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晓飞: 迄今为止,您的艺术道路算是标准的科班了,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正式画风景画?
袁元: 虽然我接触绘画比较早,但真正开始画风景画是在附中,当时主要是学习比如印象派的技术,驾驭的不是太熟练,基本上是学习的起步阶段。
孙晓飞: 在美院算是您艺术创作重要的基础阶段了。
袁元: 对,那个时候画的东西更多的还是比较被动,风景画训练就是拼了命的要“把颜色画结实”,这个训练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极其困难。这一条是杨飞云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最多,比如你画那一个房子就得是那一个房子,农村里面有很多都是红砖房,也许这个跟那个有一点不一样,但是你画的红砖房就得是这个而不是那个,这就提高了你对自己技术的要求,其间要解决问题很多,不是说你很容易把这个画出来的,简单几笔背后是长时间的训练,准和不准之间就是这种训练所累积的差异,当然我理解这种再现的准确到了创作阶段就必然会转化为表达的准确。
孙晓飞: 在这个过程中也算是技术的积累和熟练吧。
袁元: 这就像大楼,把地基弄差不多你才能往上盖,你可以盖一层,那个人也许盖二十层,这个会有差别,每个人都需要基础,尤其对我们这些画画的,都是要具备一定的基本能力。但这种技术的熟练和累积又不是死的,如同“庖丁解牛”其实就是技与艺的转化,时间和训练的累积最后也需要通过悟性来实现突破,画画这东西挺有意思的,尤其当你能够熟练的控制时,就会变的更有意思。
孙晓飞: 您的风景画在创作的时候如何去寻找灵感?
袁元: 其实写生就是很好的方式,回到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灵感。在旅行中观察风景,会有新的刺激,有刺激就会有表达的欲望,这里面包括比较特殊的地貌,也可能有风土人情,总的来说跟你平时看的有一点不同,但又能纳入到你绘画里面,能进入你绘画的语言体系中。比如最近几次去西藏,对人的精神,心灵,胸怀,都会有挺多震撼,有可能是周围地貌、人的精神力量各种因素把人脆弱、敏感的神经勾起来了,这种刺激就会促使你想表达那种纯净的、神性的情绪。
孙晓飞: 作为比较典型的学院派,您在创作的时候算是画画比较较真的艺术家了。
袁元: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跟西画的创作方式并不十分吻合,中国人的思维比较中庸,比较模糊和经验性,油画是西方的画种,你如果不把自己固有的习惯性思维调适到西方理性的作画观念,就很难画好油画。你看西方人做一个东西,比如说发明手机这样的事,这里面包含多少理念、逻辑性的成分在其中,西方人画画也是这个东西,很多最后画面的结果都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得到的结论,对我们这些中国人而言,画油画就需要较劲。
孙晓飞: 您刚才说为画画较劲,对创作来说肯定是一个褒义词,前段时间看靳先生《向维米尔致意》的展览也是这种感觉,这几张画如果一个半外行或者是半内行都会感觉“很像就足够了”,但靳先生反复临摹细节,这种感觉有点钻牛角尖,但艺术创作就需要这样吧。
袁元: 对。艺术创作方法不应该轻易下结论,结论下面有它背后逻辑的支撑,我也特别赞同靳先生说的,画画,尤其我们中国人画西画的,真是得把全部的劲儿使出来。因为你在把这些问题都弄懂了情况下,都不能保证能够很顺畅的去完成一个作品。
孙晓飞: 就是很顺利驾驭油画语言的那种感觉。
袁元: 对,绝对的自由的驾驭还是很难做到,按照靳先生的说法就是你稍微一不注意,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瑕疵就会出现,油画的某些规律你就可能违背了,这个地方违背一点,那个地方违背一点,画就不行了,所以说画画得要像他们这些老先生所说的,特别特别较劲,对自己要求特别特别严格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说我这张画基本上没有毛病,包括你像刚才提到的《向维米尔致意》的三幅画,靳先生对那三张临摹的画作,对某些局部仍然还有不满,并不是展出来就对自己很满意了,没有这样的,他对自己的认识其实很清醒。像他们这些人自我批评意识很强,其实我们这些小字辈的跟他们比起来,更是需要这样,因为虽然我们成长的环境比他们要优越,但是真正说受到训练,特别是西画训练严格的程度可能比他们还要差一点。
孙晓飞: 像您刚才说自己开始逐渐感觉自己可以驾驭画的语言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袁元: 单纯从写生这个角度去看的话,我估计在04、05年,算是很晚了,之前也画了一些画也可以,也开始有一些自己的风格,但不像后来画的面貌那么成形、清晰,我说的成形不是说以前画的画不好,而是自己的语言相对清晰,这与很多方面有关系,甚至跟你画画的工具材料都有关系。你用了一个很顺手的表达方式后你就会觉得你表现的很顺畅,过去在学生阶段画的一些作品,可能没什么大毛病也符合教学要求,你也可以表现,也许表现的也还不错,但是和现在的这种体验还是差别挺大的,其实我是特别喜欢画风景,尤其后来我在画风景中找到了一种方式,自己感觉能比较“顺畅”的画画方式以后,画人物也随之比较自然,比较顺畅,也觉得有意思了,你从画画中间会得到各种乐趣,塑造的乐趣,表现的乐趣,实现的乐趣。
孙晓飞: 清华美院杜大恺教授曾经评价您在驾驭油画工具上已经“从容与自在”,这算是很高的评价了,自从油画被介绍到中国以来,这也是很多人一直努力地方向。
袁元: 随着岁数越来越大,对画画这个问题有越来越认识的深入。随着控制画面的能力增强,自己对画画的兴趣也会增强,跟你过去完全学生的状态不太一样,学生时候其实还在摸索怎么画,比较纠结,比较被动,现在更多的是去主动尝试,因为跟风景对话的渠道变的顺畅,方式变的很自然,这样就更加有兴趣,你知道什么地方可画,什么地方一般,什么地方特别有意思。
你画风景还是画人物其实都是在画对象,实际上到最后画人或者画风景画,一棵树或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实际上就是一个绘画语言和观念的表达,到最后都是画那么几笔,你画的比别人传递的信息多和准,自然就会比别人画的好,最后都是一个水平的问题,与风格无关。
袁元: 虽然我接触绘画比较早,但真正开始画风景画是在附中,当时主要是学习比如印象派的技术,驾驭的不是太熟练,基本上是学习的起步阶段。
孙晓飞: 在美院算是您艺术创作重要的基础阶段了。
袁元: 对,那个时候画的东西更多的还是比较被动,风景画训练就是拼了命的要“把颜色画结实”,这个训练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极其困难。这一条是杨飞云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最多,比如你画那一个房子就得是那一个房子,农村里面有很多都是红砖房,也许这个跟那个有一点不一样,但是你画的红砖房就得是这个而不是那个,这就提高了你对自己技术的要求,其间要解决问题很多,不是说你很容易把这个画出来的,简单几笔背后是长时间的训练,准和不准之间就是这种训练所累积的差异,当然我理解这种再现的准确到了创作阶段就必然会转化为表达的准确。
孙晓飞: 在这个过程中也算是技术的积累和熟练吧。
袁元: 这就像大楼,把地基弄差不多你才能往上盖,你可以盖一层,那个人也许盖二十层,这个会有差别,每个人都需要基础,尤其对我们这些画画的,都是要具备一定的基本能力。但这种技术的熟练和累积又不是死的,如同“庖丁解牛”其实就是技与艺的转化,时间和训练的累积最后也需要通过悟性来实现突破,画画这东西挺有意思的,尤其当你能够熟练的控制时,就会变的更有意思。
孙晓飞: 您的风景画在创作的时候如何去寻找灵感?
袁元: 其实写生就是很好的方式,回到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灵感。在旅行中观察风景,会有新的刺激,有刺激就会有表达的欲望,这里面包括比较特殊的地貌,也可能有风土人情,总的来说跟你平时看的有一点不同,但又能纳入到你绘画里面,能进入你绘画的语言体系中。比如最近几次去西藏,对人的精神,心灵,胸怀,都会有挺多震撼,有可能是周围地貌、人的精神力量各种因素把人脆弱、敏感的神经勾起来了,这种刺激就会促使你想表达那种纯净的、神性的情绪。
孙晓飞: 作为比较典型的学院派,您在创作的时候算是画画比较较真的艺术家了。
袁元: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跟西画的创作方式并不十分吻合,中国人的思维比较中庸,比较模糊和经验性,油画是西方的画种,你如果不把自己固有的习惯性思维调适到西方理性的作画观念,就很难画好油画。你看西方人做一个东西,比如说发明手机这样的事,这里面包含多少理念、逻辑性的成分在其中,西方人画画也是这个东西,很多最后画面的结果都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得到的结论,对我们这些中国人而言,画油画就需要较劲。
孙晓飞: 您刚才说为画画较劲,对创作来说肯定是一个褒义词,前段时间看靳先生《向维米尔致意》的展览也是这种感觉,这几张画如果一个半外行或者是半内行都会感觉“很像就足够了”,但靳先生反复临摹细节,这种感觉有点钻牛角尖,但艺术创作就需要这样吧。
袁元: 对。艺术创作方法不应该轻易下结论,结论下面有它背后逻辑的支撑,我也特别赞同靳先生说的,画画,尤其我们中国人画西画的,真是得把全部的劲儿使出来。因为你在把这些问题都弄懂了情况下,都不能保证能够很顺畅的去完成一个作品。
孙晓飞: 就是很顺利驾驭油画语言的那种感觉。
袁元: 对,绝对的自由的驾驭还是很难做到,按照靳先生的说法就是你稍微一不注意,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瑕疵就会出现,油画的某些规律你就可能违背了,这个地方违背一点,那个地方违背一点,画就不行了,所以说画画得要像他们这些老先生所说的,特别特别较劲,对自己要求特别特别严格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说我这张画基本上没有毛病,包括你像刚才提到的《向维米尔致意》的三幅画,靳先生对那三张临摹的画作,对某些局部仍然还有不满,并不是展出来就对自己很满意了,没有这样的,他对自己的认识其实很清醒。像他们这些人自我批评意识很强,其实我们这些小字辈的跟他们比起来,更是需要这样,因为虽然我们成长的环境比他们要优越,但是真正说受到训练,特别是西画训练严格的程度可能比他们还要差一点。
孙晓飞: 像您刚才说自己开始逐渐感觉自己可以驾驭画的语言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袁元: 单纯从写生这个角度去看的话,我估计在04、05年,算是很晚了,之前也画了一些画也可以,也开始有一些自己的风格,但不像后来画的面貌那么成形、清晰,我说的成形不是说以前画的画不好,而是自己的语言相对清晰,这与很多方面有关系,甚至跟你画画的工具材料都有关系。你用了一个很顺手的表达方式后你就会觉得你表现的很顺畅,过去在学生阶段画的一些作品,可能没什么大毛病也符合教学要求,你也可以表现,也许表现的也还不错,但是和现在的这种体验还是差别挺大的,其实我是特别喜欢画风景,尤其后来我在画风景中找到了一种方式,自己感觉能比较“顺畅”的画画方式以后,画人物也随之比较自然,比较顺畅,也觉得有意思了,你从画画中间会得到各种乐趣,塑造的乐趣,表现的乐趣,实现的乐趣。
孙晓飞: 清华美院杜大恺教授曾经评价您在驾驭油画工具上已经“从容与自在”,这算是很高的评价了,自从油画被介绍到中国以来,这也是很多人一直努力地方向。
袁元: 随着岁数越来越大,对画画这个问题有越来越认识的深入。随着控制画面的能力增强,自己对画画的兴趣也会增强,跟你过去完全学生的状态不太一样,学生时候其实还在摸索怎么画,比较纠结,比较被动,现在更多的是去主动尝试,因为跟风景对话的渠道变的顺畅,方式变的很自然,这样就更加有兴趣,你知道什么地方可画,什么地方一般,什么地方特别有意思。
你画风景还是画人物其实都是在画对象,实际上到最后画人或者画风景画,一棵树或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实际上就是一个绘画语言和观念的表达,到最后都是画那么几笔,你画的比别人传递的信息多和准,自然就会比别人画的好,最后都是一个水平的问题,与风格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