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情况,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一旦形成,便会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地表现出来。或严谨冷静、或幽默机智,总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老师的教学特点。可教学实际中,学生情绪、班级纪律、老师自己的状态、功利思想等诸多因素不断干扰着教学,即便是同一个老师,同一节课,在不同的班级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上的一节生物课——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在四个班级授课时的真实记录和课后反思,希望能对初中生物教学有所借鉴。
一、剑拔弩张——“满腔怒火”的一节课
(12月16日上午第三节,初二(1)班教室)
今天下午第一节学校安排听我的公开课,我提前三天都准备好了,从研究教材、学生到视频、图片等资料的搜集整理,从课件的整合到教学程序设计,授课中的各个环节我都认真的考虑到了。今天上午正好有初二(1)班和初二(2)班两节生物课。
上课铃响了,我按着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上课,但学生却显得格格不入,远离了我预想的规道。学生的见解得不到我的肯定,我的讲授学生置之不理。在师生互相怨恨的情况下一节课结束了。
反思:为听者而上,心思在听课者身上,这样上的课绝不可能是一堂好课。过于追求各个环节的完整,一环扣一环,这样的课老师上得累学生也累?看来评价一节课的成功,环节完整与否并不是非常重要。
二、味同嚼蜡——“气死人”的课
(12月16日下午第二节,2班教室)
铃声响了,可教室却还是一片混乱,大声纠正整顿纪律,按正常的教学顺序引入新课。说话声又起,再次整顿纪律。读图分析聚落类型时,说话声再起,板起面孔教训学生。心情变得很糟,也无法再用谈话的方式上课。
我强克制着自己的情绪,深吸了一口气,把怒火压下,提高了音量。不敢再采用师生互动、小组比赛的形式,只讲了几个知识要点,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根本派不上用场。自己在台上唱着独角戏,很快就草草收场。心中非常惋惜:如果学生能配合,这花了好多天准备的课原是可以让大家在开开心心中学到知识的。
反思:没有纪律作保证,准备再充分的课,也无法成为一堂好课。怎样才能让学生怕我呢?
三、瑕不掩玉——“喜死人”的课
(12月17日下午第一节,3班教室)
这班的纪律还行,我带着轻松的心情,精神抖擞地步入教室。因为没人来听课,也就没有按照教学设计的导入,直截了当地宣布:“这节课将进行小组比赛。”学生一听,很兴奋,因为那是他们喜欢的形式,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
课,顺利地进行着,师生配合默契,一改平时总有几个同学吵闹的状况。学生学得很开心,我也因为他们的开心而高兴,觉得自己像个导演,心中的成就感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弥漫开来。由于心中把这节课当成是公开课的练兵,因而潜意识中还在关注着进度、关注着各个环节关注着时间。小组展示,比赛到了关键时刻。下课铃声响了,各小组的最后名次随着最后一组的成果展示而一锤定音。在同学的一片欢呼声、赞叹声、惋惜声中课结束了。
反思: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只要精心设计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捣蛋生也会投入其中的。平时,由于我对他们不够信任,而错失了和他们更为接近的机会。
四、回味无穷——“乐死人”的课
(12月17日下午第二节,4班教室)
这节是公开课。学生的情绪很快就被我调动起来。在学生一张张如花的笑脸中,我仿佛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完全忘了教学设计和听课者,跟着学生思维而行。当学生偏差太大时,再不着痕迹地把他们导入正轨。
分小组寻找居住地时,按设计学生在地图上的五个地方任选一处并阐述选择理由,我把选择一样的学生分成一个组,但是分组时有几个学生举手提出:“刘老师,我不愿选图中五地中的任何一地,能不能另选‘安家地’?”
我当时愣了一下,糟糕,这不是教学设计预料到的!而此时也有很多学生把目光投向我,我看到学生渴望的眼神,便灵机一动,让这些学生自由选择、自成一组。当成果展评中,这些学生的选择异彩纷呈,理由阐述别出心裁,有独到的见解。
当本节课就要圆满结束时,有一名学生说到:“我们濮阳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讨论,个别学生甚至和后边的听课老师展开了争论,当他们争执不下时又把目光投向了我,而我又把“球”踢向了学生:“先别忙着下结论,课下查一下资料,好吗?”
由于“突发事件”,根据需要不停地改变着原有的设计,课堂也因小插曲不断出现而更趣味横生。下课的铃声响了,可大家都还意犹未尽,沉浸在我们的“世界”中,我、学生和听课老师“打成了一片”。
反思:把课堂交给学生,也对老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当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时,老师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运用教育“机智”,适时引导,恰当处理,把它当成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在此过程中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行为和思想。当你全身心地投入一堂课时,上课不再是一种任务、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融入其中的、发自心底的快乐。
一、剑拔弩张——“满腔怒火”的一节课
(12月16日上午第三节,初二(1)班教室)
今天下午第一节学校安排听我的公开课,我提前三天都准备好了,从研究教材、学生到视频、图片等资料的搜集整理,从课件的整合到教学程序设计,授课中的各个环节我都认真的考虑到了。今天上午正好有初二(1)班和初二(2)班两节生物课。
上课铃响了,我按着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上课,但学生却显得格格不入,远离了我预想的规道。学生的见解得不到我的肯定,我的讲授学生置之不理。在师生互相怨恨的情况下一节课结束了。
反思:为听者而上,心思在听课者身上,这样上的课绝不可能是一堂好课。过于追求各个环节的完整,一环扣一环,这样的课老师上得累学生也累?看来评价一节课的成功,环节完整与否并不是非常重要。
二、味同嚼蜡——“气死人”的课
(12月16日下午第二节,2班教室)
铃声响了,可教室却还是一片混乱,大声纠正整顿纪律,按正常的教学顺序引入新课。说话声又起,再次整顿纪律。读图分析聚落类型时,说话声再起,板起面孔教训学生。心情变得很糟,也无法再用谈话的方式上课。
我强克制着自己的情绪,深吸了一口气,把怒火压下,提高了音量。不敢再采用师生互动、小组比赛的形式,只讲了几个知识要点,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根本派不上用场。自己在台上唱着独角戏,很快就草草收场。心中非常惋惜:如果学生能配合,这花了好多天准备的课原是可以让大家在开开心心中学到知识的。
反思:没有纪律作保证,准备再充分的课,也无法成为一堂好课。怎样才能让学生怕我呢?
三、瑕不掩玉——“喜死人”的课
(12月17日下午第一节,3班教室)
这班的纪律还行,我带着轻松的心情,精神抖擞地步入教室。因为没人来听课,也就没有按照教学设计的导入,直截了当地宣布:“这节课将进行小组比赛。”学生一听,很兴奋,因为那是他们喜欢的形式,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
课,顺利地进行着,师生配合默契,一改平时总有几个同学吵闹的状况。学生学得很开心,我也因为他们的开心而高兴,觉得自己像个导演,心中的成就感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弥漫开来。由于心中把这节课当成是公开课的练兵,因而潜意识中还在关注着进度、关注着各个环节关注着时间。小组展示,比赛到了关键时刻。下课铃声响了,各小组的最后名次随着最后一组的成果展示而一锤定音。在同学的一片欢呼声、赞叹声、惋惜声中课结束了。
反思: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只要精心设计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捣蛋生也会投入其中的。平时,由于我对他们不够信任,而错失了和他们更为接近的机会。
四、回味无穷——“乐死人”的课
(12月17日下午第二节,4班教室)
这节是公开课。学生的情绪很快就被我调动起来。在学生一张张如花的笑脸中,我仿佛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完全忘了教学设计和听课者,跟着学生思维而行。当学生偏差太大时,再不着痕迹地把他们导入正轨。
分小组寻找居住地时,按设计学生在地图上的五个地方任选一处并阐述选择理由,我把选择一样的学生分成一个组,但是分组时有几个学生举手提出:“刘老师,我不愿选图中五地中的任何一地,能不能另选‘安家地’?”
我当时愣了一下,糟糕,这不是教学设计预料到的!而此时也有很多学生把目光投向我,我看到学生渴望的眼神,便灵机一动,让这些学生自由选择、自成一组。当成果展评中,这些学生的选择异彩纷呈,理由阐述别出心裁,有独到的见解。
当本节课就要圆满结束时,有一名学生说到:“我们濮阳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讨论,个别学生甚至和后边的听课老师展开了争论,当他们争执不下时又把目光投向了我,而我又把“球”踢向了学生:“先别忙着下结论,课下查一下资料,好吗?”
由于“突发事件”,根据需要不停地改变着原有的设计,课堂也因小插曲不断出现而更趣味横生。下课的铃声响了,可大家都还意犹未尽,沉浸在我们的“世界”中,我、学生和听课老师“打成了一片”。
反思:把课堂交给学生,也对老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当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时,老师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运用教育“机智”,适时引导,恰当处理,把它当成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在此过程中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行为和思想。当你全身心地投入一堂课时,上课不再是一种任务、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融入其中的、发自心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