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卫士——巴拉迪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tal_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被德国《时代》周报称为核卫士。
  2004年12月13日,美国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表态,让各大媒体记者们咀嚼再三;“联合国机构的负责人只能连任两期,我应该强调的是他们的任期不能超过两任。”尽管麦克莱伦没有明确提到哪个人,但几乎所有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读出了他的矛头所指———巴拉迪。
  敏感的国际观察家们马上把麦克莱伦的话跟一天前的一则爆炸性新闻联系起来。12月12日,《华盛顿邮报》头版披露:布什政府曾几十次窃听巴拉迪与伊朗外交官之间的电话交谈。不过,尽管情报人员仔细分析了监听录音,却没能找到巴拉迪包庇伊朗的蛛丝马迹,“一些人认为他对伊朗人说话口气太温和,仅此而已”。
  巴拉迪,1997年12月起两次连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的前任布利克斯四次连任,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16年,也从没见美国说什么话。所以,这次美国政府明里暗里硬是急着把巴拉迪赶下台的做法的确耐人寻味。俄罗斯的《生意人报》给出了一个理由:那就是为进攻德黑兰扫清道路。
  伊拉克战争后,伊朗被美国认为是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的心腹大患。美国在核问题上一直对伊朗采取极其强硬的态度,要求把这个问题提交到安理会,对伊朗实施严厉制裁,甚至进行惩罚性打击。而巴拉迪却希望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范围内,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问题。“国际社会应该客观地评价伊朗核问题。”这是一年前巴拉迪的公开表态。
  美国多次批评巴拉迪对伊朗手软,指责他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隐瞒伊朗的“罪证”。然而11月2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依旧作出决定:暂不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而且决议明确指出,伊朗中止铀浓缩是自愿而不是法律义务。
  从决议通过的那一刻起,伊朗核问题暂告平息,但巴拉迪有了更大的麻烦。俗话说,风起于青萍之末。巴拉迪和美国之间的矛盾也正应了这句话。伊朗核问题并不是双方矛盾的源头。因为早在伊拉克战争之前,在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有着重大发言权的巴拉迪就和美国讲话不是一个调门。
  2003年1月19日,巴拉迪和联合国监核会主席布利克斯第二次千里迢迢来到巴格达,劝说萨达姆在剩下不多的时间里,向国际社会重申伊拉克在核查问题上认真合作的态度。这一天,离他们向安理会提交对伊核查最终报告的关键日子只有一个星期。难怪当时的《中东时报》感叹:巴拉迪的巴格达之行背负着一个国家的命运。1月27日,巴拉迪向安理会提交核查报告,要求再给核查人员一些时间。但是54天之后,战争,还是爆发了……
  2004年10月6日,美国“伊拉克调查小组”的最终调查报告认定,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巴拉迪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份调查报告“证明我们是正确的,从伊拉克战争中得到的教训就是,国际社会应该认真仔细地听取我们的意见”。
  相信很少有人注意到巴拉迪名字前的“穆罕默德”。其实,出生在埃及的巴拉迪是阿拉伯人,他曾在埃及外交部工作过20年。不过,在伊拉克危机期间,巴拉迪接受中东媒体采访时从来都拒绝使用阿拉伯语。这样的做法甚至让不少阿拉伯人称他是“中情局的间谍”。但巴拉迪一笑了之。因为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要公正,就要承受压力。
  2004年7月6日,巴拉迪作为以色列原子能委员会的客人对以色列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以色列有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核武器。但数十年来,以色列政府以不变应万变———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巴拉迪访以的核心任务是劝说以色列放弃核武器,而第一步则是让以色列首先承认拥有核武器。
  对于国际社会的核现状,巴拉迪不无忧虑:“一些国家仍在偷偷获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假如我们坐视不管,这种趋势就会愈演愈烈。假如这个世界不设法扭转这个势头,人类就有可能自我毁灭。”
  “核问题很棘手,小错误就可能致命。”这是巴拉迪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据说每当他要写一篇讲稿或文章时,都会让下属依次传阅草稿,直到每个词都恰如其分,有一次甚至修改了25遍!因为在这位核卫士的工作中,有时一个词就可能决定是战还是和。
其他文献
为什么走向自由贸易?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和贸易政策    Helen V. Milne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学院教授?雪  Keiko Kubota(世界银行助理研究员)  《国际组织》  2005年冬季刊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国际贸易的增长是全球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政策促进了贸易的增长。在走向自由贸易的同时,还存在着走向民主的全球运动。这两个趋势是相联系的:
期刊
布什称访欧之旅是“倾听之行”,美欧都摆出善意的姿态,但分歧依旧。不过,美欧终究是西方文明内部互为镜像的不同变体,本是“同根生”。  1928年,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在访问巴黎期间创作了管弦乐名章《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这部作品不仅成为美国严肃音乐史上为数不多的名曲,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国人对欧洲直观感受的文本。乐曲有两个主题:开头是喧闹欢快的主题,你能感受到巴黎清新的晨风,听到喧闹的汽车和咖啡
期刊
卢武铉整容除眼袋    都说韩国盛产人造美女,谁成想,59岁的韩国总统卢武铉为美丽也要来个现身说法。如果你发现卢总统比以前看上去更精神,那就证明他成功接受了眼睑“整容”手术。与俊男靓女不同的是,卢武铉“整容”的目的是增强视力和修复眼睑皮肤,除去日渐下垂的眼袋顺便弄个双眼皮。据说,卢武铉近来因眼睑松弛,导致看东西时必须抬头,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总统的公众形象也直接受到影响。  其实,这不是卢武铉第一次
期刊
“少林功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少林功夫,将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申报工作已经启动。  少林功夫诞生于1500多年前建寺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少林寺僧人习禅的途径之一。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少林功夫套路原有708套,现在保存下来的有545套,其中能够演练的有200多套,包括二指禅、打山门、童子功等。少林寺现有12位高僧收徒授艺,并确认了50个少林功
期刊
9月下旬的几天里,有一个人,他出现在外交场合的次数,不是最多,但是最醒目。他去了伦敦,去了华盛顿,见了布莱尔,见了布什,还去了纽约的联合国大会,和各国政要握手问候。就连他的握手,都成了媒体报道的头条。他,就是在上台之初就号称“铁腕”的伊拉克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  如果仔细观察,人们就会发现,本周出现在媒体镜头里的阿拉维右手好像有伤。据阿拉维透露,当选总理以来他躲过了至少四次暗杀。不过,这次受伤完全
期刊
联想并购案再生变数美强硬拒绝IBM三次让步    联想收购美国IBM公司个人电脑业务一事日前再生变数。负责审核这笔交易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担心IBM的核心技术会被联想公司拿走为由,拒绝了IBM公司提出的三项让步条款。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部分成员指责中国可能会利用此次并购来窃取美国机密技术。美国司法部和国土安全部也表示,联想公司计划将兼并后的IBM个人电脑运营总部设在北卡罗来纳的三角地带高科技园
期刊
牢记鲁迅先生的“制犬之道”    日本帝国向外扩张、侵略成性。面对中国大陆这块硬骨头,日本虽然馋涎欲滴、心痒难搔,但是力不从心、无从下口。而对于在二战中被折断的两个翅膀———台湾地区和朝鲜半岛,日本更是魂牵梦萦,亟欲将其重新纳入大日本帝国的版图。  不过,限于目前形势,日本无奈何只能暂时龟缩在美利坚核弹保护伞的卵翼之下,充当新保守主义的鹰犬,狼狈为奸。日后一旦风云突变、时机成熟,难保第二次珍珠港事
期刊
如果说日本的“历史问题”伤害的主要是中国人民感情的话,那么,日本的“现实问题”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安全等核心利益实实在在的威胁。可以预见,日本的“现实问题”将超过“历史问题”,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首要因素。  长期以来,历史问题作为横亘在中日之间的一道鸿沟,一直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就目前而言,仍然看不出日本政府有彻底反省历史的迹象,所以这个问题仍将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两国关系的未来
期刊
外经贸人期待已久的目标终于提前一个月实现了!根据海关总署2004年12月9日发布的统计数据,2004年1~11月全国进出口总值达10383.8亿美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出口5296.1亿美元,进口5087.7亿美元,分别增长35.7%和37.3%,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08.4亿美元。中国首次实现了年度对外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的目标,成为仅次于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指日可待。  年度对外贸
期刊
在高层互访中断的情况下,2004年11月,中日两国领导人先后两次会晤,讨论两国间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既表明两国间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也表示了双方领导人对改善双边关系的重视。  有分析人士指出,2004年是中日关系自1972年恢复邦交以来受到伤害最严重的一年,但冷静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年的两国关系是“热中有冷”,“冷中有热”。    经贸关系“热中有冷”    2004年中日经贸关系呈现“热中有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