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汽车市场虽大,但任何分食者的出现,都是对原有平衡的挑战。据说,丰田近来的一系列动作已经让大众、通用等竞争对手感到了“恐惧”。这印证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的话:“丰田一旦正式在中国投资生产,全世界汽车公司都会感到紧张,也可以看成世界汽车工业在中国市场真正的竞争时代的到来。因为丰田的企业文化、管理、销售、零部件、产品开发以及其产品适合于亚洲人和中国人的特点,都是有目共睹的。”
然后,面对日本汽车公司的强烈攻势,美、德等国的汽车公司自然是不甘落后。
大众:全力出击,保持地位
就在丰田和日产为进军中国而忙碌时,德国大众也在为捍卫其霸主地位而努力——毕竟,像上海大众靠国外淘汰的桑塔纳一款车型就能在中国市场纵横10年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最早挤进这块“淘金场”的德国大众来说,虽然2003年它在中国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销售量持续增长并再创销售新纪录,首次接近70万辆大关,依然在中国市场上领跑,但它的市场份额正不断“悄然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对大众来说,最紧迫的任务还是为捍卫33%的市场份额而进行有力反击,特别是当日本汽车在中国市场开足马力、疯狂扩张时。去年7月,大众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皮切斯瑞德宣布,大众将在未来5年里,在中国投资60亿欧元(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大众在中国市场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上海通用新近公布的20亿元人民币的增资额),再建两家新工厂,所生产的车型将“德国大众有什么生产什么”。大众集团在中国的产能,将在未来5年内,形成最高接近200万辆的年产量,力争在中国达到4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如此大手笔“砸钱”,皮切斯瑞德的解释是,“德国大众深信其能在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得到快速增长”。
在追求产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同时,大众更加重视提高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在汽车信贷领域,大众汽车金融服务股份公司已于去年底得到了中国银监会的正式筹建批准。拟设立的大众汽车金融服务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名为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预计将于今年上半年开始汽车金融业务。
在新车型投放方面,大众汽车承诺每年至少在中国投放一种新车型。今年,上海大众将推出途锐(Touran),这是大众汽车目前在欧洲市场上非常成功的一款紧凑型MPV。一汽大众还将会推出全新的捷达。
总之,就像大众公开宣称的那样“后来者想追上它,没那么容易!”
通用汽车:速度制胜,挑战大众
众所周知,通用汽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美汽车大战”中受创最深的厂商,也是付出了最多代价进行调整的厂商。可以说,通用汽车一直把日本看作“不死不休”的“头号大敌”,鉴于在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竞争已成胶着态势,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用汽车决定重新战略性地定义中国市场,把中国市场看作通用汽车“进可攻,退可守”的全球“马奇诺防线”。
美国通用公司虽然1997年才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比大众在中国的起步晚了整整12年。但上海通用总投资超过15.8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美合作的最大项目。当时许多人认为通用公司在发疯,甚至把上海通用说成是“拍脑瓜项目”。通用汽车亚太区总裁施莱斯则反唇相讥:“通用公司不是由傻瓜管理的,我们甘愿冒风险是因为我们懂得等待,如果在中国半心半意,只会招致更加激烈的竞争。”上海通用所引进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车柔性化生产系统,采用的营销模式是国际上流行的单层次拉动销售模式,投产的产品也是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别克车型,并且承诺帮助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通用在中国的成长是惊人的,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神话。只用了不到7年时间,它已成为唯一在中国拥有4家合资整车企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风头已直逼大众。去年,别克系列产品销量超过20万辆,同比增长高达81%,远远高于乘用车平均增长水平,稳居全国轿车年销售前3名,也使上海通用汽车的市场份额扩大到9.8%。
2004年2月29日,上海通用汽车展开“别克品牌新宣导”,以“心静、思远,志在千里”为主题,展示君威、凯越、赛欧、GL8这4大产品矩阵,强化和深化别克品牌的传播沟通。有分析认为,选在这个时候花大气力整合品牌,提升和调整别克品牌定位,实际上意味着,上海通用将要从别克的“一枝独秀”,过渡到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的“三箭齐发”。业内人士分析,如何调整旗下品牌,搭建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3个从高到低的序列,将是上海通用在今年能否续写“井喷”的关键。
上海通用总经理陈虹喜欢把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比喻成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他说:“事实证明,当初的高起点创造了上海通用汽车不可拷贝的发展模式,使得我们可以专注地面对市场、面对顾客、面对竞争,而不受产能、规模、车型等问题的缠累。上海通用汽车强大的体系优势使我们既能在短跑中瞬时爆发,也能在长跑中持续发力。”
福特:中国战略悄然成型
用“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来形容福特在中国的业务进程是最恰当不过的。
福特汽车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1913年。可作为首家在中国开拓业务的外国汽车公司,福特直到2001年4月,才投资9800万美元,与长安汽车合资成立长安福特;并且直到2003年1月18日,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福特轿车——嘉年华才正式从福特长安的生产线上驶下来。但嘉年华的原型车是在印度已经生产了3年的Ikon,将第一款在中国本土化生产的轿车选定一款老车型,福特进驻中国的开篇之作并不尽如人意。在对中国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的争夺战中,福特,这个汽车王国中响当当的百年老店,远远地落伍了。
福特掌门人比尔·福特也坦言,“今天我们可能低估了(中国汽车)这种发展形势”,但“不一定是谁先来就是谁最好,我们认为这场竞赛是一个马拉松,不是短跑”。
“我更感兴趣的是今后如何开展工作,我们的未来,”比尔·福特说,“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中国的市场增长,我们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充当一个参与者,我们希望成为一个领导者。”
比尔·福特还宣布,“福特将增加新的投资到中国市场,在未来的几年内,福特与长安集团将共同投资超过10亿美元用于提高产能,引进新产品及拓展市场销售渠道。这笔投资将会首先用于新产品手工艺引进及产能手工艺扩大,把长安福特的产能从目前的年产2万辆提升到年产15万辆,同时将会建设第二个轿车生产工厂(长安福特第二工厂在南京的土地使用权已正式签署)和一家新的发动机工厂。”新的投资计划表明,福特方面开始认真看待中国市场,努力赶上其竞争对手。
2004年2月14日,长安福特推出2004全新蒙迪欧,据说当厂家第一次公布新款蒙迪欧的定价时,经销商曾爆发出长达3分钟的掌声,足见新价格的确深得人心,也表明了福特进驻中国市场的决心。据长安福特方面介绍,这款车将重新定义中高档轿车的价格标杆,并且再度刷新了中高档轿车性价比纪录。
蒙迪欧开打低价牌,假想敌自然是具有标杆意义的广本新雅阁和上海通用的当家花旦别克君威。除了加价和配置的差异,单纯从价格上对比,04款蒙迪欧比两个“敌手”便宜2万~3万元,相当于10%的比例。除了低价格,新款蒙迪欧也不乏其他亮点。蒙迪欧是福特在欧洲中级车市场的拳头产品,诞生以来,囊括了数十项欧洲和国际大奖,可谓是“中级车冠军”。长安福特选择它进入国内,无疑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福特公司人士说,他们希望最终取得轿车市场10%的占有率,并实现大部分车辆生产本地化。福特公司一位高层管理人士表示,10%是一家汽车制造商要想在中国立足所必须拥有的最低市场占有率。而且,2003年,丰田在全球总销量上超过了福特跃居第二名。可以想见,丰田和期待复兴的福特在中国市场的角逐,好戏还在后面。
无疑,来迟一步的日本车商能否在强敌环伺之中杀出他们的中国血路,将是21世纪中国汽车业战局的一大悬念。
然后,面对日本汽车公司的强烈攻势,美、德等国的汽车公司自然是不甘落后。
大众:全力出击,保持地位
就在丰田和日产为进军中国而忙碌时,德国大众也在为捍卫其霸主地位而努力——毕竟,像上海大众靠国外淘汰的桑塔纳一款车型就能在中国市场纵横10年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最早挤进这块“淘金场”的德国大众来说,虽然2003年它在中国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销售量持续增长并再创销售新纪录,首次接近70万辆大关,依然在中国市场上领跑,但它的市场份额正不断“悄然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对大众来说,最紧迫的任务还是为捍卫33%的市场份额而进行有力反击,特别是当日本汽车在中国市场开足马力、疯狂扩张时。去年7月,大众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皮切斯瑞德宣布,大众将在未来5年里,在中国投资60亿欧元(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大众在中国市场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上海通用新近公布的20亿元人民币的增资额),再建两家新工厂,所生产的车型将“德国大众有什么生产什么”。大众集团在中国的产能,将在未来5年内,形成最高接近200万辆的年产量,力争在中国达到4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如此大手笔“砸钱”,皮切斯瑞德的解释是,“德国大众深信其能在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得到快速增长”。
在追求产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同时,大众更加重视提高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在汽车信贷领域,大众汽车金融服务股份公司已于去年底得到了中国银监会的正式筹建批准。拟设立的大众汽车金融服务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名为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预计将于今年上半年开始汽车金融业务。
在新车型投放方面,大众汽车承诺每年至少在中国投放一种新车型。今年,上海大众将推出途锐(Touran),这是大众汽车目前在欧洲市场上非常成功的一款紧凑型MPV。一汽大众还将会推出全新的捷达。
总之,就像大众公开宣称的那样“后来者想追上它,没那么容易!”
通用汽车:速度制胜,挑战大众
众所周知,通用汽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美汽车大战”中受创最深的厂商,也是付出了最多代价进行调整的厂商。可以说,通用汽车一直把日本看作“不死不休”的“头号大敌”,鉴于在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竞争已成胶着态势,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用汽车决定重新战略性地定义中国市场,把中国市场看作通用汽车“进可攻,退可守”的全球“马奇诺防线”。
美国通用公司虽然1997年才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比大众在中国的起步晚了整整12年。但上海通用总投资超过15.8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美合作的最大项目。当时许多人认为通用公司在发疯,甚至把上海通用说成是“拍脑瓜项目”。通用汽车亚太区总裁施莱斯则反唇相讥:“通用公司不是由傻瓜管理的,我们甘愿冒风险是因为我们懂得等待,如果在中国半心半意,只会招致更加激烈的竞争。”上海通用所引进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车柔性化生产系统,采用的营销模式是国际上流行的单层次拉动销售模式,投产的产品也是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别克车型,并且承诺帮助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通用在中国的成长是惊人的,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神话。只用了不到7年时间,它已成为唯一在中国拥有4家合资整车企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风头已直逼大众。去年,别克系列产品销量超过20万辆,同比增长高达81%,远远高于乘用车平均增长水平,稳居全国轿车年销售前3名,也使上海通用汽车的市场份额扩大到9.8%。
2004年2月29日,上海通用汽车展开“别克品牌新宣导”,以“心静、思远,志在千里”为主题,展示君威、凯越、赛欧、GL8这4大产品矩阵,强化和深化别克品牌的传播沟通。有分析认为,选在这个时候花大气力整合品牌,提升和调整别克品牌定位,实际上意味着,上海通用将要从别克的“一枝独秀”,过渡到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的“三箭齐发”。业内人士分析,如何调整旗下品牌,搭建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3个从高到低的序列,将是上海通用在今年能否续写“井喷”的关键。
上海通用总经理陈虹喜欢把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比喻成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他说:“事实证明,当初的高起点创造了上海通用汽车不可拷贝的发展模式,使得我们可以专注地面对市场、面对顾客、面对竞争,而不受产能、规模、车型等问题的缠累。上海通用汽车强大的体系优势使我们既能在短跑中瞬时爆发,也能在长跑中持续发力。”
福特:中国战略悄然成型
用“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来形容福特在中国的业务进程是最恰当不过的。
福特汽车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1913年。可作为首家在中国开拓业务的外国汽车公司,福特直到2001年4月,才投资9800万美元,与长安汽车合资成立长安福特;并且直到2003年1月18日,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福特轿车——嘉年华才正式从福特长安的生产线上驶下来。但嘉年华的原型车是在印度已经生产了3年的Ikon,将第一款在中国本土化生产的轿车选定一款老车型,福特进驻中国的开篇之作并不尽如人意。在对中国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的争夺战中,福特,这个汽车王国中响当当的百年老店,远远地落伍了。
福特掌门人比尔·福特也坦言,“今天我们可能低估了(中国汽车)这种发展形势”,但“不一定是谁先来就是谁最好,我们认为这场竞赛是一个马拉松,不是短跑”。
“我更感兴趣的是今后如何开展工作,我们的未来,”比尔·福特说,“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中国的市场增长,我们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充当一个参与者,我们希望成为一个领导者。”
比尔·福特还宣布,“福特将增加新的投资到中国市场,在未来的几年内,福特与长安集团将共同投资超过10亿美元用于提高产能,引进新产品及拓展市场销售渠道。这笔投资将会首先用于新产品手工艺引进及产能手工艺扩大,把长安福特的产能从目前的年产2万辆提升到年产15万辆,同时将会建设第二个轿车生产工厂(长安福特第二工厂在南京的土地使用权已正式签署)和一家新的发动机工厂。”新的投资计划表明,福特方面开始认真看待中国市场,努力赶上其竞争对手。
2004年2月14日,长安福特推出2004全新蒙迪欧,据说当厂家第一次公布新款蒙迪欧的定价时,经销商曾爆发出长达3分钟的掌声,足见新价格的确深得人心,也表明了福特进驻中国市场的决心。据长安福特方面介绍,这款车将重新定义中高档轿车的价格标杆,并且再度刷新了中高档轿车性价比纪录。
蒙迪欧开打低价牌,假想敌自然是具有标杆意义的广本新雅阁和上海通用的当家花旦别克君威。除了加价和配置的差异,单纯从价格上对比,04款蒙迪欧比两个“敌手”便宜2万~3万元,相当于10%的比例。除了低价格,新款蒙迪欧也不乏其他亮点。蒙迪欧是福特在欧洲中级车市场的拳头产品,诞生以来,囊括了数十项欧洲和国际大奖,可谓是“中级车冠军”。长安福特选择它进入国内,无疑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福特公司人士说,他们希望最终取得轿车市场10%的占有率,并实现大部分车辆生产本地化。福特公司一位高层管理人士表示,10%是一家汽车制造商要想在中国立足所必须拥有的最低市场占有率。而且,2003年,丰田在全球总销量上超过了福特跃居第二名。可以想见,丰田和期待复兴的福特在中国市场的角逐,好戏还在后面。
无疑,来迟一步的日本车商能否在强敌环伺之中杀出他们的中国血路,将是21世纪中国汽车业战局的一大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