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把握语文高效教学三要素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实施以来,一改往日僵化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课堂上少了分析训练的痕迹,而多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切实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我认为必须把握住语文教学中的几个核心要素。
  一、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起着规定和引领的作用,它是教学的价值定位,经过价值澄清与选择,教学目标便成了教学的“价值宣言”。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曾提出,教学目标的拟定要做到:准确、集中、生成。所谓“准确”,是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后的准确把握,是语文的中心处、关键处,即日常所说的重点、难点;所谓“集中”是指目标要求要聚焦,并且“投射”到教学内容上,在对内容梳理以后进行筛选;所谓“生成”,是指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可以调整的,可以生成新的教学目标,这是一种发展性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学作品,这样的经典作品,往往蕴藏着“语言的秘密”——即语文知识、语言规律,也蕴藏着“情意魅力”——即思想力量、情感熏陶。教学这样的经典,目标该如何制定?许多特级教师的课例给了我们很清晰的示范。例如,江苏省特级教师薛发根校长在一次“阅读课教什么”的专题研讨活动中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教材《燕子》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四项: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联系生活或课文语境理解意思,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关键字词所表达的特定情意;②练习概括段意,进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③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感受燕子的优美形象及优美的词句;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清晰而准确的。其一,彰显了学科特点,落实了核心目标。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其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其二,突显年段特点,落实了重点目标。阅读教学三个学段有共性目标,但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的重点训练目标才能显现不同年段阅读课的特点,才能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其三,关注文体特点,落实了“双性”目标。《燕子》是散文,按课标的归类,应该属于说明性文章。而阅读说明性文章,课标提出了两个个性目标:一是“能抓住要点”,二是要“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薛校长在课中都有很好的落实。
  二、选择具有种子能量的教学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王荣生先生指出:“在目前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彩、再精致,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内容直接决定着语文课堂的“味道”。一篇课文可以用来进行教学的内容很多,这就涉及文本的核心价值与语文的核心价值,什么样的内容是一篇课文里的语文核心价值呢?一是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具有明显特征的字词句段,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该文本的主要特征;三是具有统领性的字词句段,抓住它,就能整体把握文本,构建起大的阅读话题。
  我把具有以上特征的内容称为“具有种子能量的语言”。一粒饱满的种子具备鲜活的生长力——发芽生根、长枝抽叶、开花结果。阅读教学中在具有种子能量的语言上做足文章,就能突破惯常的阅读教学方式,提高整体语文教学的效率。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一名六年级的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对词句的理解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那么语文课上老师该教什么呢?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因为内容不可能离开形式而存在,也不可能先于形式而存在。”《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因此,我在教学时就围绕“引领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来认识人物形象”这一主旨展开。在认识人物形象的同时,关注写作方法,即作者是怎么写的。教学中,我适时地对作者是如何让我们读者认识谭老师,敬佩谭老师,怀念谭老师的描写方法,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做了点拨。
  语文教学内容的发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选择、整合,教材必须用学生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并精心设计,融合听、说、读、写等多种实践活动,将课文语言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他们在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和谐的发展,体现语文课堂教学鲜明的成长,1生。
  三、采用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的真境界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追求这样的课堂表现形式,应该是理想的。书声琅琅是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完成积累、理解、内化语言的重要任务。议论纷纷是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充分表达,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前两者都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情意浓浓,语文学科有情有味,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后者更侧重于培养学科性质的另一方面,即人文性。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教语文也就是抓住语言文字来进行教学,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才是有别于思品课的关键之处。“抓住形象的语言,体会语言的形象”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引领学生通过品读谭老师的言行来认识谭老师的高尚品质。“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话中有三个动词,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一个“撑”字,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看图想象的方法,体会“撑”的力量、“撑”的意义和“撑”所体现出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品质。学生体会到了谭老师是用爱在支撑,用生命支撑,撑出了学生的希望。到后面,再与“趴”比较,使学生看到了,一个字的变化意味着生与死的变化,老师由“撑”到“趴”,即从“活”到“死”,而学生却由“不可能逃出去”到“死里逃生”。通过抓住这一形象的语言,使谭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高大起来。
  教学一篇课文应教给学生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这是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平庸的教师生硬地解读文本,高明的教师智慧地解读文本,这决定着一堂课的深度、厚度和效度。高明的教师重视文本,用好文本,做到“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能从教学的角度“凿开顽璞,取出玉石”,获取文本的教学价值,解决好“教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如此这般,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全面“增值”,避免教与不教一个样,使学生能够课课有所得,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
  (实习编辑 肖松)
其他文献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迅速地成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随着广大教师对新课标的深入研读,他们越来越重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