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前人智慧的结晶。汉字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意蕴。在地上绵延着4000多年文化史汉字,以及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由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伴随而来的治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人类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才得以广泛传播和日益提高。
关键词:汉字;中华文化;符号;对外汉语
一、汉字中蕴含着中华文化
“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于我而言,正是汉字形体构造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也体现着汉字与其他文字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它除了记录语言之外,还具有 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汉字的形体构造具有特殊的价值。
汉字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用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汉族祖先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本身有一定的严谨的规律,自有其完整的系统性。尽管汉语方言歧异纷呈,可使用汉字写下的书面语言,南北各地的人都能看得懂;虽然古今语音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商周的古文字还是秦汉传下来的古书,现在依然能读得懂。让我们再看看中国的汉字,与世界其他各个民族的文字相比,究竟有哪些突出特点?简而言之,其特点有三:一是以形体表意为主,兼能表音,形音结合,表现力强。二是结构规整,书写优雅,一字一音,抑扬顿挫,兼具形体美和音韵美。三是包涵的信息量大,汉字历史已有四五千年,发展演变从未间断,所涵古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十分丰富。四是言简意赅,同样的内容,如果用汉语写出需一页,译成英语则要超过一页半。汉字的特点及规律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原人民的灵感和智慧,也说明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古老而常新的文字。汉字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符号。
有通晓多种文字的专家作过这样的比较:汉字自产生以来,共创造了50000多个字;现在大部分都“死”去了,不再被使用了。日常交往中的常用字仅1500左右,人们只要掌握4000~6000字就足以应付一切了。而英文的单词有五六十万个,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年还有1000个左右的新词被创造出来,也就是说即使是大学问家,每年都还需要再学1000个新词。但是,汉字由于具有特别的造词能力,仅仅依靠熟识字的重新组合,就可以了解掌握时代变化带来的任何新事物了,并不需要不断地重新学认新字。这种不需要“后续投入”的文字,给人们省下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汉字文化必将成为世界上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如今,汉字走红全球。从伦敦到纽约,从东京到悉尼,华语在世界树渐走强,成为热闹的语言。何以如此?理智的理解,并不是因为汉字有那么多有点,而是由于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国运盛汉字兴。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这种情结更加浓厚。
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伦理里的仁、义、德、道、礼、和、合、诚、信。还有讲讲忠、孝、义,等等。华文注重文字——概念的合理性与正统性,宁可冒实证不足或者郢书燕说的危险,却要做到高屋建瓴与势如破竹,做到坚贞不屈与贯彻始终。详解:示从二(上的古文形式)从小(古文为三点,分别代表日月星,合起来表示天空),意为上天。汉字里与祭祀、祈祷、祸福等概念相关的皆从示(示作偏旁时写作礻)。而且,作为固化的汉字其形体结构也有其自己的美学意蕴,由繁体汉字派生出来的书法艺术、篆刻艺术、乃至国画艺术,都可以使得人们获得很大的精神愉悦及美学享受,热爱中华文化的外国朋友正是首先喜爱汉字的书法艺术和其他与繁体汉字有关的艺术,进而才喜欢上汉字的。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字,将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同样,我们从汉文字中了解传统文化概念。中国古人讲究应天顺地,要敬畏上天才能得到福报,反之要受到惩罚,所以一切福祸皆由上天而降.”示”这个字在汉字中就代表了“上天”、“神明”等概念。因此,对外汉语的教学与汉字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字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前人智慧的结晶。汉字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
参考文献
[1] 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1999(01).
[2] 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03).
作者简介:余璟昭(1990- ),女,湖北黄石人,云南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学习与教学动机。
关键词:汉字;中华文化;符号;对外汉语
一、汉字中蕴含着中华文化
“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于我而言,正是汉字形体构造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也体现着汉字与其他文字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它除了记录语言之外,还具有 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汉字的形体构造具有特殊的价值。
汉字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用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汉族祖先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本身有一定的严谨的规律,自有其完整的系统性。尽管汉语方言歧异纷呈,可使用汉字写下的书面语言,南北各地的人都能看得懂;虽然古今语音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商周的古文字还是秦汉传下来的古书,现在依然能读得懂。让我们再看看中国的汉字,与世界其他各个民族的文字相比,究竟有哪些突出特点?简而言之,其特点有三:一是以形体表意为主,兼能表音,形音结合,表现力强。二是结构规整,书写优雅,一字一音,抑扬顿挫,兼具形体美和音韵美。三是包涵的信息量大,汉字历史已有四五千年,发展演变从未间断,所涵古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十分丰富。四是言简意赅,同样的内容,如果用汉语写出需一页,译成英语则要超过一页半。汉字的特点及规律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原人民的灵感和智慧,也说明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古老而常新的文字。汉字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符号。
有通晓多种文字的专家作过这样的比较:汉字自产生以来,共创造了50000多个字;现在大部分都“死”去了,不再被使用了。日常交往中的常用字仅1500左右,人们只要掌握4000~6000字就足以应付一切了。而英文的单词有五六十万个,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年还有1000个左右的新词被创造出来,也就是说即使是大学问家,每年都还需要再学1000个新词。但是,汉字由于具有特别的造词能力,仅仅依靠熟识字的重新组合,就可以了解掌握时代变化带来的任何新事物了,并不需要不断地重新学认新字。这种不需要“后续投入”的文字,给人们省下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汉字文化必将成为世界上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如今,汉字走红全球。从伦敦到纽约,从东京到悉尼,华语在世界树渐走强,成为热闹的语言。何以如此?理智的理解,并不是因为汉字有那么多有点,而是由于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国运盛汉字兴。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这种情结更加浓厚。
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伦理里的仁、义、德、道、礼、和、合、诚、信。还有讲讲忠、孝、义,等等。华文注重文字——概念的合理性与正统性,宁可冒实证不足或者郢书燕说的危险,却要做到高屋建瓴与势如破竹,做到坚贞不屈与贯彻始终。详解:示从二(上的古文形式)从小(古文为三点,分别代表日月星,合起来表示天空),意为上天。汉字里与祭祀、祈祷、祸福等概念相关的皆从示(示作偏旁时写作礻)。而且,作为固化的汉字其形体结构也有其自己的美学意蕴,由繁体汉字派生出来的书法艺术、篆刻艺术、乃至国画艺术,都可以使得人们获得很大的精神愉悦及美学享受,热爱中华文化的外国朋友正是首先喜爱汉字的书法艺术和其他与繁体汉字有关的艺术,进而才喜欢上汉字的。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字,将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同样,我们从汉文字中了解传统文化概念。中国古人讲究应天顺地,要敬畏上天才能得到福报,反之要受到惩罚,所以一切福祸皆由上天而降.”示”这个字在汉字中就代表了“上天”、“神明”等概念。因此,对外汉语的教学与汉字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字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前人智慧的结晶。汉字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
参考文献
[1] 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1999(01).
[2] 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03).
作者简介:余璟昭(1990- ),女,湖北黄石人,云南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学习与教学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