达莫期科后,他们举行了欢迎宴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梅兰芳还会见了全球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的斯坦尼艺术大师们。
3月23日,梅剧团举行首演,盛况空前。按计划他们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共演三周,演出剧目有《宇宙锋》、《汾河湾》、《刺虎》、《打渔杀家》、《虹霓关》、《贵妃醉酒》等。此外还有京戏《思凡》的“拂尘舞”、《麻姑献寿》的“袖舞”、《霸王别姬》的“双剑舞”、《红线盗草》的 “草剑舞”等。
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演出,观众十分踊跃,场场爆满,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许多人被京剧的唱念做打所吸引,连看几场。有一个酷爱中国京剧的资深观众,对梅剧团的三周演出,只有一次因故没有观看,他深有感触地说:“七年来,没有一个剧团能象这个剧团那样,让我看过这么多次。我被梅兰芳这位天才舞台大师的巨大力量所折服。”
4月13日,梅兰芳在莫斯科大剧院作了一场告别演出,招待苏联各界人士,斯大林、高尔基等应邀前来观看。斯大林十分高兴,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几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苏联历时三周的访问演出结束后,梅兰芳让剧团成员先行回国,自己则同余上沅教授取道巴黎、柏林、伦敦、威尼斯,沿途考察了欧洲的戏剧,既对西方的油画、雕塑、歌剧、交响乐等各门艺术作了深入研究,又同卓别林、萧伯纳等大家名流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还带回许多外国朋友赠送的原版西洋唱片。梅兰芳回到祖国后,在回忆苏联之行时,他深有感触地说:“我觉得中苏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我国文化艺术的民族传统和风格的特色,是可以为他们接受的。同时我又急于想看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生活情况。另外,我也想把中国的戏剧表演艺术,摆到他们那里衡量艺术的天平上,秤一秤分量,看看实际效果究竟如何。”
鞠躬尽瘁德艺双馨人民艺术服务人民
梅兰芳在八年抗战期间,隐居上海,蓄须拒演,以此向日伪的邪恶统治抗争,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他在成名以后颇为富有,可从来不乱花钱,保持节约俭朴,而遇到需要救济的人,则从来都是慷慨帮助。他性情温和,待人接物总是与人为善。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仍孜孜不倦地投身艺术追求,而且认真学习积极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主张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他率梅剧团走遍了祖国南北,为广大工农群众和解放军战士演出。他在上海故地演出时,陈毅市长同他促膝长谈,希望他做一名“党员艺术家”,他听后十分感动。回到北京,周恩来总理亲切地对他说:“你应该入党了,党需要人民艺术家,我表示个人的态度吧,我愿意做你的入党介绍人。”梅兰芳谦虚地说:“总理,我还做得很不够。我们当演员的,生活上有些散漫,要不断地改正呢。”周恩来笑着握住他的手说:“生活方面的事尚属小节,主要是看一个人的政治品质。”这席话,使梅兰芳大受鼓舞。此后,他严格按照党员标准,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入党。
1959初春,连续十多个夜晚,他伏案撰写《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材料。他写道:“本人已过花甲之年,却时刻自问:我为什么要申请入党?其实早在建国初期,我就在心中立誓,要为建设新中国努力工作,也就是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同时,我由衷感激周恩来、陈毅、周扬等同志对我在政治上的亲切关怀。”党组织将他的《入党申请书》立即打印几十份,分发有关党员同志审阅。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支部于1959年3月16日召开党员大会,经过讨论和投票,一致同意梅兰芳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1日梅兰芳参加了入党宣誓大会。《人民日报》立即在头版报道了梅兰芳入党的消息。毛泽东闻讯,当即派秘书给国务院机关党委打电话并转告文化部党委,向梅兰芳致以热烈祝贺,同时嘱咐梅兰芳要以一名普通党员的姿态出现,不要特殊化。梅兰芳当即表示:“永远铭记毛主席的教诲。”之后,梅兰芳主动提出取消自己每月在中国京剧院拿的保留工资1100元,只拿他当时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的“文艺一级”的工资336元。后来梅兰芳又提出把个人在银行的存款也全部交给国家,党组织没有同意,因为保护个人储蓄是党的既定政策。
1960年上半年,梅兰芳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宽的大好形势下,决心乘胜前进,着手排演京剧《龙女牧羊》,他与剧作者认真交谈了十多次,对剧情和表演作了仔细的研究和设计。但是这位年过花甲的艺术大师,由于长年劳累过度,突感身体不适,入冬后便经常看病就医,药不离身。
1961年5月31日,梅兰芳应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之邀,抱病率剧团到西郊中关村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受到毛主席赞扬的大戏。梅兰芳忍着病痛为科学家们作了精彩表演,使许多知名的老中青专家学者们看后心驰神往,如痴似醉,场内爆发出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郭沫若在台后紧紧握住梅兰芳的手,赞叹说:“唉,中关村的礼堂实在太小了,可你在台上的表演,却使这小小礼堂变成了无限广阔的宇宙。在这儿真是充满了快乐,充满了肃静,充满了自豪,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美感,科学家们的热烈掌声,简直要把中关村的礼堂震破了啊!”
1961年7月,梅兰芳终因病情严重,难以支持,住进了医院,经医生诊断为突发性心脏病。梅兰芳在重病弥留之际,依然念念不忘为之奋斗终生的戏曲事业,念念不忘京剧艺术的发扬光大,他紧紧抓住儿子梅葆玖的手,一再叮咛:“今后有了条件,一定要把《洛神赋》和《太真外传》完整地重排出来。”他的临终嘱咐和为京剧艺术献身的精神,不禁使儿子激情难抑,热泪盈眶。8月8日,梅兰芳病情突然加重,遽然去世。从此,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一颗耀眼的巨星殒落了,真是“夙愿未了身先逝”。这年,梅兰芳年仅67岁。
责任编校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